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菊梅
(寧夏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寧夏銀川 75000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盵1](P57)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契合人類共同發展的愿景,體現為世界謀大同的中國理念,閃爍著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發展必然規律的智慧光芒,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解放和造福全人類的宗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核心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怎樣建設這個世界”這一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在人類命運日益休戚相關的時代背景下,深入探討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宏大主題無疑具有重要的學理價值與現實意義。本文試圖就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提出的鮮明時代背景、科學內涵及時代價值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2011年《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指出:“經濟全球化成為影響國際關系的重要趨勢。不同制度、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盵2]這是中國首次提出“命運共同體”的概念。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盵3](P37)這是中國進一步明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2015 年9 月,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重要講話時更明確指出:“當今世界,各國互相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4](P522)這是中國初步系統地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內涵。
當今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的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開創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分工越來越細密、協作越來越廣泛,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依存、合作前所未有,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與此同時,逆經濟全球化卻甚囂塵上,世界經濟陷于低迷,南北問題日益突出,重大公共衛生防疫、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上升,各種社會政治思潮交鋒激蕩。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尋找人類未來的出路,這是負責任大國應有的擔當。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人類面臨的危機是共同的,沒有哪個國家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世界各國只有摒棄前嫌,不管國家大小、貧富,不論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差異,同舟共濟、相向而行,才能解決好面臨的共同難題。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回應了世界迫切需要新的全球治理理念、迫切需要構建新的政治經濟秩序的呼吁,完美地契合了國際社會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要進步的愿望和訴求,為破解當下和平與發展難題、推動國際關系健康發展、應對國際重大突發問題提供了正確方向,為人類文明、世界發展的走向提供了一種新可能。2017年3月23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34次會議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載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體現了這一理念已經得到了廣大會員國的普遍認可,體現了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國際新秩序的普遍價值。
在經濟全球化的態勢下,一國感冒,其他國家就有可能被傳染?;乜?997 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特別是2020年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人類相互依存、報團取暖、命運與共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內涵。
1.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思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理論基礎。馬克思認為,囿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人類發展的早期階段表現出各自孤立發展的特點。資本主義開辟了機器大工業時代,改變了各個國家、各民族相互封閉隔絕的狀況,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就是世界歷史的時代。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5](P168)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以人的發展為歷史發展的核心,認為世界歷史的價值就是實現個體的人和全人類的徹底自由和解放,人類的理想社會是建立“自由人聯合體”。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使用“共同體”的表述,尤其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資本論》等著作中。在《共產黨宣言》里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鄭重宣告:“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6](P44)馬克思、恩格斯對于“共同體”的闡釋主要立足于人的生存和發展的角度,而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僅僅著眼于社會個體的生存和發展,更是自覺地站在世界整體的高度來思考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本質上,習近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馬克思“自由人聯合體”思想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今天,共同體理念和共同體意識已經成為解決現代人類生活中日益出現的分離主義矛盾及現實問題的共識。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思想傳承。中華民族素有“與人為善”“和衷共濟”“患難與共”的美德,一貫秉承“義利統一”“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思想?!昂汀笔侵腥A文化的核心價值追求,是治理的最高目標。以義為先是中國倡導的正確義利觀,也是中國處理外交關系長期恪守的基本信念。儒家主流思想的義利觀,講求“義利合一”,“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同時不義之利“不茍得”,強調義為先。中國在處理自身與世界各國的關系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堅持義利相兼、先義后利,尤其對貧窮國家重義輕利、舍利取義,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中華傳統文化追求“和合共生”,既強調和諧統一,又堅持“和而不同”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中華傳統文化“天下一家”大同理想的愿景、演繹和傳承。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淵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秉持國際道義,充分顧及他國合理要求,倡導“一帶一路”等,為世界貢獻了各國共贏的中國方案。2018 年3 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表明這一飽含著東方傳統智慧的理念已經上升為黨和國家的意志,這既是對“中國威脅論”的有力回應,也是中國共產黨“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莊嚴承諾。
3.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使共同體思想日臻成熟完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7]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要旨在于追求本國利益時需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就是要樹立相互依存的全球治理觀、共同利益觀、國際權力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其特質就是共同性:共商、共建、共榮、共贏、共享,就是以文明交流突破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彌合文明沖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就是尊重國家主權,凝聚世界各國利益最大公約數,促進人類和諧共生?!叭f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了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他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綠色低碳”的理念。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他進一步強調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1](P58)這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科學內涵的全面闡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國際場合倡導要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由理念上升到理論,內涵不斷豐富深刻;由倡議變為實踐,成效日漸明顯;由雙邊發展到多邊,認可范圍不斷擴展。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習近平主席同世界衛生組織、各國政要通電話時多次表達“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提出“國際社會必須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守望相助,攜手應對風險挑戰,共建美好地球家園”的價值要求。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承載著中國對構建美好世界的不懈追求和崇高理想,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維護世界和平,構建公正合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美好愿景,受到了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的普遍歡迎和鼎力支持。