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劍漪 張巧雨


2019年,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本市法院忠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審判質效走在全國法院前列,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初見成效,各項工作取得新的進步。
2019年《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工作報告》)中的一組數據呈現了本市法院扎實的審判質效:2019年,全市法院共受理各類案件86.63萬件,審結86.55萬件,同比分別上升8.5%和9%;92.8%的案件經一審即息訴,經二審后的息訴率為98.9%;入選最高法院公報案例7件,位居全國第一。
助力營商環境排名躍升
去年10月,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顯示,中國營商環境排名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躍升至31位,比2018年提升15位,連續第二年位列營商環境改善幅度全球排名前十。其中,“執行合同”指標排名全球第五,“辦理破產”指標大幅提升10位次。
值得關注的是,上海“司法程序質量指數”在滿分18分中得16.5分,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一。根據國務院通知,本市法院四項優化營商環境改革舉措向全國推廣。
在持續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過程中,本市法院對標世界銀行評估標準,重點抓好與法院工作有關的“執行合同”“辦理破產”、產權保護等工作。
在“執行合同”方面,本市法院通過提升送達效率、推動縮短司法鑒定周期、加強“數字法庭”建設等舉措,降低當事人解決民商事糾紛的時間、成本。
在“辦理破產”方面,本市法院設立上海破產法庭,推動成立破產管理人協會,大力推進“執行轉破產”工作,一批“僵尸企業”通過破產途徑依法有序退出市場。
在產權保護方面,本市法院堅持平等保護原則,妥善審理涉及民營企業及企業家的各類糾紛,加強對各種所有制企業經濟權益平等保護;與市工商聯、市企聯分別會簽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共同搭建法律服務平臺的備忘錄,還發布了“保障民營企業健康發展十大典型案例”。
在助力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同時,本市法院還依法維護金融秩序和安全。自全國首家金融法院——上海金融法院成立一年多來,公正審理了一批具有規則示范和市場導向意義的重大、疑難、新類型案件,比如全國首創證券糾紛示范判決機制和大宗股票司法協助執行機制,建立完善“示范判決+專業調解+司法確認”全鏈條多元解紛機制,開辟了涉眾型金融糾紛的高效化解新路徑。
服務保障“三項新的重大任務”
增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是中央交給上海三項新的重大任務。2019年,本市法院在落實這三項新的重大任務中積極作為。
圍繞“增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這一新任務,聚焦自貿新片區“境內關外”特殊經濟功能區的定位,市高院制定了《上海法院服務保障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對接國際通行商事規則,加快建立與新片區政策相適應的司法管轄、專家咨詢、域外法查明等審判體制機制,充分尊重當事人法律適用和糾紛解決方式的選擇權,助力營造更加公平開放的投資貿易環境。
圍繞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市高院制定了《關于服務保障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若干意見》,其中充分發揮上海金融法院對涉科創板案件集中管轄、專業審判的優勢,開通涉科創板案件“快立、精審、速執”綠色通道的意見,為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改革提供司法保障。
圍繞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市高院主動對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司法需求,制定《關于貫徹落實〈上海市貫徹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的行動計劃》,與蘇浙皖高院簽署全方位戰略合作協議,在審判執行聯動、跨域訴訟服務、環境資源司法協作、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法律適用統一等方面開展合作。
為做好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服務保障工作,本市法院持續加強進博會法庭建設,設立了“服務保障進博會專窗”。數據顯示,本市法院依法審結涉進博會、涉會展業民商事糾紛216件,其中涉進博會案件調撤率達72.7%。
當好改革“領頭雁”
作為全國唯一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地區,本市法院充分發揮改革“領頭雁”作用,在全面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過程中,初步形成6大司法運行基礎制度體系、18項綜合配套長效機制,包括以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審判權力運行體系、以審判體系現代化為目標的司法資源配置體系、以提升審執質效為抓手的訴訟制度運行體系、以隊伍素養為基礎的隊伍建設管理體系、以司法為民和國家戰略為大局的司法服務保障體系、以信息化科技為助力的智慧法院支撐體系。最高人民法院明確要求全國法院推廣本市改革經驗。
《工作報告》中呈現了不少本市法院的改革亮點。
在構建多層次審判監督管理體系的改革中,本市法院改變了案件分配模式,推進由指定分案向隨機分案為主、指定分案為輔的分案模式轉變,除特定類型案件外,案件受理后由電腦系統自動分配給辦案法官,減少人為因素。
本市法院還推動優化司法資源配置,在基層法院內設機構改革的基礎上,率先推進高、中院內設機構改革;同時完善人員配置,在全國率先啟動法官逐級遴選工作,實行初任法官到基層法院任職制度,引導審判力量向辦案一線集中、向人案矛盾突出的法院傾斜。
此外,本市法院通過深化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認罪認罰從寬和刑事速裁改革,推進案件繁簡分流,深化跨區劃司法管轄制度改革等舉措,深入推進訴訟制度改革。
與此同時,本市法院還積極推進現代科技與法院工作的深度融合。2019年,本市法院順利完成“遷網上云”工作,解決了長期困擾法院的內外網不通、帶寬不夠、存儲不足、數據壁壘等瓶頸問題;并以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為重點,打造覆蓋審判執行工作各個環節的全流程網上辦案體系,積極推進人工智能技術深度應用。本市法院“法寶智查” “拍輔通”等智能輔助系統榮獲“全國政法智能化建設十大創新案例”。
保障民生權益 訴訟服務新升級
為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司法需求,本市法院在創新完善司法便民措施、依法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方面付出了堅實努力。
2019年,本市法院依法審理教育醫療、勞動就業、養老育幼、消費維權等案件1.9萬件,改革人身損害賠償制度,統一城鄉居民賠償標準,建立涉環境資源案件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審判機制,依法支持檢察機關、社會團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16件。
一些案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比如成功調解上海迪士尼樂園禁止攜帶食品案,迪士尼樂園主動修改攜帶食品細則、優化安檢流程。全國首例兒童權益代表人參與訴訟案和地鐵“咸豬手”強制猥褻案入選了“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十大案例”。
在“基本解決執行難”階段性目標如期實現后,全市法院堅持執行攻堅不松勁,全年共執結案件15.1萬件,執行到位金額261.4億元,同比分別上升19.4%和11.7%。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統計,本市法院執行案件法定期限內結案率、結案平均用時等反映執行質量與效率的關鍵指標位居全國法院第一,被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為“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無需整改的五個地區之一。
值得關注的是,本市法院在健全訴訟服務體系方面有不少新亮點。比如推進“上海移動微法院”建設,為當事人提供自助立案、案件查詢、法律咨詢、在線繳費等智能化訴訟服務,初步形成“掌上訴訟”新格局;本市法院訴訟服務平臺入駐上海政務“一網通辦”,直接面向1000多萬注冊用戶,平臺使用率、好評度和影響力排名前列;此外,還積極推進跨域訴訟服務,在全市三級法院設立跨域立案服務專窗,與全國中基層法院跨域立案實現貫通。
2020年,全市法院將抓重點、補短板、重協調,推動法院工作高質量發展,為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供一流的司法服務保障,為上海加快建設“五個中心”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