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澤慧 林倩萌 杜嘉華
1引言
騎樓街作為肇慶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肇慶歷史長河中的一塊瑰寶。近年來,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肇慶騎樓街等文化遺產的保存狀況令人擔憂,本文旨在研究肇慶騎樓街如何保護與開發。
2肇慶騎樓街保護與開發現狀及問題
2.1肇慶騎樓街簡況
肇慶城區的騎樓街始建于清末明初,東至正東路的閱江樓,西至城中路的宋城酒店,綿延將近2 000米。騎樓的建筑特色風格是肇慶的獨特風貌,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城中路東起東門斜坡,西至西門斜坡全長1 200米,寬16米位于古城墻中部。民國時期,古城墻還沒有拆除時城中路是肇慶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后因民國政府拆除了古城墻而變得更加繁華。
據了解,肇慶城區的城中路、正東路段騎樓街已作為歷史文化街區列入名城保護規劃,但正東路段近年修繕較多外觀較為完整,而城中路段部分樓房外墻已出現剝脫和倒塌的現象,甚至有些已是危破房。
2.2肇慶騎樓街保護與開發現狀
騎樓街是彰顯肇慶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部分。從閱江樓往西,文廟、文昌閣、宋城墻、兩廣總督府遺址、麗譙樓等古建筑隱逸在老街路旁。此外,騎樓之間還有很多宋、明、清時期的小巷,如學前巷、五經里、興賢里、中衙巷、米倉巷等等。近幾十年來,騎樓街年久失修,偶有騎樓拆建。其中肇慶城區城中路段騎樓街雖列入名城保護規劃,但仍有部分樓房外墻已出現剝脫倒塌現象;其交通布局也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發展,騎樓底下還有很多商鋪開著但已經恢復不了當初的繁華,曾經肇慶城區的繁華地段現已逐漸落沒。
2.3肇慶騎樓街保護與開發存在的問題
(1)肇慶城中路騎樓街部分騎樓受損
肇慶城中路騎樓街部分騎樓受損嚴重。走進肇慶城中路騎樓街,就可以看到很多騎樓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騎樓建筑墻體部分脫落,甚至有幾座騎樓已經倒塌。往前走一小段,便有一家旅店,這是一座舊式騎樓,騎樓房頂磚柱已經斷裂,屋內的木質頂梁柱被嚴重腐爛,且有白蟻蛀過的痕跡,外墻脫落嚴重,不時有碎石瓦礫掉落,旅店目前已無人經營;再向前走一百米左右,有一家“模范理發店”,據說這家店鋪上世紀60年代便已經在此經營,如今店鋪后墻裹著一塊白布,寫著危險勿近的字樣,墻皮早已脫落,露出發黃的墻面,外立墻嚴重裂開,騎樓的左邊頂部部分被掀開,由一根木頭支撐著。
這只是其中兩個例子,從中可以看出,肇慶城中路騎樓街確實受損嚴重。
(2)城中路騎樓商業街逐漸衰落
肇慶城中路騎樓商業街經濟發展逐漸衰落。據了解,在40多年前城中路騎樓街還是比較繁華的,當時經營的商鋪類型較多,各種老字號商鋪更是騎樓商業街的特色吸引力。平時,人們在這里可以購買到最新鮮的海產鮮味、閑暇時在茶樓喝茶、人民廣場購物,而坐落在騎樓街的肇慶立體聲電影院門票更是一票難求;在過年過節時,騎樓街變成“年貨一條街”,種類應有盡有。在這里就可以一次性買齊春節所需的各種物品。因此端州區絕大部分人民甚至其他區的市民都會來這里采買年貨,街上更是熙熙攘攘、人頭攢動。
但在二十年前因為牌坊廣場、天寧路、建設三路等商圈的興起,一些店鋪開始外遷。隨著肇慶最負盛名的茶樓招牌—倚巖茶樓的關閉,電影院的停業,市民也因此逐漸減少去騎樓街的次數。盡管在年節時騎樓街仍是不少市民的首選之地,但據了解,當時騎樓商業街的經濟已經開始呈現下滑趨勢。2005年肇慶開始出現以超市百貨為主體購物中心,城中路騎樓街失去其市中心的地理優勢。2014年肇慶各區開始建設大型商場綜合體,對于商品購買的選擇以及娛樂休閑場所的去處增加,市民更多的選擇去舒適寬闊的大商場或者新興的步行街。騎樓街的商業性逐漸被綜合性大商場取代,曾經人頭涌動的騎樓商業街再難見到平時繁華的景象,就算是在年貨購買時節人流量也大大減少。
