朱 杰(上海市城鄉建設和管理委員會人才服務考核評價中心,上海 200442)
根據中辦發(2016)77 號文件《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和上海市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實施意見的精神,對新形勢下的建設行業職稱評審工作提出了很多新要求。該意見指出,職稱是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主要標志,職稱制度是專業技術人才評價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彰顯了職稱工作在目前人才管理中的重要性。
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直屬單位工程系列中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直屬單位中評委)由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組建。中評委辦公室設在上海市城鄉建設和管理委員會人才服務考核評價中心,負責本市建設行業所屬各企事業單位工程系列中級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的評審工作。中評委由建設領域相關專家組成,根據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系統的實際情況,具體分為中評委辦公室及 5 個執行中評委。即規劃設計中評委、土建施工中評委、市政工程中評委、同濟大學中評委和燃氣中評委。
評委會專業覆蓋范圍廣、申報人數眾多,目前為上海市評審人數最多的中評委,2019 年度評審人數達到歷史最高的 5 903 人。對評委會工作而言,這既是激勵也是鞭策,需要在工作中周密計劃、統籌安排、嚴守政策、把好程序。與此同時,還要根據新形勢下的新要求做出相應的改變。本文立足實踐工作,探討如何在新形勢下按照改革精神、結合自身實際做好職稱評審工作。
直屬單位中評委人數發展迅速,由最開始的幾百人至今已有5 900 余人。究其原因,一是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成績不再作為本市職稱評審申報的前置條件;二是建設行業的資質要求和發展需要;三是養老、落戶等優惠政策;四是評委會學科組和專業設置的完善。
基于多年評審工作經驗基礎,結合現有實際情況,最終經上級管理部門同意后,目前設置 5 個執行中評委。即規劃設計中評委、土建施工中評委、市政工程中評委、同濟大學中評委和燃氣中評委。并在規劃設計、土建施工、市政工程 3 個執行中評委下設 14 個學科組。即建筑設計、規劃設計、結構設計、設備設計、裝飾設計、巖土勘察設計、環境設計、土建施工、工程管理、項目管理、安裝工程、工程檢測、市政設計、市政工程學科組。學科組下設置 50 余個評審專業,基本涵蓋了整個建設行業的專業分布。中評委通過不斷完善學科組和專業的設置,期盼能更好地滿足申報人員的專業申報需求,力求與整個行業發展同步。
根據上級職稱改革的精神,要求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加強公共服務,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減少事務性工作,發揮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科學界定、合理下放職稱評審權限。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積極深入研究評委會的設置情況,進一步將直屬單位中評委工作公開化和社會化,將評委會所屬的 14 個學科組委托給行業協會和行業內知名專業化企業。其中,行業協會 6 家,國有企業 3 家,民營企業 5 家,做到了不同所有制、不同類型企業共同參與職稱評審工作,滿足了行業內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以及新興專業職稱評價需求,服務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實體經濟發展。
根據建立健全職稱公共服務體系的要求,在上級主管部門支持下,借鑒上海市其他單位的做法,開發了建設行業職稱評審網上申報系統,并一直沿用至 2018 年。在這之后為進一步建立職稱公共服務系統,落實市人社局“一網通辦”的要求,開始使用上海市職稱服務系統。
職稱評審信息化和電子化的要求,對評審效率的提升有一定促進作用。如延用傳統紙質評審方式,數千人的評審工作很難正常開展,但有了先進的評審手段,評審工作則有了基礎。目前網上審核分為兩級,一是學科組初審,二是評審會復審。前期經過與學科組的充分溝通和交流,組織網上審核培訓會議,請人社局專技處的領導、系統開發專家等人做專題指導,幫助學科組工作人員了解政策、熟悉新的評審操作系統。與科室同事一起制定網上初審指南并收集常見問題以供參考,審核過程中隨時提供指導,評委會復審中遇到問題及時與學科組反饋溝通,確保每一個申報受理人員符合申報要求。整個網上審核過程井然有序,工作效率得到了提升。
