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濤, 俞建光
(南京工業大學a.校長辦公室;b.食品與輕工學院,南京211816)
高校實驗室承擔著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和開展科學研究的任務,是高校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室工作水平體現了高校教學、科研和管理的質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學校安全工作,多次對教育系統安全穩定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對防范化解學校安全風險提出明確要求[1]。近年來,高校實驗室安全事故時有發生,造成人員傷亡,顯示出我國部分高校實驗室管理存在著安全責任不落實、管理制度不健全、實驗技術人員違規操作、危險物品安全管理不到位、相關部門安全監管力度不足等問題。
隨著部分高校研究任務與項目的增長,涉及危險物品的實驗室數量不斷擴大,產生的危險廢物的數量也在逐年提高,進一步完善實驗室安全環保管理意義重大。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
(1)資源保障力度有待強化。部分高校的實驗用房屬于“危房”,內部設施設備簡陋,需要分開存放的物品密集存儲,一些儀器設備的安全操作距離不符合要求。因資金缺乏,部分高校的消防設施配備不足,現有設施中不少不能正常使用。環保設施不能滿足要求,實驗室未配備通風系統、需要進行處理后方能排放的廢水廢氣被隨意排放的情況仍有發生。應急供電系統在很多高校仍未能建設,也未開展相關技術改造。
(2)安全責任體系有待完善。傳統的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中,二級單位的安全管理工作大多按照學校職能部門自上而下的“指示”進行,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建設則需要更多自下而上的執行反饋,迫切需要將管理權力和工作重心下放到二級單位和實驗室,使其具有更多的安全管理能動性。
(3)風險防控手段有待更新。高校實驗室安全事故防控手段多為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開展隱患排查治理、開展安全教育培訓等,普遍存在安全監控預警手段落后、監控預警信息化系統缺失乃至形同虛設等問題,導致了安全風險防范化解不力、事故隱患發現遲緩、應急處置不及時、事故易發多發等嚴重后果。
(4)數據處理系統有待健全。實驗室信息具有多維性和多樣性,比如房間編號、實驗室人員、儀器設備、實驗室成果等基本信息,因為管理系統開發時間有別、管理部門不同、管理系統業務需求不一致等原因,造成了數據更新維護不及時、不準確等系列問題。通過跨系統、跨部門全方位整合各維度的實驗室管理數據,可以有效增強實驗室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能力,為信息化平臺建設提供一體化的數據支撐。
(5)物聯感知網絡有待建立。近年來,隨著上級主管部門和學校對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斷提高,各二級單位和實驗室已逐步配備實驗室視頻及煙、火、氣等監控系統,但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設計和管理,目前仍存在自動化及監測監控設施不完善、建設質量良莠不齊、監控預警信息化水平低、安全監督管理困難、事故狀態下無法及時獲取有關信息等問題[2]。亟須建立校級層面的物聯感知網絡,通過對實驗室視頻和傳感器等實時數據的動態監控,實現整體監測監控資源整合、實時分析及預警聯動。
(6)實驗技術隊伍有待加強。我國高校普遍缺乏專職的實驗教學人員,而實驗教學工作主要由從事理論教學工作的教師擔當,不利于實驗教學的合理開展,直接導致了教學質量不佳。部分高校的實驗教學人員理論知識水平有限、實踐水平不高、學歷結構也不甚理想。因缺乏歸屬感,對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工作參與感不強,責任心不足。
加大對設施設備建設的投入力度,及時更新陳舊、老化、損壞的設備,充分保障實驗條件,建立設施更新的常態化機制。擁有一定數量的先進儀器設備,改善教學設施條件,在體制、制度上加強規范管理,推進教學專用實驗室建設,為教學科研的開展提供有力保障。學校發展經費的增量部分,優先考慮改善實驗室相關工作所需的教學條件與環境,結合自身條件和學科專業的特點,合理規劃,設定實驗室建設發展目標,積極申報各類實驗室建設項目,不斷提高實驗室內涵建設水平。
西方發達國家高校對實驗室安全管理極其重視,幾乎每所高校都有負責實驗安全工作的專門機構,機構成員基本都是專業技術人員[3]。注重實驗室安全與師生員工的身心健康、校園生態環境的保護。為預防安全事故,新進人員在進入實驗室之前,必須接受崗前培訓;只有考核合格者才能進入實驗室。我國高??山梃b此類模式的成功經驗,成立由專業安全管理人員組成的安全管理部門,建立安全管理體系;不斷提高實驗技術水平,進一步以現代化技術成果裝備實驗室,改善實驗技術條件,著力優化工作環境,以保障高質量開展科學實驗[4]。
