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淮南子》中遠古圣王的形象與早前文獻中的相比發生了一定變化,主要體現在對圣王本身德行的強調和圣王與英雄關系的改變上?!痘茨献印穼κネ跣蜗蟮闹厮苣康脑谟跇淞⒕醯臋嗤榫跛茉炜尚Х碌牡湫停纱私⒚褡逭J同感,增加新生政權的合法性。
關鍵詞:《淮南子》 遠古圣王形象 重塑
一、緒論
漢朝建立在秦朝的廢墟之上,秦二世而亡的結局使得漢代的政治家們意識到要使統治合法化,完備的刑罰措施不是關鍵,重要的是增強建立在認同感基礎上的民族凝聚力。《淮南子·要略》 中總結了全書的主旨“夫作為書論者,所以紀綱道德,經緯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諸理。雖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觀終始矣”a。劉安及其門客試圖通過探索社會、自然規律的方式,構建一個可以鞏固新生政權的思想體系。重塑遠古圣王形象,讓漢朝的政治思想與遠古流傳下來的民族集體記憶嫁接是《淮南子》 采取的途徑之一。本文將從漢初的政治思想入手,討論《淮南子》 是如何對遠古圣王形象進行重塑的。
二、強調圣王的德行
治理國家要求統治者自身成為德行的表率,因此《淮南子》 中圣王的形象從英勇的領袖逐漸向賢明的君主發生轉變。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虛化遠古圣王的神跡,去除其本身的蠻荒色彩;第二,側重對圣王品德的論述。
第一,隨著版圖的擴大,大一統的帝國取代了小規模的族群,帝王不可能憑借一己之力治理國家。在原始部落中使圣王脫穎而出的特殊技能在這時不再是強調的對象,為了給世俗君王塑造出可以學習仿照的表率,《淮南子》對圣王的一部分神跡進行了裁剪。洪興祖補注的《楚辭·天問》 所引的古本《淮南子》 中詳細描述了禹化熊開山的故事,但在今本的《淮南子》中被刪去。禹在人與熊之間轉換的神秘能力使得禹帶有過重的原始蠻荒色彩,顯得禹和賢明君主的形象相去甚遠。因此,在今本中保留下來的關于禹治水的記載重點都是“利民”“利天下”:
1.禹決江疏河,以為天下興利,而不能使水西流。(《淮南子·主術訓》)
2.禹鑿龍門,辟伊闕,平治水土,使民得陸處。(《淮南子·人間訓》)
3.禹之時,天下大水,禹身執蔂垂,以為民先,剔河而道九岐,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東海。(《淮南子·要略》)
4.禹沐浴淫雨,櫛扶風,決江疏河,鑿龍門,辟伊闕,修彭蠡之防,乘四載,隨山栞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國。(《淮南子·修務》)
《尚書·堯典》 中描述了堯的重要功績——派遣四位天官分別去往東南西北觀察日月星相來認識宇宙規律,讓人們的生活秩序化。“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為,敬致……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鳥獸鷸毛。”b《淮南子》則沒有對堯這一超出世俗之人可達到的神跡進行敘述。
第二,遠古圣王充滿神性的顯赫功績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對德行的突顯。《淮南子》 樹立了世俗君王可以達到的勤政形象,如以下對堯的描述:
1.今高臺層榭,人之所麗也,而堯樸桷不斲,素題不枅……故舉天下而傳之于舜。c
2.(堯) 是故茅茨不翦,采椽不斫,大路不畫,越席不緣,大羹不和,粢食不穀, 巡狩行教,勤勞天下,周流五岳。d
3.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東至黑齒。北撫幽都,南道交趾。e
堯的非凡德行始終沒有超出普通人的能力范圍,而堯也被刻畫成勤政、以德服人的君王典范。但《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中記載的堯則并不完全符合模范君王的形象,還有固執、獨裁的一面:
堯欲傳天下于舜。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舉兵而誅殺鯀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諫曰:“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又舉兵而誅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無傳天下于舜。f
而這些記錄在《淮南子》 中卻被刪減成“放讙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鯀于羽山”g。對堯的獨裁性隱而不述。
《淮南子》 中敘述了堯大公無私傳位給禹的故事,但《紀年》 對這一事件的敘述卻大相徑庭:
1.舜放堯于平陽。
2.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
3.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禹獲得帝位的過程充滿血腥,并不是和諧地禪讓?!拔魣虻滤ィ瑸樗此粢病!?《紀年》 毫不修飾地評價“堯德衰”。但關于堯德行的反面論述在《淮南子》中只用《說山訓》 中的“堯有遺道”一筆帶過。通過上述兩個途徑,《淮南子》 有意地按照理想君王的形象對遠古圣王進行了再塑造。
三、改變圣王與英雄的關系