如今,騎樓底下還有很多商鋪,但繁華不再。現如今城中路騎樓商業街由于整體商業檔次低,經營范圍主要是一些民生用品,并且由于疏于對商業街內老字號店鋪的管理與保護,一些老字號的消失或搬遷使得不少老一輩肇慶市民紛紛表示惋惜。幾家現存老店如今也只維持現狀而難有再續發展。曾經日售上千份云吞面的百年老店—巧心面店,今年也面臨遷址問題。
騎樓街經濟的發展繁榮離不開騎樓建筑這一載體,但在歷經近一個世紀的社會發展后,已經不適應現代經營模式,并隨著新城區的商業的發展而日漸衰落。
(3)城中路騎樓街騎樓文化日漸消失
城中路騎樓街存在騎樓文化日漸消失的問題。作為民國時期的傳統民居,城中路騎樓上居下鋪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城中路騎樓街符合嶺南的傳統特色。首先是它的分布密集,類型豐富,商業系統較完整。盡管后來滲雜了一些與其風格不相吻合的另類建筑,但其商鋪基本相聯,整條街道完整保存,與周邊各時期民居組成了一個“活”的有機整體。穿過一條條柱廊,我們可以看到各行各業的小門鋪。漫步在騎樓老街,柱上的廣告大字,古老建筑物,與之生活相得益彰。據新浪網所知,21世紀早期,騎樓街曾一派熱鬧,老一輩肇慶街坊早就習慣了在新街和二馬路置辦大大小小的年貨,討價還價的鼎沸人聲充耳遍聞。平日,互挨的鄰里只要拿上凳子和桌子到騎樓下,煽動的大葵扇、談吐的辭海,仿佛能夠知曉古今。聊天休閑之余外品品茶,聽聽沁人心脾的粵曲,不外乎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但自從數字信息時代的發展,到2020年的今天,現所看到的肇慶騎樓大多人去樓空,人們逐漸被新興文化所吸引,其傳統的人文美面臨消失的窘境。
除了人文,騎樓也刻印著“革命”,也就是另一個方面——紅色文化。中共西江特委交通站舊址位于城中路段騎樓54號,是抗日時期以書店形式開辦的聯絡站。為傳播中共進步思想,宣傳抗日政策作出了重大貢獻。2007年6月被肇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經修繕之后,一直沒有開放供人們參觀。作為具有教育意義的革命遺址,有市民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進一步挖掘舊址的歷史素材和典故,開放給市民和游人參觀,加深對肇慶革命斗爭歷史的認識。直到今天,這座滿含紅色經典的54號騎樓就靜靜作為民居鮮有提及,來學習參觀的人也屈指可數,面臨著文化遺忘消失的局面。
3肇慶城中路騎樓街保護與開發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3.1城中路騎樓街缺乏維護與修繕資金
城中路騎樓街全長有1 200米,對于騎樓樓梯的修繕維護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撐。在肇慶官網查詢可知,2009年下半年開始,肇慶市投資100萬元,對閱江樓、文廟、文昌閣等古建筑及正東路段騎樓進行修繕,2010年初完工。整修后的騎樓街色調規范整齊,協調和諧。此后,并未對其他騎樓進行大修。端州區住建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部門每年均會對騎樓進行主體建筑檢查,但由于資金有限,近年來的大部分工程都是小修小補,只有數量不多的加固工程。肇慶市城鄉規劃局修編肇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指出政府前期投入不足,資金短缺,該片區內歷史文化建筑保護力度不夠。
據西城日報報道,肇慶城中路騎樓多年以來鮮有修繕。騎樓毀損嚴重,修復起來需要大量的資金,但目前暫無修繕資金補助,很多戶主表示無力負擔這筆費用,修復比新建更加昂貴,缺乏資金,只能任由騎樓倒塌。
可以看出,肇慶城中路騎樓街缺乏維護和修繕資金,正因如此,城中路受損騎樓無法得到修復。
3.2騎樓商業街經濟受商圈興起的沖擊而下滑
