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慧萍
2019年11月下旬——12月上旬,為做好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會前準備工作,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和各位副主任,分別召開了市人大代表座談會,聽取代表們對“一府兩院”工作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的意見建議。代表們的意見建議都聚焦哪些問題呢?
關注“三大任務”:積極貢獻好“點子”
自貿區新片區建設、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大任務”已全部進入密集的“施工期”。對此,代表們積極建言獻策,例如:
謝吉華代表說,基于臨港新片區的特殊性,在人才引進、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要和國際通行規則相適應,加強制度創新,“建議要制定出臺相應的規定,推動臨港新片區高質量發展”。
“從科創板來看,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中長期資金沒有專門的配置”,黃紅元代表說,科創板除了是一個新板塊,還肩負著提高科創企業服務能力的責任,“希望人大能夠發揮聯動機制,聯合長三角地區金融、法律、財會、技術等方面的專家,多多關注科創板如何更好地服務科創企業,以及推進科創板加快完善制度改革”。
朱柯丁代表肯定了科創板的成就,同時提出了新課題:“對發展培育過程中的科創企業,如何做到資源雨露均沾;對已經上市的企業,如何優化利用資源,為他們的發展成長保駕護航,都是目前值得研究的課題”。
劉明華代表則詳細談了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建議,他說:“長三角地區在創新資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因此建議加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頂層設計,設立牽頭機構,建立一個全要素的創新資源共享平臺。在這個共享平臺里,可以讓設施、專利等流通起來,尤其是“上海要利用資金、科研、人才等優勢,更好地發揮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同時,還要營造更好的創新環境,“降低創新成本是當務之急。創新成本包括企業的研發成本、用地房租成本、人才成本等,建議在不同層級給予一定補貼,以此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劉明華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充滿了信心。
科創中心建設:話題圍繞條例草案
科創中心建設年年提。以往,代表們把工作或調研中遇到的問題和建議帶到座談會上。這次不同,代表們圍繞《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草案)》(以下簡稱草案)展開熱烈討論。
“草案第二章創新主體中的‘個人只講‘在職創業有局限性,‘在職創業放在創新人才支撐中講比較合適” “草案第五章中‘人才環境建設偏重講‘環境,講‘人才力度不夠”……代表們對草案逐條發表意見建議。
劉正東代表說:“建議草案第四十九條第二款單列成條,凸顯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知識產權案子審理期限長,經常要引入專家委員會論證或鑒定評估,導致出現‘贏了官司輸了企業現象,所以要探索禁令制”。
沈偉國代表認為,資金投入要另寫一章,“對資金來源要有明確的規定,要納入年度財政預算,資金使用要有評估體系,確保其有效性和規范性”。
“第五十五條關于寬容失敗,本身是件好事情,但是要有明確界限,什么可以寬容,什么不能寬容,必須要有界定”,貢鳳梅代表如是說。宋揚代表則強調“要允許有更多的創新空間”。
賀建奎事件曾讓全國嘩然,因而“科技倫理這一塊,除了我們的倫理審查之外,對科研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訓也是重中之重”,王志敏代表說。
宋卓代表對比了中國與新加坡中小企業的創業環境,提出建議:對中小科創企業,在創業初期要給予三年的免稅期限,減輕企業負擔,提高其立業能力。
營商環境:還有提升空間
代表們認為,上海的營商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希望在保持現有工作成果基礎上,打通最后一公里,提升各級政府服務企業的能力,增強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一些代表反映,不少企業土地和房屋使用簽租周期短;一些代表建議政府要更主動作為,為企業家創造一個更順暢的反饋渠道。
提到簽租周期短的問題,種植專家盧玉金代表說:“種水稻一年一簽,種經濟作物5年一簽,這不利于土地保護。如果合同簽20年,則企業家會投入很大精力去改良土壤。”諸正偉代表也提出了類似問題:“企業剛運營得有起色,房子又要收回去了,公司又要重新搬遷”。
謝吉華代表說:“上海的先進高端產業,如芯片、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不僅需要引進高端大企業,還應形成大中小企業的集聚、融合”,因此他建議要出臺相應措施促進大中小企業相互之間的融合,開展協同創新。
不少代表認為優化營商環境要抓政策落實。盛雷鳴代表說,“要通過營商環境的對標,真正把改善營商環境做到實”。
陸曉煒代表則提出,上海作為醫藥創新的策源地和承載區,商務成本仍比較高,“很多藥物創新的核心團隊遷或直接落地到了周邊”,她認為,政府雖然有利好的政策,但在落實上存在不少問題,“建議涉及到規劃、環評等有關配套政策的政府職能部門要真正重視、主動服務這些發展具有明顯時效性的生物醫藥制造企業,使上海的營商環境對標世行標準得到真正的優化提升”。
改善民生、加強城市建設與管理
代表們認為,養老、社區管理等都是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的重要工作;本市相繼出臺了很多惠民的醫療政策和探索辦法,但要加強這些政策和辦法的真正落地。
王琦代表指出,醫藥創新的主體包括研發人員,生產者和使用者。目前我國的藥品管理法明確了上市許可人制度的構建和實施,但罕見病用藥制度和標簽外用途制度與醫院醫師的用藥行為相關,而本市至今尚未出臺相關制度,建議由市衛健委牽頭盡快探索并建立與醫藥創新密切相關的這兩項制度。
胡葉代表認為,智慧健康養老是現代科技與傳統產業的創新融合,但智慧健康養老面臨著人才緊缺的難題,尤其是一些民營養老機構對此需求較大,建議盡快加大人才培養和政府補貼力度。
周瑜代表提出,老舊小區的配套車位問題亟待解決,很多老舊小區沒有配套車位,停車需承擔商業性費用,停車成本較高,居民對此問題反應強烈。建議逐步配套老舊小區非純商業性的車位,特別是針對小區內有車的居民或家中有85歲以上老人的居民。
林龍全代表在社區工作,發現業主委員會沒有規范的管理,因此他建議,在物業管理條例中增加有關加強對業主委員會規范化建設的條款,進一步加大對小區業主委員會工作的管理力度和法律保障程度。
同時林龍全還發現,在垃圾分類問題上,“物業公司作為責任主體,處罰有它,獎勵沒它”,因此建議增加對物業公司的鼓勵機制,有助于物業公司更好地服務住戶,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在居委會工作的范偉華代表則發現一些居民對濕垃圾“破袋”投放還不習慣,他建議要采取更有效的手段做好濕垃圾的投放。
鄉村振興:要對癥下藥
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江南水鄉為人們提供了美好的居住環境。如何營造更美好的家園,繼續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呢?
“鄉村振興,要先振興交通,比如回崇明的路又遠又貴,擋住了多少崇明兒女回鄉的次數”,游海萍代表說,崇明是綠色生態島,很宜居,但留不住人,年輕人都到城區發展,因此要“在教育、醫療、交通方面給予遠郊的農村以政策傾斜。另外,還要重視保障農民后代的合法權益。”
盧玉金代表說,現在農村種地的人越來越少,“建議政府加大對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的投入,確保農業和糧食安全,保證國家根基牢固”。
楊昕巍代表認為,長三角地區農村民居“江南風味”的保存和繼承再創造至關重要,“要做到江南民居建筑風范的技術系統化,并非統一規范風格,樣式可以多元化,內核要一致”。
王憶卿代表提出,在住宅總量鎖定的情況下,未來農民集中居住安置空間還存在缺口,“建議采取將集建區內規劃未建動遷房基地提高容積率,增加住宅用地用于農民集中居住,將市大型居住區內剩余未建地塊做農民集中居住等措施,解決農民集中居住安置空間缺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