中歐數字經濟協會主席魯乙己給“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劑藥方點贊稱:“如果每個國家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必然會站在他人的對立面,那么,他的幸福就會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只有生活在一個可以分享未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下,我們才能獲得對人人有利的成果?!盵8]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構建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凝聚了世界各國共識,回應了時代要求,對推動世界朝著更加開放、包容、協調、共贏的方向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1.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變革全球治理體系給出了中國方案。長期以來,“修昔底德陷阱”幾乎已被西方視為國際關系的“鐵律”,認為國強必霸、必戰,而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打破“修昔底德陷阱”、反對獨霸強權、主動變革叢林法則、超越零和博弈,開辟了一條互利共贏、共商、共建、共享的文明發展之路。這一偉大創舉,讓世界看到了全球治理的新思維、新路徑、新希望,即: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經濟全球化讓地球變得越來越小,人類命運休戚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人類應摒棄零和思維,樹立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的理念。世界各國人民應該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努力建設一個遠離恐懼、普遍安全的世界,一個遠離貧困、共同繁榮的世界,一個遠離封閉、開放包容的世界,一個山清水秀、清潔美麗的世界”。[9](P89)為此,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將共贏共享理念貫徹到實踐中去。目前,“一帶一路”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各方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有100 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參與。實踐證明,全球相互依存既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也是不可逃脫的命運,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是不可逆轉的時代大勢。
2.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引領了國際和平發展的新走向。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才是人間正道。從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和平發展勢不可擋,公平正義定能戰勝強權。作為全球人口規模最大的發展中大國,中國一貫奉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原則,反對強權政治、霸權主義、單邊主義,通過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主動參與國際合作,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堅決踐行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外交策略。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結盟、永遠不擴張,中國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普遍價值,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和守護者、國際秩序的維和者。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演講時指出:“對待非洲朋友,我們講一個‘真’字;開展對非合作,我們講一個‘實’字;加強中非友好,我們講一個‘親’字;解決合作中的問題,我們講一個‘誠’字?!盵10]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演講中全面總結了中非友好關系發展的歷史經驗,全面闡述了新時期中非共謀和平、同促發展的政策主張。2013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沒有和平,發展就無從談起。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應該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堅持同舟共濟,推動亞洲和世界發展不斷躍上新臺階。”[11]截至2020年7月底,中國已經同100多個國家、地區和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和立體化的和平發展外交格局。
3.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全球生態安全謀劃了新思路。我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觀,為中國處理外交關系提供了重要哲學參考。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生命共同體,更是生態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乎全人類的前途和命運。要建設全球美好的生態環境,需要人類同呼吸共命運、需要人類通力合作。人類自工業文明以來空前地消耗了地表和地下資源,嚴重地破壞了地球的自平衡和自修復功能,地球的承載已達極限,生態危機已成為全球性的治理難題。在這一難題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當下,在以國家為中心的全球治理模式正在使生態日益惡化的當下,我國始終倡導“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1](P50)總書記要求我們視山水林田湖草為生命共同體,要求我們在生態環境的保護上要統籌兼顧,要有大局觀、世界觀。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人類社會實現生態良好、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繪制了新藍圖、提供了新思路。
4.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體現了新時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策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和平外交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就從來不屈從和懼怕大國與強權的壓制,也從來不輕視弱小和落后國家,更不會插手別國內政,主張和平共處,反對霸權主義,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正如毛澤東所說,政治就是要“把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12](P306)使“我們的朋友遍天下”。[13](P194)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提出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依然強調我們永遠不稱霸。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秉承了中國共產黨外交思想的精神內核,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地發展創新。
2014 年11 月,習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亞聯邦議會發表的《中國如何發展?中國發展起來了將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演講中指出:“中國是一個擁有13 億多人口的大國,是人群中的大塊頭,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塊頭要怎么走、怎么動,會不會撞到自己,會不會堵了自己的路,會不會占了自己的地盤。中國堅持和平發展,決心不會動搖;中國堅持共同發展,理念不會動搖、政策不動搖?!盵14]在全球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暗流涌動之時,2017 年習近平主席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的演講被喻為“冬日暖陽”,足以說明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指引下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策略得到了世界多數國家的肯定。他指出:“國家只有大小之別,沒有高下之分;文明只有特色之別,沒有優劣之分。構建全球公平正義的新秩序,必須秉持共商共建的發展新理念。”[15]從致力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到不斷拓展全球伙伴關系,從對周邊國家的“親誠惠容”理念到對非洲的“真實親誠”方針,再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從抗擊埃博拉病毒到尼泊爾抗震救援,再到抗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既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更敞開胸懷真誠歡迎各國搭乘中國“快車”,共享發展機遇。中國以實際行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注入了中國力量,推動世界走向了合作共贏。
5.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的進一步實施提供了實踐路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在于實踐、行動、聚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世界各國團結一致、不懈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從全球伙伴關系、世界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永續、文明交流互鑒、生態和諧五方面全面布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繪就了宏偉的行動藍圖。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是對中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一個重大威脅,也是對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的一次重大挑戰。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表明,“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這樣的重大突發事件不會是最后一次,各種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問題還會不斷帶來新的考驗。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政府始終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態度,毫無保留同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社會分享防控、治療經驗,積極開展抗疫國際合作,堅決維護中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堅決維護世界各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國際社會必須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守望相助,攜手應對風險挑戰,共建美好地球家園”。[16]面對這一全球性挑戰,中國始終堅持生命至上,履行大國責任,倡導合作抗疫,維護全球公共利益并向有需要的國家伸出援手,派醫護人員、捐抗疫物資、獻抗疫經驗,彰顯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信心和中國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