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風歌曲與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相融合,滲透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底蘊,深受大學生喜歡。許多教學工作者正嘗試把中國風歌曲引入古典詩詞教學中來提高教學效果,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本文從配合課程思政的作用,有利于學生主動形成認知結構,縮短其與古典詩詞的心理距離三個方面來論述中國風歌曲對高校古典詩詞教學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中國風歌曲 古典詩詞教學 促進作用
中國風歌曲從2005年開始出現起,就以獨特的古典魅力征服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莫林虎先生曾說過,中國風音樂與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相融合,滲透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底蘊。中國風歌詞作者方文山也曾說,中國風歌曲在詞意內容上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確如此,許多中國風歌曲因使用古典詩詞的語句、意象,化用古典詩詞的意境而具有古詞意蘊,如《月下待杜鵑不來》《卷珠簾》《千里之外》《醉赤壁》《山水合璧》《二分明月》等曲目。正因為中國風歌曲與古典詩詞的這種關聯,在高校,許多教學工作者正嘗試把中國風歌曲引入古典詩詞教學中來提高教學效率,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素養和情操。筆者也在做此項嘗試,初步取得一些成效,本文僅就中國風歌曲對高校古典詩詞教學的促進作用談一點心得體會。
一、配合課程思政,弘揚傳統文化
課程思政指課程教學中教師將知識的傳授與對學生的價值引導有機結合,提煉出本課程所蘊含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人文精神、文化自信等價值范式,使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都有正確的方向。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綱要指出要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門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統籌推進課程育人。這一政策的提出對于高校古典詩詞課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當前,高校的古典詩詞課程是傳播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承擔著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認知水平、陶冶學生情操,使學生具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崇高使命,因而成為課程思政的重中之重。但長期以來,在教學中由于古典詩詞教學模式的單調化,教學方法的單一化,大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認知并不是很高。如何讓學生提高對古典詩詞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挖掘詩詞背后的內涵,用古人的高尚情操陶冶自己,樹立自尊自信,是我多年一直致力鉆研的問題,直到2003年歌曲《東風破》的出現給了我一些教學啟示。歌詞作者方文山創作《東風破》時使用了古典詩詞元素,形成含蓄、優雅的韻味,深受觀眾喜歡。看見大學生們也彼此傳唱,我在想,是不是可以通過欣賞優秀歌曲來鑒賞古典詩詞,讓古與今結合,俗與雅交融,提高授課效果。于是,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開始積累中國風歌曲資料,嘗試把它們引入古詩詞課堂,穿插到相應的教學內容中,啟發學生思考歌曲背后作者的思想性格、人生經歷和深層內蘊,鼓勵學生反思今日之時光,如鑒賞蘇軾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時播放周傳雄作曲的《寂寞沙洲冷》,啟發學生思考“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我在思念誰”的深層內涵;講解《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穿插《醉赤壁》歌曲,使學生通過歌曲的蓬勃之氣感受蘇軾的豪放之情;分析元好問《雁丘詞》時讓同學們通過《蓋世英雄》歌曲思考什么樣的愛情才是高尚的,等等。這樣,調動了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寓教于樂,讓學生們輕松聽歌的同時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雋永,同時又在獨立思考中培養了學生的胸襟和情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審美觀,完成了課程思政使命。
二、調動學生情緒,主動形成認知結構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實質是一個人把同類事物聯結起來,并把它們組織成具有意義的結構。他認為這種聯系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而是主動形成認知結構。所謂“被動形成刺激”,在今天的教育中,可以理解為傳統的“一言堂”的教學模式。當前,很多高校的古典詩詞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模式,教師和學生缺乏熱情,缺乏互動,雙方以講臺為分界線,各自為政,課堂如一潭死水,學生沒有主動性和積極性,更沒有創新性,這種狀況是高校古典詩詞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新世紀的大學生正處于日新月異的年代和青春躁動的年齡,有火一般的熱情和精力,他們喜動不喜靜,喜新不喜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枯燥的古典詩詞內容不能滿足他們對新鮮事物的渴求,因此,教師必須進行教學創新,建立生動有趣的課堂,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去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這也是布魯納提出的認知結構中的“發現法”教學。