肇慶城中路騎樓街位于肇慶老城區,因為有著多家百年老店和各具特色的店鋪、商販一直有著較好的人氣和商業經濟以及商業活動。但自2005年9月份,廣百時代廣場于端州五路牌坊廣場正式開業,成為當時肇慶首個集百貨、超市、餐飲、休閑配套于一體的購物廣場;星湖國際廣場2008年開業,創下了當時多個粵西“第一”;星湖國際廣場一路之隔的凱德廣場也在2009年5月開業。短短幾百米的端州四路、端州五路商,集中了目前肇慶絕大部分的購物商場,端州路商圈商業氛圍濃厚,有良好的客戶群基礎。在2015年位于肇慶城東新區的“華生廣場”開業,更是改變了肇慶商業格局。
反觀城中路騎樓商業街,在受到近幾年各大商圈和綜合性大商場的興起的影響后商業活動逐漸減少,導致人流量衰減。甚至由于對“老字號”缺乏重視與保護,導致許多商鋪的倒閉或遷移,部分店面已經停止營業且銷售產品層次也偏低下,多為廉價小商品,騎樓商業街的消費環境幾十年來仍停留在當初的水平上,并未得到改善和提升,整個城中路商業功能雜亂分散、街區缺乏主業,既不符合現代大型綜合商場的經營模式,也沒有利用好戶外商業街的優勢。
城中路主打商業街感受不到歷史文化的痕跡,也感受不到時尚潮流的元素。有特色是老城區的最大吸引點,但目前來看騎樓街商業街尚未發揮其應有的價值,騎樓商業街對市民的吸引力也因此下滑。所以無法挽留消費者,也無法聚集人氣。因此受到綜合性大商場進入市場的巨大沖擊,同時騎樓街道整體形象較差,呈現出衰敗寥落的景象。
3.3社會的發展稀釋著肇慶騎樓文化
肇慶城中路騎樓承載的文化僅在老一輩中存有比較深刻的記憶。根據搜狐網報導,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末這段時期,騎樓隨著它獨特的風格設計欣欣向榮,像1958年,肇慶最具規模的電影院,位于城中路騎樓街127號東南側,再有后來的二馬路批發市場,各路言語、人口,組成了簡單的市井生活,這些騎樓文化風貌,正是其所聚集的效應。進入2000年代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小康現代化的影響,商品居住房的興起帶給了人們新的居住體驗,騎樓的部分居民選擇搬遷,街內開始逐漸人去樓空,再也很難看到門庭若市的情景;數字電視的出現,替代了傳統的工人影院,也帶走了一部分紅色經典;新式商場及便利店的普及,更多更豐富的選擇,沖擊著騎樓經營的小商鋪。新的商業地帶帶來新的文化聚集地,如:天寧路步行街、好世界商圈的崛起導致人流慢慢從城中往東邊轉移,年輕人越來越喜歡新潮,更愿意走出騎樓感受現代化。時代迅速發展的今天,割舍了騎樓的傳統文化,而新一代傳承與保護的意識較為薄弱,缺乏文化危機感,造成了認同度和凝聚力下降。
在時代發展下的騎樓街現狀,其匯聚的文化正一點點消散,仍留在此地的印象或將在幾十年后遺失殆盡。因此,城中路騎樓街騎樓文化日漸消失,也不難理解了。
4肇慶城中路騎樓街保護與開發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4.1建立騎樓修繕基金,修復騎樓
修復城中路騎樓街可以采用多方籌措資金,實行多渠道融資和市場化運作。由于騎樓街改造建設投資巨大,建設周期較長,單靠政府財政投入無法完成改造建設任務。為此,我們建議成立肇慶騎樓修繕基金會,用來修復騎樓及解決騎樓街后續問題。基金會資金主要來源于企業和相關人士投資,通過發動企業、個人或者居民以眾籌的方式為騎樓修繕資金。基金會可以專門為捐贈者提供公益服務,如為捐贈企業的員工開展公益活動等,也可以根據捐贈者的要求,成立冠名基金,只用于捐贈者關注的領域,還可以通過相應出讓公共基礎設施的廣告權、經營權、命名權來吸引企業及相關人,招募資金。
對于捐贈數額較大的企業或個人,肇慶騎樓修繕基金會會進行立榜表彰,表彰的內容除了張榜以外,還可許以基金會領導職位。對于不愿意公布姓名的捐款人,提供捐款證明和頒發證書。
基金會的代表,由捐款數額分為三類,當屆理事會理事和監事、大額捐款人、小額捐款人,每位小額捐款人代表接受其他5位小額捐款人委托。通過這種方式,基金會所有捐贈者都可以表達意見建議。
對于基金會基金使用,除發展運營基金用外,基金會的修繕基金,大部分可用于恢復騎樓街的整體美觀,以及用于對存在危險隱患的騎樓加固保護等,一小部分可用于鼓勵居民自我修復騎樓。騎樓修繕將遵循“修舊如舊”原則,采用工匠制作的方法,請有經驗實力的專業施工隊按騎樓原本模樣進行修繕和保護。
