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東海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大規模的住宅小區越來越多,小區道路在方便住戶交通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少小區的道路在投入使用后出現了道路塌陷、檢查井沉降、凸出、開裂、噪聲大等問題,給住戶帶來諸多不便。這其中的很多問題是由于規劃設計調研不充分、設計理念前瞻性不夠造成的。因此,項目前期從規劃的角度解決小區道路的病害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小區道路投入使用后,經常出現塌陷,給排水、天然氣、采暖、通信、供電等各個專業管道反復開挖、回填,開挖時擾動道路地基,回填前后密實度不一致,不僅影響住戶的交通出行,而且給道路的使用壽命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道路整體、局部因自然或人為因素下陷形成坑洞,影響正常的交通通行,嚴重地破壞了附近的建筑,危害人身財產安全。
主要成因:規劃設計的承載能力不足,在車荷載作用下被直接壓陷,或者長期受到振動荷載,逐漸塌陷;地基處理不當,未按規范、設計進行施工;地下管網滲漏,沖刷帶走了大量泥土顆粒,形成地下孔洞;道路路面面層處置不當或人為形成裂縫較多,地表水下滲、沖刷,造成路基空虛。
影響小區業主正常生活最為嚴重的道路問題就是經常開挖。因道路塌陷維修、地下管網維修、增設地下管網等不斷開挖道路,甚至剛建成就開挖埋設地下管道,建設時各種管道預埋不同步,施工不同步,造成擾民。
主要成因:項目前期規劃設計調研不足,設計的前瞻性不夠,施工組織管理不夠,各類管道的施工單位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協調和組織。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小區道路狹窄造成通行能力下降的問題日益嚴重,有的小區車輛停在道路邊,車輛與行人混行,對人身安全造成較嚴重的影響[1]。
主要成因:小區道路規劃的前瞻性不足,對社會的發展、經濟水平提高的估量不足,規劃的路面寬度不夠;沒有建設地下停車位,停車區占用了部分道路。
道路修建后未達到正常的使用年限,路面出現破碎,影響車輛、行人的正常通行,遇雨泥濘,凹凸不平,通行極為不便。
主要成因:規劃設計的承載能力不足,被車輛壓壞;施工質量存在缺陷,路面強度達不到設計的荷載值。
檢查井井口向一側傾斜下陷,或者檢查井整體坍塌,形成坑洞,影響道路的通行,甚至引發車輛和行人的安全事故;檢查井井蓋從地面下陷,或者井蓋明顯凸出地面,車輛和行人經過時有明顯的顛簸和起伏不平感;沿檢查井周邊環裂,并且向四周擴展,愈靠近檢查井周邊破損愈明顯[2];檢查井的井蓋裝置,特別是道路上的鑄鐵井蓋,由于車輛碾壓,井蓋座和井蓋之間松動,逐漸產生間隙,車輛經過會發出噪聲,在公路和小區道路旁居住的居民,晚上常常會被車輛經過時碾壓井蓋發出的撞擊聲吵醒。
主要成因:規劃設計理念落后,圖紙設計本身存在先天不足;設計者自身能力不足,沒有對未來交通發展進行科學的預測,對循環交通荷載、墊層拉應力以及反復剪切應力考慮不足;濕陷性黃土等地基遇水易發生沉降,在動荷載作用下易發生不均勻沉降,水從檢查井與路面的接觸處、混凝土路面的分隔縫、綠化帶、人行道等縫隙下滲,滲至檢查井基礎,由于檢查井的材質、結構形式與路面不同,與周圍路面荷載的傳遞方式有差異,荷載值隨之變化,引起地基的不均勻沉降;施工作業人員不按圖紙和規范施工。
從已經建成且易出現問題的小區道路來看,大多數道路問題是由于項目規劃設計階段存在的問題造成的。設計理念落后是最突出的問題,道路、管網的設計僅能滿足當時的使用需求,沒有彈性,沒有給未來的發展預留空間,隨著使用量的增加,路面由于荷載不足而被壓壞。很多道路設計時,僅考慮傳統的直埋,很少使用管廊,后期增設其他管網需要二次開挖,或者是道路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部分管道未考慮。認真分析后可知,其中有投資受限的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規劃設計理念的問題[3-4]。
2.1.1 以現實為基礎進行規劃設計
對新建的小區進行規劃設計時,要根據上位規劃的要求,先對全小區進行功能分區劃分,然后結合建設用地指標,如容積率、道路紅線、建筑的位置、消防通道的布設等進行規劃設計。道路規劃設計時,應同時對小區供電系統、給排水系統、采暖系統、信息系統進行規劃,主要包括設備、管道材質、管道配置及負荷、管線的走向情況等,以利于后期的施工和管理。
對既有小區進行改造規劃設計時,要充分考慮規劃的實施條件,論證規劃的可操作性,既要滿足小區居住的現實需要,也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土地、道路、建筑、管網的現有布局以及使用現狀,還要符合小區周邊的現狀。通過查閱資料、現場調查等方式,弄清楚既有路網系統的位置、基礎形式、寬度以及標高,既有供電系統的位置、設備、線路走向,既有給排水系統的設備、管材、管徑、埋深,既有采暖系統的設備、管徑、埋深,信息系統的設備、管網使用情況。根據既有路網和管網的基礎資料,對既有小區道路重新規劃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既有狀況,新規劃設計的道路既能夠實施,也能夠滿足業主的使用需求。