由學科組全面負責網上初審工作自 2018 年開始實行后,得到了各學科組的大力支持。此舉不僅幫助評委會減少了大量的事務性工作,也幫助學科組全面了解整個評審過程,真正落實了職稱改革精神中的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要求,為推進信息化評審工作做出了貢獻。
首先在評審條件的設置上,堅決執行市人社局對于評審基本條件的要求,不觸碰政策的底線。與此同時,結合行業實際情況和某些專業領域的特殊情況,在上級主管部門的認可下,制定了 6 條審核口徑,幫助行業內的專業技術人員能夠有條件參加評審,對貢獻特別巨大、業績特別突出的專業技術人才給予破格申報。既為建設行業把好人才評價關,也為專業技術人員解決了實際困難,在行業內贏得了一定的口碑。
其次對評審標準有著嚴格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 各學科組通過率基本達到一致,要求在合理范圍內根據當年度申報人員的實際情況來確定。主要分 3 個階段控制評審通過率,一是通過評審前明確通過率的范圍;二是評審中全程對學科組工作進行監督管理;三是在最終評委會上要求各學科組做到通過率的相對平衡。近幾年來直屬單位中評委的通過率一直控制在 70% 左右,未出現過較大的波動。
(2) 進一步擴大面試答辯的范圍和領域,逐年增加面試答辯的比例,提高專家面試答辯的要求。在幾年的評審工作基礎上,借鑒兄弟單位的做法,規定 3 種人員必須參加答辯。一是破格申報的人員;二是復評人員;三是專業不對口的人員。除此之外,專家在審閱材料后認為需當面了解情況的,如工作調動特別頻繁、專業經歷不連貫、業績論文情況不匹配等情況,也需要參加答辯。通過面試答辯豐富了職稱評價手段,提高職稱評價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同時,對于參與面試答辯的專家提出以下要求。一是有利益相關或工作相關的申報人員主動申請回避。二是面試答辯過程中不允許離開座位、接聽電話等。三是專家不要有傾向性的表態,盡量不涉及與專業無關的問題。面試答辯作為申報人員了解評審工作最直觀方式,必須在維護評委會形象的同時,切實保證評審質量。
(3) 針對以往行業內論文抄襲嚴重的情況,提出要對論文進行查重。在近 2 年的工作基礎上,結合本評委會的實際情況,提出查重比例超過 30% 的,需要專家重點關注,并要求專家結合面試和業績情況綜合評判,確保評審結果合理公正。對于超過查重比例超過 50% 的可作為學術造假,“一票否決”,以體現評審工作的嚴肅性,加強失信人員的懲戒機制。這幾年采取論文查重措施后,論文抄襲的現象大幅度減少,初步達到了預期效果。同時在確保論文誠信要求的前提下,下調了論文在整個評審中的比重。根據行業特點允許申報人員使用項目報告、工作總結等替代論文,切實貫徹了職稱改革精神中“不唯學歷”“不唯論文”的要求。
評審工作最終要由人來完成,如何打造一支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化的人才隊伍,是做好這項工作基礎。因此評審工作三支隊伍的培養工作十分重要。三支隊伍即評審專家隊伍、學科組工作人員隊伍和評委會工作人員隊伍,其中,評審專家隊伍的建設又是重中之重。
評審專家隊伍的建設需要符合兩點要求。一是經驗豐富的老專家和專業能力強、工作業績突出的中青年專家兼顧,老專家起到“傳幫帶”的作用,新專家可以補充新鮮血液,保證評審工作的延續性。建立專家庫時,要求中青年專家占比需在 30% 以上。二是注重吸收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的專家,一般要求非公單位占比要達到 40% 以上,形成各種類型專家較均衡的分布,保證評審工作的公正性。
專家庫建成后,對每年參加評審工作的執行專家提出工作要求。一是合理安排時間,積極參與評審工作,在安排好工作的前提下盡量保證全程參與。二是確保職稱評審工作客觀公正,堅持原則、把握標準,不泄露評審相關內容,嚴格遵守回避制度。三是堅持評審程序合規,答辯過程謹慎公正,評閱意見詳實到位。
日常工作中需注重三支隊伍的建設。開展工作培訓會、專家碰頭會、工作啟動會等多種形式,會上傳達最新政策、總結評審情況、提出評審要求,并開展交流討論。以此總結經驗、交流心得,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打好基礎。
職稱評審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強、社會關注度高的工作,因此在工作中既要把握原則,又要提升服務。特別是在新形勢下,職稱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大,作為建設行業職稱評審工作管理人員更要深入領會改革的精神,從評委會日常管理工作入手,深入細致地做好評審工作。應對新形勢,采取合理措施,真正做到服務企業、服務行業、服務社會,為社會化評審工作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