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需要完善“君本臣末”的君臣關系?!痘茨献印窐O為重視君主對臣子的駕馭之術,并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體現:第一,使圣王與英雄之間形成良好的君臣關系,強調圣王知人善用的能力;第二,有意塑造負面英雄形象。
第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國家需要樹立君主的權威性,《淮南子》是通過拉開圣王和英雄的等級關系來達到此目的的。以羿為例,《淮南子》 中描寫了羿射十日的事跡:“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県羿這一英雄壯舉的最后結果不是人民感謝羿的功績,而是將功勞算在了堯的身上,因為“堯使羿”,所以人們“置堯以為天子”。羿作為上古太陽神的化身,其神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剝奪,成了堯手下的得力助手。由此可見《淮南子》在對遠古圣王形象的構建中,整合進了英雄形象以形成類似于人間君臣關系的方式,表現君王的權威性以及駕馭之術的重要性。
在大一統的國家中,君主無法任何事都親力親為,因此發掘和任用賢臣就顯得極為重要。《淮南子》直接將此能力用來區分圣王和普通人。這種合理任用人才的能力在《淮南子》對堯的描述中還有以下兩次:
1.故堯之治天下也,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后稷為大田師,奚仲為工。其導萬民也,水處者漁,出處者木,谷處者牧,陸處者農。i
2.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j
但在《左傳》 中卻詳細敘述了堯主天下時一方面拒絕了臣子推舉的禹、皋陶、契、后翟、伯夷、夔、龍、倕、益、彭祖等賢人,另一方面又縱容奸人,嚴重堵塞賢路: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以至于堯,堯不能舉。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梼杌。此三族也,世濟其兇,增其惡名,以至于堯,堯不能去。
第二,在《尚書·堯典》 中共工是堯的一個水官,《尚書》中有關于共工的記錄有兩條:
1.帝曰:“疇咨若予采?”歡兜曰:“都!共工方鳩僝功。”帝曰:“吁!靜言庸違,像恭滔天?!眐
2.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l
總結上述內容,可以得出共工在《尚書》中的形象:共工是堯的部落中頗有功績和威信的一個臣子,并被推舉為堯的繼承人,歡兜稱贊他“方鳩僝功”。但共工最后在爭奪帝位的過程中被禹打敗并流放幽州。雖然《尚書》 中也寫到堯認為共工表面恭敬溫順實則傲慢無禮,但這只能說明對共工的評價存在分歧?!痘茨献印分幸矊补みM行了描述,這時的共工已經完全站在堯的對立面變成了反面人物:
1.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萬民皆寧其性,是以稱堯、舜以為圣。m
2.昔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為帝,遂潛于淵,宗族殘滅,繼嗣絕祀。n
共工從堯的水官變成了暴戾恣睢的破壞者,不僅不顧百姓安危興起洪水做武器,還在與禹爭奪帝位失敗后“怒撞不周山”,使地東南傾斜形成災難性的后果。并且在描寫共工破壞性地使用洪水為滿足私利之后,加上了舜和禹治理洪水造福人民的功績,這一褒一貶有意地給正面的圣王塑造出對立的負面英雄形象,使得正面的圣王形象更為突出來達到加強民族凝聚力的目的。
四、總結
《淮南子》 通過將遠古帝王道德化、豐富化的方式強調了君主的權威性,并為世俗君主樹立了典型,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君權。同時《淮南子》 還將英雄納入圣王的構建中去,一些英雄臣服于以仁德著稱的圣王,并與之形成和諧的君臣關系,還有一些英雄人物被妖魔化,用來成為正統的反面參照。《淮南子》 中對遠古圣王形象的重塑目的在于加強君主的權威性,維護政治秩序。這是一個新建立的帝國在強化民族凝聚力、塑造民族認同感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acdeghijmn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700頁,第231—233頁,第290頁,第630頁,第630頁,第254—255頁,第351頁,第254頁,第255頁,第80頁。
bkl錢宗武解讀,袁行霈主編:《尚書》,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版,第32—33頁,第34—35頁,第46頁。
f 《韓非子集解》,《諸子集成》(第五冊),上海書店1991年版,第243頁 。
參考文獻:
[1] 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2] 錢宗武解讀,袁行霈主編.尚書[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
[3] 黃悅.神話敘事與集體記憶[M].廣州: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
[4] 牟鐘鑒 .《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作 者: 宋子蕤,山東大學(威海) 2018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