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藝術史上,建筑與文學這兩種藝術形態也是相互影響的,很多文學作品會以建筑為主題,正如愛倫·坡的短篇小說《厄舍古屋的倒塌》,這是一部哥特小說,并且是以哥特建筑為創作背景的,本文在互文性翻譯理論的基礎上,在了解原作者的寫作風格、文本類型以及創作背景之后,結合哥特建筑對 《厄舍古屋的倒塌》的譯文進行評析。
關鍵詞: 《厄舍古屋的倒塌》 哥特建筑 愛倫·坡 哥特小說
一、引言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愛倫·坡的哥特小說代表作之一,描寫了住在哥特式古屋里的一對孿生兄妹,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呈現病態。 妹妹瑪德琳多年來一直疾病纏身,哥哥羅德里克思想久被壓抑而精神失常,一天,哥哥邀請好友,也就是這個故事的敘述者前去做伴。后來,哥哥活埋了妹妹。而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哥哥為他的好友朗讀《瘋子特洛斯特》的一本古書,忽然宅門沒有了,妹妹瑪德琳披著血跡斑斑的白袍跌倒在哥哥的跟前,隨即哥哥也倒在了地上死去。好友魂飛魄散地逃出房間, 逃出古屋,古屋徹底倒塌。整篇作品彌漫著恐怖、 怪誕與死亡的氣氛,讀來令人毛骨悚然。
艾德加·愛倫·坡( Edgar Allan Poe)( 1809 — 1849) 是 19 世紀美國詩人、小說家和文學評論家。 他坎坷半世,身后盛名遠播,集綺麗想象與縝密的分析于一身。他追隨美,而美卻附著于死亡之花,與恐怖和詭異相伴相生。愛倫·坡最大的成就是他的短篇小說創作,其短篇小說風格獨特,想象力豐富,堪稱歐美文學史上的奇葩,被譽為“美國恐怖小說之父”。愛倫·坡作品中人物所處的環境大多為哥特式的,如頹敗的城堡和府邸,堆滿尸骨的教堂地下室或家族墓穴以及墓室般的新房等。a愛倫·坡一直追求“為藝術而藝術”,這種追求幾乎體現在他所有的文學作品中,他力圖制造驚險、恐怖和強烈情感的效果。他認為死亡是最美的,刨根究底,歸因于他年輕時的喪親之痛和中年時的喪妻之痛,哥特式風格淋漓盡致地詮釋了他內心深處的恐懼與壓抑。其代表作有《莫格街兇殺案》《瑪麗羅杰血案》《黑貓》《金甲蟲》。
二、哥特風格
“哥特”(Gothic)一詞在西方社會有著特定的歷史和文化色彩,“常與羅馬帝國之后的野蠻與黑暗相連,與‘古典相對,成為專制、野蠻和殘暴的代名詞”。很多文學批評家認為這與歷史上條頓民族中的哥特部落給人的“蠻族”印象有關:哥特人曾因強悍的軍事征服而聞名于歐洲。作為一種藝術風格,哥特則是意大利人法薩里用來指稱文藝復興思想家們所不喜歡的中世紀建筑風格,這種建筑風格在12世紀到16世紀期間盛行于歐洲教堂與城堡的建造上,“高聳的尖頂、厚重的石壁、狹窄的窗戶、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內部、陰森的地道甚至地下藏尸所等”。
哥特式建筑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圣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予以整個建筑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常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哥特建筑的風格是極端的、不受控制的。 它強調自我意識的展現和對超越生命強大情感的體驗,其目的是要激發人們在靠近建筑物時的強烈情感,不論是崇高、壓抑、敬畏、悲憫、同情、恐怖或恐懼。b
而將“哥特”一詞引入文學領域則源于1764年賀拉斯·瓦爾浦爾發表的《奧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作者在第二版再印中為其所加副標題為A Gothic Story(“一個哥特故事”)。哥特小說的興起也受到來自建筑的諸多影響,并將建筑內化為自身獨特的結構模式,哥特建筑在哥特小說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旦缺失,“整個哥特傳奇的構架便喪失了賴以存在的基礎和主導氛圍”c。
這種體裁的小說具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科學與神話相結合的特點,故事多發生在充滿各種機關暗道的中世紀古堡中,情節與鬼魂、謀殺等奇聞相纏結; 與此同時,它也展現了異邦情調,充滿奇思異想,含有較多的神秘、恐怖、象征的成分,與現代派的表現手法不謀而合。d
三、譯文評析
在翻譯理論中,互文性理論消解了文本的自律與自足,強調文本之間的相互依存,并將文本概念拓展到服飾、飲食、音樂、繪畫、建筑等一切非語言文化形式中。它使對文學文本的解讀不再拘泥于該學科自身體系之內,而是在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中尋求新的意義生產。“互文性”強調文本之間的聯系與對話,認為任何文本的創作都離不開前文本及其語境的交互, 不存在完全意義上的“原創作品”,文本的意義存在于與其他文本的交互之中。 互文性理論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作為翻譯研究領域的一個新視角受到人們的關注。因此,結合哥特建筑對《厄舍古屋的倒塌》的譯文進行評析是十分必要的。
1.原文:A servant in waiting took my horse,and I entered the Gothic archway of the hall.A valet,of stealthy step,thence conducted me,in silence,through many dark and intricate passages in my progress to the studio of his master.