推進實驗室安全環保工作,加強實驗室責任制建設,施行實驗室準入制,完善實驗室安全風險評估,營造校園實驗室安全文化氛圍[5]。改革長期以來沿用的材料倉儲管理模式,改變原有由學校統一購置、存儲實驗用物料,各實驗室在需要時進行申領的形式。由中標公司存儲,按實際需要送達相關實驗室。制訂、修訂“化學品管理辦法”“化學廢棄物處置實施細則”等實驗室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完善化學品信息管理平臺建設,實現所有化學品及實驗材料、低值易耗品線上采購和規范監管,拓寬危險廢物處置渠道、實現危險廢物處置的及時、高效、安全與環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易發重特大事故的行業領域采取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性工作機制,推動安全生產關口前移。[6]”構建雙重預防機制,可以切實解決“認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等問題。實現關口前移、預防為主,是有效防范遏制安全事故的重要舉措。同時,將“雙控”機制納入信息化管理,可以實現對企業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高效、動態監管。
雙重預防機制對于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具有很強的借鑒和指導意義,高校應當積極行動,大膽探索,深化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充分發揮其在防范和遏制校園安全事故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行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進一步強化隱患排查治理,全面提升學校安全防控的整體能力,把風險控制在隱患形成之前,努力夯實學校安全基礎,有效遏制各類事故[7]。
高校應充分認識安全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義,借鑒相關政府部門、企業的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快構建校園(實驗室)安全防控體系和智能管理平臺,實現校園(實驗室)安全管理智能化、科學化、精細化。加速建設實驗室安全監控預警系統,實現實驗室安全風險隱患動態監控和自動預警,有效提升實驗室安全監管能力,推動部門監管責任和實驗室主體責任落實到位,有效化解安全風險,遏制事故發生。
事業發展,關鍵在人。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水平與人才隊伍質量休戚相關。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實驗技術人員不僅要有突出的實踐能力和深厚的專業知識基礎,還要具備高度的職業精神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切實關注實驗技術人員的業務培訓,加強實驗技術人員的素質教育,將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日常培訓和專題培訓相結合。有計劃地培養和選拔業務帶頭人,通過科學管理、考核培訓等舉措,提升實驗技術人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優化學歷層次和職稱結構。
我校化工學科特色鮮明,在實驗室化學品、實驗廢棄物管理與處置方面探索了多種舉措,形成了“流程化、信息化、規范化、目視化”化學品閉環管理模式,并不斷完善管理流程,創新管理方式。結合信息技術革新及推廣應用實際,立足學科特色和專業優勢,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實驗室安全深度融合,利用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構建“互聯網+實驗室安全”的信息化、智能化、一體化平臺[8]。
組建“安全宣傳平臺、實驗室安全手冊、實驗室安全考試、安全培訓、安全競賽、安全演練”六位一體的實驗室安全宣傳教育模式,提升師生安全意識[9]。充分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化平臺,多途徑、全方位普及實驗室安全環保教育。
定期組織實驗室準入測試,與績效獎勵聯動進行考核。將實驗室安全考試與本科生選課、研究生開題、教師資格獲取相結合,杜絕未通過考試的人員進入實驗室,全面落實實驗室安全準入制[10]。利用迎新系統提前實施本科新生實驗室安全考試,加入《關于加強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的意見》《高等學校實驗室安全檢查項目表(2019)》《江蘇高等學校實驗室安全工作規程(試行)》的最新要求,確保實驗室安全手冊學習內容與時俱進[11]。通過課程、講座、競賽、考試、演練等方式,加強實驗室安全文化宣傳,全面提高師生安全意識和知識水平,擢升應急素質和處置能力,不斷強化實驗室安全檢查和專業安全管理等工作,全方位、常態化排查各環節風險隱患并及時整改,形成長效機制。