如何能做到利用“發現法”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尋找學習和行為的方向?授課中我嘗試用中國風歌曲作為“發現法”教學的紐帶,用它調節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想。我根據古典詩詞授課內容,以中國風歌曲作為問題提出的背景,采用教師掌控下的學生翻轉課堂或學生小組討論法,如講授李白《早夏于將軍叔宅與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序時,有“鳳凰于飛,潘楊之好,斯為睦矣”句,我插入《甄嬛傳》的片尾曲《鳳凰于飛》,并提出問題,為什么劉歡要把這首歌作為片尾曲?鳳凰于飛在詩歌中指鳳和凰相偕而飛,是夫妻恩愛的象征,那么,劇中雍正皇帝和甄嬛到底有沒有真正的愛情?愛情是永恒的主題,問題一提出,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熱烈發言,駁斥對方觀點,保持自己觀點。通過辯論,學生們聯系到《詩經》中的《鳳凰于飛》,找到劇中《鳳凰于飛》歌曲的主題,而且主動歸納了什么樣的愛情是真正的愛情,該如何維系真正的情感等問題,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了李白的作品。本是枯燥的文字課程,因插入中國風歌曲而調動了學生討論的興趣,讓同學們打開思維大門,拓寬了眼界,發現自己的認知結構,實現思想及文化內涵的深層次提高。
三、調整學生心理,縮短與古典詩詞的距離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古典詩詞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歷史悠久,給人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在當代的流行歌曲創作中,很多詞作者都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把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對接,將高雅、含蓄的古典詩詞元素滲透到流行歌曲作品中,成為近年來非常流行的中國風歌曲。2005年從周杰倫的《發如雪》開始,中國風歌曲將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與新式唱法、新式歌曲、新概念相融合,得到觀眾的認可,人氣迅速爆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傳統文化在中國人民的心理累積所致:中國風歌詞語言的古典化以及內容的懷古化相比普通的流行歌曲更容易被擁有五千年文化傳統的中國人所接受;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流行文化,中國風歌曲能與時俱進,走在時尚的最前沿;此外,其風格通俗易懂,旋律優美,更易于流傳。這三點,也恰恰解釋了為什么中國風歌曲在廣大青年尤其是大學生之間流傳甚廣的原因。既然當下最熱門的中國風歌曲得到大學生的普遍認可,那么為什么不把中國風歌曲引入古典詩詞課堂,讓流行文化與傳統文化交融,拉近大學生與古詩詞的心理距離呢?當前的很多教育專家也都看到了這一點,正把這項研究內容應用到教學中。我在授課中,利用流行文化具有的時代性、新鮮性、時尚性的特點,嘗試把中國風歌曲插入課堂教學,讓其架起學生與古典詩詞的“語言”和“情感”的橋梁,滿足大學生對新鮮事物、時尚元素的需求,縮短古典詩詞與大學生的心理距離,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情懷、情感和認知力。我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曾把中國風歌曲用在課前導入、教學過程中相關內容的引入及課堂小結的適當引入,通過音樂改變古典詩詞內容的枯燥,將知識插入音樂氛圍,讓學生在音樂歌詞的環境下進行古典詩詞的掌握,如在講解王安石的詩歌《明妃曲》和歐陽修的詩歌《和明妃曲二首》這節課時,我在課前播放了李玉剛演唱的《昭君出塞》,歌曲在民族樂器古簫、二胡、琵琶的伴奏下,顯得異常凄涼,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明妃和親遠去異族之孤苦,此時再來講解這幾首詩歌,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大學生已經形成相對獨立的思想體系,對社會、對人生也有初步的認知,要想更好地與其無障礙溝通,中國風歌曲是一個能引起他們共鳴的美好媒介。通過精選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中國風歌曲及相關資料,提取其中關于意識形態、價值觀、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來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將會起到比較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莫林虎.大眾文化新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 王姝.古詩詞傳統的承傳與現代轉化:淺析方文山歌詞的開拓價值[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25(1).
[3] 楊杰.淺析中國風歌曲的古詩詞韻味[J].文學界,2010(4).
[4] 丁國美.“中國風”歌曲在流行音樂演唱專業教學中的應用價值[J].北方音樂,2017(21).
基金項目: 本文是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教育科學研究立項課題《流行歌曲對高校古典詩詞教學促進作用的研究與實踐》的結題論文(項目編號:14G129)
作 者: 王永宏,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傳統文化與現代詩歌。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