譯文:一名在門口迎候的仆人牽走了我的坐騎,我走進大廳那哥特式的拱門。一名走路躡手躡腳的仆人一言不發地領我走過許許多多黑暗、復雜的走廊,前往主人的書房。
分析:哥特式建筑的最大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圣經》故事的花窗玻璃,譯者將原文的 “Gothic archway”直譯為哥特式的拱門,并不能為讀者展現出哥特式建筑的特點,哥特式建筑的門窗都是由半圓拱形改為尖拱,因為圓形拱的堅固性大大不如尖形拱,圓形拱的最上方長時間后容易倒塌,毀壞建筑,而尖形拱的設計則使門拱頂與兩邊檐的力與地面形成一個三角形,從而加固了建筑的穩定性。如果譯者能夠了解到哥特式建筑中描述拱門的專業術語是尖形拱門,并在譯文中采用顯化的翻譯方法,將“Gothic archway”具體化為尖形拱門,那么便會消除或降低語言差別給翻譯帶來的損失,讓讀者更加有畫面感,使得譯文更加接近哥特式小說,更加符合原著的創作背景。
2.原文:the eye , however , struggled in vain to reach the remoter angles of the chamber , or the recesses of the vaulted and fretted ceiling . Dark draperies hung upon the walls.
譯文:然而,不管怎么努力,我也看不清遠處角落里是什么樣的,也看不清那高高的拱形屋頂,墻上掛著深色的壁布。
分析:譯者將“vaulted and fretted ceiling”翻譯成了“高高的拱形屋頂”,“vaulted”有拱形的意思,而“fretted”的意思為“回紋飾的”,譯者漏譯了“fretted”,譯文和原文不等值。哥特式建筑中關于拱形屋頂的專業術語為尖肋拱頂,而回紋飾是指一種交織、錯雜而又通透的裝飾圖案,一種轉折的、連續彎曲的設計圖案,在古希臘和古羅馬裝飾中運用廣泛。所以在了解了哥特式建筑以后,應當把“vaulted and fretted ceiling”翻譯成“回紋飾的尖肋拱頂”,一方面將“vaulted ceiling”顯化成“尖肋拱頂”,用詞更加專業,更加突出哥特式建筑的特點,而譯出“fretted”讓讀者們更加有畫面感,更加了解這個屋頂的具體樣貌,并且使得譯文忠實于原文。
3.原文:While the objects around me- while the carvings of the ceilings , the sombre tapestries of the walls, the ebon blackness of the floors , and the phantasmagoric armorial trophies which rattled as I strode , were but matters to which , or to such as which , I had been accustomed from my infancy - while I hesitated not to acknowledge how familiar was all this-I still wondered to find how unfamiliar were the fancies which ordinary images were stirring up .
譯文:隨著我的腳步,周圍的東西——屋頂的雕刻、墻上的掛毯、烏黑的地板——都在顫動,這類東西其實都是我打小就熟悉了的,可這些普通物品挑起我很多想象,這種想象卻是我不熟悉的。
分析:前文已經提到了“vaulted and fretted ceiling”,那么我們便已經得知在屋頂上的雕刻是回紋飾的,所以在這一節關于“the carvings of the ceilings”的翻譯,譯者應該具體化“carvings”,因為雕刻有很多種,如果直接描述出這是一種回紋飾的雕刻,那么讀者對于這個屋頂的想象會更加具體,使讀者能夠深入其境,感受哥特式建筑的華麗。
4.原文:The room in which I found myself was very large and lofty . The windows were long , narrow , and pointed, and at so vast a distance from the black oaken floor as to be altogether inaccessible from within .
