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張小杰
近日,山東省國資委向各市國資委和各省屬企業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管的通知》,要求國有企業有序實施協議轉讓,聚焦主業實業發展,引導和推動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進一步明確了“兩個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第一個“不動搖”的關鍵點是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
作為國資國企大省的山東,無疑擔負著更多責任。近年來,山東國資國企改革取得顯著成果,全國矚目:省屬企業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四個“翻一番”目標;山東能源、山東鋼鐵進入世界500 強;“十三五”以來79%新增投資投向功能性及新興產業領域……
這些成果的取得,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十分重要,可以歸結為三個字:棄、整、新。棄,一方面加快了“僵尸企業”出清,另一方面積極推動了國有資本向“十強”產業、核心主業集結;整,就是以重組整合的方式,打造行業“巨無霸”,提升國有企業的競爭力;新,就是國企治理結構的創新和產業領域的創新。
斷舍離是一種精致的生活態度,用在企業管理上,則是一種睿智的決策。這里有山東省屬企業的兩個例子,都是關系到地產業的。一個是中國重汽拋棄了地產業,一個是魯商發展(原名“魯商置業”)這家原來以地產為主業的上市公司成功實現了產業轉型。
中國重汽為何要徹底退出房地產業務?一方面,是中國重汽的房地產業務板塊產生不了效益——截至2019 年11 月30 日,中國重汽地產營收為13.42 億元,利潤總額為-2447.69 萬元,凈利潤為-8586.49 萬元。另一方面,即使中國重汽的地產業務能產生效益,也不符合發展主業的要求。按照中國重汽董事長譚旭光的觀點,一個企業如果不靠主業而靠類似房地產之類的“副業”作為“補貼”,那是沒有前途的,“以房地產掙錢的實體企業,其核心競爭力為零”。
如果說中國重汽剝離地產業務是為了“止血”,為了全力專注于汽車這一主業,魯商集團下屬的魯商置業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放棄地產業這個曾經的主業,意義就更加深遠,因為該公司的地產業還具備“造血”功能。2018 年,該公司實現利潤總額4.58 億元,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62 億元。2019 年7 月,魯商置業正式更名為魯商發展,這是為了體現公司“健康生活服務商”的發展方向,更準確反映公司的實際經營情況。也就是說,公司的主業方向發生了重大變化。
棄,不單意味著“止血”,更意味著要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根據魯商發展2019 年年報,當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2.89 億元,同比增長16.64%,實現利潤總額5.69 億元,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3.4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4.28%和112.58%。這意味著魯商發展實現了華麗轉身。
勇于“壯士斷腕”的,不止上述兩家企業。截至今年10 月底,我省列入計劃的388 戶企業完成清理整合106 戶,多家省屬企業徹底退出房地產,納入省政府清單的213 戶省屬“僵尸企業”完成處置95 戶,企業實現了輕裝前進。
日前,山東國企又一項重大重組整合落地。山東重工集團將對威海黑豹汽車進行全面戰略重組。這次戰略重組,對推動山東省“十四五”期間高端制造高質量轉型、引領新時代山東汽車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其實,山東重工此前已經“成虎”,此次重組黑豹汽車以及將來可能更多的重組更是如虎添翼。這也是山東通過國企重組整合打造“巨無霸”企業的路徑體現。
無獨有偶。今年7 月,省政府宣布山東高速與齊魯交通聯合重組方案。重組后的新山東高速集團資產總額和營收分別達到9452 億元和1237 億元,有望成為全國省級規模最大的高速公路投資建設運營服務集團。這意味著山東在行業領域內又一“巨無霸”企業的誕生。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山東能源和兗礦集團本來就是兩個“巨無霸”,都是世界500 強企業,這兩家山東省屬國企整合后,誕生的是一個更大的“巨無霸”。
還有山東省港口集團的組建。這家正式于2019 年8 月掛牌成立的“巨無霸”港口集團,擁有青島港、日照港、煙臺港、渤海灣等四大港口集團,經營金控、港灣建設、產城融合、物流、航運、郵輪文旅、裝備制造、貿易、科技等11 個業務板塊。2019 年,山東省港口集團完成貨物吞吐量13.2 億噸,居全國沿海港口第一位,也就是說這家企業為每個中國人完成了1 噸的吞吐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凌文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推進省屬企業重組整合,是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
近年來,山東已實施多起國企重組,這種深度整合進一步加快了山東國資改革的步伐,并對山東“十強”產業提升以及動能轉換形成強勁支撐。通過國企的整合重組,多個行業“巨無霸”現身,成為山東國資一大看點。更為深刻的是,大型企業的組建,對山東國有資本競爭力的提升具有現實意義。
這個“新”,最重要的一點是體制方面的創新,尤其是用人機制。
對國有企業來說,用人機制的創新是基礎。今年7月,省委書記劉家義到中國重汽集團調研推動國企改革工作時曾指出,要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選人用人制度、公開透明的績效考核制度、現代職業經理人制度等。
中國重汽是一家老國企,也存在干部年齡偏大、人員流動性不足、機制僵化等問題。近年來,中國重汽通過干部人事改革,實現了“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理念,效益隨之大幅提升。
其次,山東努力實現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方面的創新。全省加強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加快由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著重考核企業的創新能力、引領能力、資產質量、環保水平和安全生產能力,推動全省國企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第三,山東國企重點布局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數字經濟,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山東篩選出了代表新舊動能轉換突破點和發展方向的“十強”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醫養健康等五大新興產業和高端化工、現代高效農業、文化創意、精品旅游、現代金融服務等五大優勢產業。
今年8 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省發改委主任周連華介紹,要加力實施“十強”產業集群和領航型企業培育工程,一個集群一個集群地抓引導、一個領軍企業一個領軍企業地培育,分類培育一批千億級、3000 億級、5000 億級甚至萬億級的產業集群,把“十強”產業打造成新舊動能轉換的“主引擎”。
為此,山東國企對科技創新投入不斷加大,使得創新真正成為第一動力。目前,山東省屬企業參與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課題有100 余項,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90 余項。“十三五”期間,省屬企業高端服務器、大功率高速發動機等多項技術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擁有國家級科研機構54 個、院士工作站21 個、高新技術企業208 家。這些都是山東國企發展源源不斷的基礎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