2.1.2 充分考慮整體進行規劃設計
根據小區各個部位的功能定位,道路與配套設施同步規劃設計、同步實施,做到規劃內容完整、設施功能齊備、規劃實施過程中各專業相協調相統一。在進行整體性設計時,既要考慮宏觀功能分區,還要有建筑物、構筑物、管網的微觀布局;既要做到建筑物單體之間相互協調,又要形成建筑物、道路和外部空間的整體連續性;既要考慮使用功能要求,又要充分考慮環境保護、交通組織等因素。力求規劃設計的道路既能滿足小區的使用需求,也能與周圍路網、管網銜接融洽。
2.1.3 綜合考慮經濟效益進行規劃設計
城市土地日趨緊張,土地越來越珍貴,因此,在進行道路規劃設計時,提高土地利用率就是提高土地的經濟效益。充分考慮建筑物之間的間距,注重資源的統籌使用,在道路、管網、綠化等共用設施資源的設計上實現共享利用,盡可能地將管網設計于道路或綠地下,最大幅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2.1.4 力求居住環境溫馨舒適進行規劃設計
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設計上體現人文關懷,為業主創造舒適溫馨的生活環境;堅持“和諧發展”的理念,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與周圍環境相融合、相協調;堅持“新穎獨特”的理念,凝練地表達小區的精神和價值觀,在功能設計、建筑風格、標志物構建方面力求體現一致性。
2.1.5 充分考慮未來的發展進行規劃設計
設計理念要先進,20年內能夠滿足需要。根據小區使用的定位,在對未來發展需求認真分析預判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未來的發展和變化,滿足可持續發展。在空間利用上盡可能留有空間,體現一定的機動性,建設規格上盡可能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規劃保留一定的彈性,對于能夠預計的規劃和實施之間的沖突要有解決預案。
地下管網布線往往涉及的專業比較多,各個專業的要求有所不同。雨排必須設置于馬路的兩側,且略低于路面;污排的埋深既要位于排污口的下方,并能滿足排污的坡度,又要位于凍土層以下,預防冬季被凍壞;給水管須埋于凍土層以下,防止冬天結冰;天然氣管道須與強弱電管道間隔一定的距離;強弱電的布設盡量分開,但若要同時布設,弱電線路須加鐵質套管。
由于布線的要求不同,在布線時須提前進行規劃,盡量平行布設,并考慮拐彎或受具體位置限制時,應先考慮雨排和污排的位置,因為其是無壓力管,一般要靠自然坡度排走。為了減少馬路上車輛等振動荷載的影響,所有的管線盡量在綠地內或綠化帶內布設,必須在道路上布設時,檢查井應盡量設置于綠地或道路等無動荷載或動荷載較小的地方。
在雨排的管線布設時,地面的雨排口最好位于馬路道牙背馬路的一側,在道牙上開孔,在開孔的位置布設雨水收集口。一方面能夠達到收集雨水和排水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夠減少動荷載對雨水篦子的影響,并且馬路上的塵土、樹葉、生活垃圾不容易落入,減少排水管的堵塞。
綜合管廊,就是在道路下或者綠化帶、非機動車道下,修建能夠敷設雨排、污排、給水、天然氣、強電、弱電等各種干管的走廊,并預留未來發展空間,設置專門的檢修口、施工口和動態監控系統。
綜合管廊與傳統的雨排、污排、給水、天然氣、強電、弱電等各種管線分別設置的檢查井相比,能夠大幅度減少檢查井的數量以及養護管理的工作量,減少路面上檢查井及其周邊的病害。
綜合管廊能夠減少路面二次開挖造成的危害。很多道路往往由于前期考慮不周,道路施工時未將相關管線埋入,后期二次開挖,極易造成道路及管線檢查井的擾動和破壞。綜合管廊由于整體修建于地下,且空間較大,不需要開挖路面,就可以完成管線的敷設。
2.4.1 做好施工管理,提高施工質量
施工管理是工程質量的關鍵。無論多么好的規劃設計成果,多么先進的設計理念,都需要通過施工實現。首先,必須選擇正規的施工單位,其挑選標準包括市場信譽、公司實力、管理制度、選派項目經理的個人執業能力和勞務隊伍的職業素養;其次,必須加強程序化管理,提高施工單位按照國家規范、圖紙和行業規定施工的執行力;最后,加強工程監理,包括工程的巡檢、旁站和專項檢查驗收,巡檢能夠事先發現問題,旁站能夠起到現場督促的作用,專項檢查則是保證工程質量最重要的環節。
2.4.2 做好日常養護,延長使用壽命
道路的病害往往是從檢查井周邊開始的,因此加強日常檢查是延長使用壽命的措施之一。加強日常巡檢,及時發現檢查井周邊的破損。加強季節性檢查。冬季來臨前的檢查和修復,能夠有效防止和減少沿著裂口邊緣的低溫冷脆性破壞。夏季來臨前的檢查和修復,能夠有效防止和減少雨水沿著裂口下滲、沉降造成的破壞。
小區道路在使用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分析其原因,有施工質量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項目前期規劃設計的前瞻性不夠造成的。因此,在道路的規劃設計中,實地調研現實情況、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創新設計思路,使規劃設計的道路既能滿足當前使用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彈性,給未來的發展留有空間,并加強實施過程的管理,才能有效預防和減少小區道路的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