4.2整合騎樓商業資源,打造騎樓商業街特色
整合城中路騎樓街沿線商業文化資源,騎樓基金會對騎樓進行修繕,恢復騎樓原貌后,興辦騎樓街區的文化商店、茶樓、粵劇社,打造成一條富有當地特色的歷史古街。
對于吸引商鋪入駐騎樓,一方面可對租賃私有產權的商鋪給予前三年店租減半的優惠,之后若繼續租賃,政府可按租賃店鋪實際面積給予租金補貼,并可根據店鋪經營范圍適當減小稅收的扶持政策,并為商家給予一定的店鋪裝修補貼;另一方面可對國有產權的騎樓對外公開招標進行商業開發,對于招標企業,對投資額超過300萬元或年營業收入超過200萬,從事餐飲零售、休閑娛樂、文化體育等鼓勵業態的商戶,政府可實行一定的營業獎勵或租金補貼,以此鼓勵吸引更多企業和商家進駐騎樓商業街。
在對騎樓商業街店鋪進行吸收整合后,要加強騎樓商業街的宣傳,可采取建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的宣傳機制,推動線上線下互動。圍繞騎樓文化特色產業和重要節假日,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舉辦特色促銷活動。通過技能比賽、品牌創建、展覽展示、交流對接等活動,對積極引導從業者提高服務素養,提升服務品質方面有積極作用的,對活動承辦主體,政府可給予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資助。通過以上方式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與改善民生有機結合。也可以以此留住商戶,真正做到“請進來,走出去”。
將騎樓商業街打造成“一線多景,以景帶區,以區帶市”的歷史文化旅游體系,通過展示騎樓文創產品和民間工藝等與騎樓相適應的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形成令游客和消費者形成深刻記憶,進一步打造適應現代化商業的騎樓商業街區。
4.3 保護騎樓印象,推動騎樓文化與時俱進
城中路騎樓具有十分典型的粵文化特色,外可遮陽擋雨,內可自作經營。可以將百年騎樓作為基礎,積極創新,以新媒體為輸出,推動騎樓文化與時俱進,做到騎樓文化與社會融合發展,實現更好地保護傳承。
騎樓帶著商業經濟與革命印象,保護現在仍在持續經營的騎樓商鋪和紅色舊址,可以充分利用當今時代進步的資源:
創辦文化保育公會,由民間主持,街道居委進行協辦,定期召開騎樓文化研討會。在組織會議的過程中邀請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以及海外華僑、僑商參加,從討論中產生并選取科學嚴謹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進行編輯整理,出版有關騎樓文化研究的學術著作,為騎樓旅游文化街區的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學習、借鑒兄弟城市在騎樓文化建設方面的經驗,組織專家、研究人員考察騎樓保護與騎樓文化,從而促進騎樓文化與現代旅游的結合。
制作騎樓文化建設公益廣告,擴大與深入宣傳肇慶騎樓;創辦騎樓保護與騎樓文化網站,通過網絡廣開言路;通過采訪居住在騎樓的民眾,以交談論述的方式,把他們腦海中屬于騎樓的認識或故事記載下來,以編成畫冊的方式進行出版宣傳,加強民眾對騎樓老街的認識。當今的信息渠道眾多,以騎樓為對象,運用自媒體、鏡頭的方式做成一部內涵深刻、引人思考的紀錄片,講述肇慶城中騎樓老街的歷史和發展前景;舉辦面向海內外的騎樓老街攝影、美術、書法、歌曲作品征集評選、展播活動,從藝術的角度再現騎樓建筑與騎樓文化的精髓。
在發展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充分利用時代資源煥發出屬于騎樓文化的第二春。
(作者單位:廣東培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