加大實驗室安全設施經費投入,科學配置儀器設備,規范管理儀器設備,完善儀器設備維修、計量及標定工作,確保儀器設備處于完好狀態[12]。組織易制爆化學品專項清查、教學實驗室危險源專項清查。根據《易制爆危險化學品儲存場所治安防范要求(GA1511—2018)》,為本科教學實驗室配備易制爆化學品專用存儲柜和視頻監控。組織開展校級實驗室安全環保檢查,對發現存在安全隱患的實驗室,限期整改,確保安全。
依托“實驗材料管理平臺”的監管,從源頭上確?;瘜W品的來源合法、可追溯。初步實現“實驗材料管理平臺”與學校財務系統的對接,更好服務廣大師生。基于“實驗材料管理平臺”,搭建“化學品、實驗耗材調劑子平臺”,建立化學品、實驗耗材共享機制,優化資源利用,避免資源浪費。定期進行實驗室危險源清點與盤查,加強危險化學品臺賬規范化管理,確保賬物相符,實現全程可查。嚴防發生化學品及放射性物品等的丟失和被盜事件。
對于危險品較多的學院(單位),安裝門禁系統和視頻監控,實驗室現場布置攝像頭,在實驗設備上安裝傳感器,探測溫度、壓力、熱能、振動、噪聲、流量等數據,進行全流程監控,通過手機APP 實時查看實驗室情況,實現集中監控。
利用現有的實驗室安全宣傳教育平臺,進一步宣傳綠色理念,逐步推進綠色化、小型化實驗,確保實驗過程的環保安全[13]。對化學實驗進行整體優化,包括精選實驗內容,嚴格控制反應條件。樹立節約意識,杜絕浪費,合理控制化學品的使用量,盡量使用無危害或低危害的化學品。刪除或重新設計污染嚴重、危害性大的實驗。盡可能實現實驗過程中副反應少,產出物無毒或毒害性小并易處理[14]。主動推廣微型化學實驗或微量、半微量化學實驗,合理調整實驗次序,將實驗串聯,實現實驗產物的回收再利用或某些化學品的循環使用。
借助學校優勢學科,探索與推廣廢液處置新路,助力“環境友好型高?!苯ㄔO。依托學?;瘜W化工學科優勢技術力量,與化工學院相關課題組共同研究,探索收集后的廢液“減量化、無害化”處置的新途徑。以學校目前收集的4 種廢液(無機酸性廢液、無機堿性廢液、一般有機廢液和重金屬鹽廢液)為主要研究對象,利用現有技術手段開展開放性課題研究。如酸堿廢液分開存儲,定期混合,中和處理,pH 值達到6 ~8 之間后經處理,達標排放[15];有機溶劑經過溶劑回收設備的蒸餾等工藝,經催化裂解對廢液進行二次處理,產生對環境無害的物質,達標排放。
積極拓寬處置渠道,減少實驗室內危險廢物貯存量,縮短貯存時間。試點第三方專業環保服務公司到實驗室進行危險廢物收集工作,便利廣大師生。部分學院開設將實驗廢液“變廢為寶”的實驗課程,對實驗室廢液中存在的一些含量高或者含有貴金屬的物質,采用一定方法濃縮、回收,變廢為寶[16];營造實驗廢物循環利用的“生態圈”,實現資源利用的節約化。
部分驗證性化學實驗,往往需要的化學品品種多、用量大且部分毒性強,其剩余物及產物也很難處理。對于這類實驗充分運用計算機多媒體的優勢,將實驗虛擬化,鼓勵采用生動、逼真的虛擬仿真實驗。根據實驗原理,模擬實驗裝置、實驗過程,實現多次重復實驗,幫助學生觀察和理解實驗過程,達到環保要求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立足實驗室安全管理實際需求,突出各級實驗室管理人員、安全員及相關人員使用系統的便捷性,以實驗室基礎數據管理子系統為基礎,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支撐,以安全教育子系統、風險管控子系統、監控預警子系統、安全檢查子系統、流向管理子系統為核心,實現實驗室全方位、立體化、信息化管理。同時,注重管理體系的建設,如安全責任體系、安全檢查體系等。以管理體系為根本,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保障,群策群力,為學校教學、科研等提供更安全的實驗工作環境。
高校健全實驗室建設管理組織架構,明晰工作職責,按照統籌規劃、協調配置、資源共享的方針,以集約型、集成式、現代化的理念進行實驗室裝備的更新和完善[18]。建立校內實驗室基本狀態數據庫以及實驗室質量信息的統計、分析、反饋機制,推進質量信息公開,規范日常使用等程序,采用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覆蓋質量保障模式,保持優良傳統,創新多種做法,形成了有效經驗和管理辦法,對保障實驗室安全工作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
近年來,學校堅持以查促改,以查促建,充分保障實驗室安全經費和人員投入,將實驗室安全作為保障學校發展的生命線,切實把安全工作落到實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探索科學、可行、有效的實驗室管理體系,實現實驗室綠色化之路任重道遠。安全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學校將一如既往重視實驗室安全工作,黨政同責,齊抓共管,以綠色安全的實驗室建設支撐學校早日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創業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