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5月6日,年僅24歲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期刊連發兩篇論文,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再次引起轟動。兩年前,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志來不及排版就以背靠背的形式連刊兩篇報道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的文章,第一作者就是曹原。
雖然早在100多年前荷蘭物理學家海克·卡莫林·昂內斯憑借發現流通的電子在0℃的汞中傳輸時對能源的消耗最低,而獲得19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此后無數科學家前赴后繼,尋找在特定條件下實現電力零損耗傳輸的材料,卻均以失敗告終。
2017年,曹原通過實驗發現石墨烯的排列結構中具有非規超導電性的因子。他帶領團隊經過反復試驗,發現將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魔角)時,就會產生以0電阻傳輸電子的神奇超導效應,簡言之,就是他發現了讓石墨烯實現超導的方法。
曹原的研究成果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物理學研究領域,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與傳輸效率。為此,他被《自然》稱為“石墨烯駕馭者”。
2018年,曹原登上《自然》年度十大科學家之首,成為該雜志創刊149年來年齡最小的上榜者。
論文發表十個月后,石墨烯商業化道路正式開啟。權威能源機構估測曹原在石墨烯領域探索的成果,不僅會帶動電子產品的騰飛,更會為能源行業節省數萬億人民幣的損耗。
一舉成名,全球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紛紛向曹原拋來“橄欖枝”。對此,曹原回應: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學成以后要回到中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