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蕾

智慧醫療 技術正在改變診療模式,更深層次的技術應用讓醫療行業變得越來越智慧。
看不到隊尾的掛號隊伍、一等小半天的檢查項目、進了門診就容易迷路、建卡掛號收費檢查取結果需要跑上跑下……這些都是許多人多年來一提起醫院就頭痛的理由,還沒有見到醫生就已經被折騰得筋疲力盡。如何才能改善就診體驗?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窗口掛號、收費、預約檢查等不再是唯一途徑,甚至已經不再占據主流,醫院大廳內有自助一體機、手機上有醫院微信公眾號,技術正在改變診療模式,更深層次的技術應用讓醫療行業變得越來越智慧。2019年3月2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強調,2019年一項重點工作就是對醫院智慧服務進行分級管理。
據焦雅輝介紹,現在圈定的智慧醫院范圍主要包括三大領域:面向醫務人員的“智慧醫療”、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面向醫院管理的“智慧管理”。如今,在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智能元素”已經走進醫院。
提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以下簡稱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無疑是其最響亮的名頭。但如今,北京天壇醫院又多了一個光環——智慧醫院,這是它在搬離中心城區后實現的一次華麗轉身。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北京市第一所整體搬遷的大型綜合型三甲醫院,北京天壇醫院的整體搬遷是北京市委市政府落實非首都功能疏解、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合理布局的重大民生工程。
如今的北京天壇醫院位于南四環花鄉橋附近,2018年10月份,新院區開診,醫院占地面積約35萬平方米。在采訪患者時,帶孫女去兒科就診的吳萍說,這是她第一次來,“一進門診樓就覺得很驚訝,怎么這么大,跟大商場一樣”。本來,吳萍還想按照傳統的方式找導醫臺問路,但一位年輕人告訴她使用智能導診機更方便。“智能導診機上有語音問路還有地圖導航,用起來真挺方便,而且大家都安安靜靜地自己找科室,不大聲嚷嚷地問路。”吳萍說道。
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周建新介紹說,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組成的智慧系統在患者服務、醫院運行等方面均發揮了良好的作用,初步實現了建設智慧醫院的初衷。記者也在醫院門診看到,各種指示標志非常清晰,基本上九成患者都是自助完成就診流程。除了吳萍使用的智能導診機之外,在天壇醫院,患者想要到哪兒去,只需要手機“搖一搖”,覆蓋全院的智能導航系統就能夠自動規劃出合適的路線,精確度以米來計算。
在門診大廳的自助服務區,一字排開的自助機頗為壯觀。據介紹,從購買病歷本、掛號、取號,到就診、檢查、打印報告,再到取藥、打印發票,患者全程只需要在各種機器上掃碼,系統就會自動為患者預約時間,只需在這個時間到相應的地點等機器叫號即可。在這一過程中,全部可以使用就診卡、銀行卡、微信等自助服務來完成付費。北京天壇醫院已將1小時分時段預約掛號服務精確到30分鐘,各科室實行“二次報到”,快速分流了患者,減少了等候時間。
一位孫姓患者發燒咳嗽,做了血常規檢查,她告訴記者,自己拿著檢查單在一臺機器上掃描了二維碼,之后就坐在候診區等候。智能系統分配了檢查窗口,聽到電子叫號系統通知她就去相應窗口采血了。之后,在醫生那里看完病,她就拿著處方在藥房外的取藥自助報到機上掃描,然后領取藥品。記者了解到,北京天壇醫院在兩個門診樓藥房均設立了自動快速發藥機,患者可以自主選擇在任何一個門診樓藥房取藥,減少了跑腿的麻煩。
此外,北京天壇醫院還開發了“智慧病房”。 護士站遍布著應用物聯網技術,滾動的電子屏上實時顯示和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輸液的進展、服藥提醒等信息。病房內每個患者床頭都有一個Pad,這種“智慧病房床旁交互系統”里面有患者的信息和病歷,躺在床上就能查閱自己的病歷、醫囑、每天產生的賬單,還能預約醫生、呼叫護士、復印病歷、訂餐、觀看數字電視等。
在享受診療便捷服務的同時,人們不禁會好奇,醫院到底用什么實現了這一切?秘密就藏在北京天壇醫院的科研樓二層,那里堪稱醫院的“智慧大腦”。據介紹,在天壇醫院科研樓二層,有一個峰值運算速度達到每秒375萬億次浮點運算的“超算中心”,醫院搭建了基于云技術的數據分析平臺、醫聯體信息平臺,利用覆蓋全院的無線網絡,醫院把物聯網技術與醫療流程緊密配合,并根據實際需求隨時擴展。醫院服務器采用存儲虛擬化技術,確保系統的穩定和安全……
據焦雅輝介紹,近十年來,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醫療相融合,醫院信息化建設進入新階段。2009年,在美國醫療健康論壇上,首次出現智慧醫院這一概念,提出將智能技術廣泛應用于醫院各個科室和部門。
在深圳,“小易”成為了醫院的“網紅”。她被譽為手術室里的“女漢子”,全名為易普森醫院物流機器人小易1號,“小易”是深圳市人民醫院對她的昵稱。2018年10月,小易正式上崗。她身高僅為1米,但卻“身懷絕技”,擁有激光導航、超聲避障、智能傳感、物聯網等領先技術,還能無人駕駛全自動運輸配送。只要醫護人員在其操作界面上選擇物品運送目的地,小易就能將手術器械、手術用藥品等送達目的地。
小易是如何完成任務的呢?原來在小易的“芯”中,基于SLAM技術,已經自主構建了醫院地圖。小易在運動過程中通過重復觀測到的地圖特征,定位自身位置和姿態,再根據自身位置增量式地構建地圖,從而實現定位和地圖構建的目的。當遇到障礙物時,小易可以實現緊急避障,支持左右避障安全距離最少10厘米。當然,小易現在只是運送一些不太緊急的手術用品,而且還需要與專門的電梯配套使用,并且無法實現“多點送達”。但是因為小易的出現,專業醫護人員得以從簡單枯燥的運送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留給病人。
伴隨著5G技術的出現與應用,醫療行業也開始著手搭上這趟“順風車”。2019年4月2日,深圳市首家5G智慧醫院在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啟動建設。該項目由深圳市三院、中國電信深圳分公司、華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設。深圳市三院院長劉磊向媒體介紹,合作三方將共同探索5G場景下遠程會診應用及遠程操控類應用,比如遠程機器人手術、遠程機器人超聲、遠程機器人內窺鏡等,這為需要多個專業配合、多種手段應用的疑難雜癥治療方案普及提供了可能。此外,深圳市三院即將啟用全國首臺DSA——DISCIVERYIGS7OR系統,該系統可使外科手術和介入手術之間的切換更加自由靈活。在5G環境下,院外專家可以在各地遠程觀看介入影像,并配合現場外科醫生完成針對疑難雜癥的5G手術。總之,5G智慧醫院將在分級診療、遠程醫療、互聯網問診等領域給患者帶來全新的診療體驗。
自從智慧醫院概念提出以來,全球各個醫院都進行了不同探索,把互聯網技術、智能技術,包括現在人工智能的一些技術都用在了醫療服務的各個領域。我國現已出臺《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試行)》,將指導醫院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持續加強信息化建設、提供智慧服務,為進一步建立智慧醫院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