譯文:我走進的這個房間又大又高。房間中的窗戶是細長的,我站在黑色的橡木地板上,覺得這些窗戶是那么遙遠,好像永遠也夠不著。
分析:玫瑰花窗是哥特式建筑的一大特點,由于有了飛扶壁,哥特建筑開始有大面積的窗,從阿拉伯國家學得的彩色玻璃工藝,拼組成一幅幅五顏六色的宗教故事,不僅美觀,還起到了向不識字的民眾宣傳教義的作用。 玫瑰花窗有柳葉窗(長條形)和玫瑰窗(圓形)兩種,并以紅、藍二色為主,從原文中“The windows were long , narrow , and pointed”這句話對于窗戶的描述,我們可以得知原文中的窗戶其實是柳葉窗,因為它是長條形的,而譯者將“window”直譯成了“窗戶”,這樣的翻譯方法并不能體現哥特式建筑的特點,而此處將“window”具體化成“柳葉窗”,譯文不僅能展現出哥特式建筑的特點,而且讀者將對哥特式建筑有新的認識。
5.原文: Feeble gleams encrimsoned light made their way through the trellised panes , and served to render sufficiently distinct the more prominent objects around ;
譯文:微弱的紅光透過玻璃射進,使我可以看清周圍的大件物品。
分析:首先,原文中 “trellised”的意思是“有格子的”,而“panes”的意思是“窗格”,譯者直接譯為了“玻璃”,漏譯了“trellised panes”,這是不準確的,譯文并沒有完整地展現原文內容。其次,譯者并沒有提前了解哥特式建筑。在圣經里紅色預表救贖,白色預表圣潔,藍色預表屬天真實,也代表圣母,綠色預表豐盛的生命,黃色預表神圣的性情,紫色預表富貴,還有兩種顏色預表不好的事情,灰色預表饑荒和瘟疫,黑色預表死亡。根據宗教的寓意和當時玻璃制造技術的限制,藍色和紅色被大量使用。紅色與藍色的組合在色彩學中也有重要的意義。紅色與藍色是組成光的三原色的一部分,紅色與藍色搭配是被經常用到的冷暖色彩兩色搭配。激情的紅色與冷靜、理智的藍色搭配能夠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表現現代感的作品中也經常會用這兩種顏色去搭配。在12個色相中紅色與藍色的明度非常低,由于明度的統一,會為它們在冷暖之間對比上留下很大、很強烈的空間,這樣可以營造出非常活潑的色彩風格。譯者并不知道哥特式建筑中的玫瑰花窗一般以紅、藍二色為主,所以這里對原文的理解有所偏差,原文所要傳達的并不是微弱的紅光,因為光線不可能一開始是紅的,而是透過了紅色的玻璃窗才變成了紅色的,所以這里的譯文應該是“微弱的光線透過紅色的玻璃窗格射進”,這樣的譯文貼合于原文,并且符合哥特式建筑。
6.原文:The vault in which we placed it ( and which had been so long unopened that our torches , half smothered in its oppressive atmosphere , gave us little opportunity for investigation ) was small, damp, and entirely without means of admission for light; lying, at great depth, immediately beneath that portion of the building in which was my own sleeping apartment.
譯文:尸體已經入了棺,我倆的任務只是把棺材抬到那里。存放尸體的地窖就位于我臥室的正下方,它又小又潮,照不進一絲光亮。
分析:在字典中,“vault”有“地下墓室”的意思,卻沒有“地窖”這個意思,很明顯“地下墓室”和“地窖”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意思,在哥特式建筑中一般都會設有地下墓室,而傳統意義上的地窖一般都是用來儲藏物品,而不是放尸體的,根據語境,此處是存放尸體的地方,應該將“vault”翻譯成“地下墓室”。
四、結語
文化互文性指出在翻譯的過程中,翻譯者要自動搜索已掌握的語言知識,而且同時要會喚起許多相關的社會背景、文化認知、 歷史習俗、 思想價值觀等內容,只有把這兩部分進行協調地融合,翻譯文本才能夠更好地表達原翻譯文本的真實含義。文化互文性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要求譯者開闊自身的語言與文化視野,廣泛地涉獵不同語言文化背后的歷史知識、 文化知識、 地理知識、 民俗知識等,從而在漢譯英的過程中更好地適應不同語言文化的需求, 給閱讀者更好的閱讀體驗。在互文性的翻譯理論之上,在探究了哥特式建筑的基礎上,再去評析譯文,能看出譯者沒有在了解哥特建筑的前提下去翻譯《厄舍古屋的倒塌》,從而欠缺一定的建筑知識,對原文并沒有完全把握,也沒有完全理解原文作者所想所感,沒有忠實地再現原文。
a 李世存:《〈厄舍古屋的倒塌〉的藝術效果賞析》,《 安徽文學(下半月) 》2008年第 7期,第 140 —141頁。
b 丹納 ( Taine,H. A. ) :《藝術哲學》,彭笑遠編譯,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111頁。
c Eino Railo.The Haunted Castle: A Study of the Elements of English Romanticism,London: George Routledge & Sons,1927.
d 張守華:《〈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體風格透析》,《 長城》2010年第 1期,第 132 —133頁。
作 者: 汪鈺,華東理工大學翻譯專業碩士,研究方向:筆譯。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