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陜西 楊凌712100)
自2017年起,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和《關于推進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1]。在此背景下,國內高校也啟動了新一輪的工程教育改革[2],旨在從根本上對工程教育進行一次系統性反思和變革[3]。“新工科”戰略的提出,對高等教育中工程技術和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則是點燃創新驅動的新引擎[4]。電子工藝實習作為絕大部分新工科專業的基礎和核心實踐課程,如何順應社會發展與時代變化進行改革創新,實現對大學生創新內驅力的激發,值得深入探討。本文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十年來電子工藝實習的改革實踐為例,借此為西部地區高校及農林院校等弱勢工程類專業的發展改革提供經驗與支撐[5]。
電子工藝實習幾乎涉及所有的新工科專業,既是大學生學習基本技能和工藝知識的入門向導,又是創新實踐的啟蒙課,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性、應用性和先進性,其發展極具時代性和創新性[6]。從基本元件認知到高水平創新實踐,電子工藝實習滿足了大學生理論學習和技能實踐的多種需求,極大地節省了教學時間和經濟成本;同時,電子工藝實習還為大學生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創新實踐等提供了有利支撐,在高校人才培養環節的創新驅動作用日益突出。但在國內很多高校尤其是西部地區或農林類等工程類專業發展相對弱勢的高校,電子工藝實習還面臨著很多挑戰并存在一些普遍的問題[7-10]。
電子工藝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且應用廣泛,但各高校電子工藝實習的實踐項目普遍存在更新迭代緩慢的問題,導致操作技能訓練不足,教學實效性受阻。以西北地區為例,即使在一本院校,依然有相當比例的高校在電子工藝實習中,依然采用已瀕臨淘汰的收音機組裝或單片機實驗箱等單一模式開展實習教學,實踐項目十余年未發生實質改變,電子工藝實訓的產品嚴重滯后于現代電子技術發展水平。
電子工藝實習作為一門綜合實訓課,與模擬電路、數字電路、單片機原理等多門專業課密切相關,是大學生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諸多環節的基礎實踐課程,傳統的實踐訓練模式受制于電子產品落后于時代發展,其理論基礎、知識體系與專業其他后續課程相關度不高甚至沒有任何銜接,導致教學系統性不強,大學生對現代電子技術前沿知之甚少,依舊停留在數年前的理論架構,未能形成理論與實踐的協同性。
傳統的實習作品僅能完成簡單的電子產品組裝和調試,功能單一。大學生在完成基本的技能訓練后,僅能掌握簡單的電子工藝技術。實習成果往往在實習后即閑置,實用價值不高,學生不能借助電子工藝實習成果實現電子技術應用于實踐的目的,導致學生自主創新的熱情不高。
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要求電子工藝實習課程要突破單一的認知和技能訓練,聚焦問題,精準發力,不斷進行改革創新[1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探索集實踐操作能力、工藝設計能力和研究創新能力為一體的綜合產品項目,在知識學習、實踐技能和創新素養等方面深化改革,在教學理念、內容和保障等方面不斷優化,并依托實踐教學、自主創新和平臺建設三大路徑,提升大學生核心工程素養[12]。
教學理念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立足電子科技前沿,針對電子技術更新換代速度快的特點,淘汰傳統落后的電子產品,引入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將現代電子技術與傳統焊接組裝綜合考慮,從大二的電子工藝實習開始,指導學生自主制作、調試出“單片機綜合開發板”,大學生的課程實驗、畢業設計和各類競賽等均可依托這塊實習產品進行拓展實踐訓練,電子工藝實習要成為名副其實的實踐技能啟蒙課。
實踐內容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注重與模擬電路、數字電路及單片機等控制類課程內容的前后銜接。將多門課程的教學實驗需求納入開發板的功能設計,開發支持所有課程實驗的“單片機集成開發板”;結合實習實踐,編制《電子工藝實習教程》,鼓勵和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探索,實現隨時、隨地自主學習;根據電子技術發展和學生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對開發板進行多次優化升級和更新換代,在充分考慮學生自主設計空間的基礎上,集成溫度、光照、紅外、電機控制等功能模塊,為學生專業學習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設了“大學生電子創新實驗室”,實施“教師負責,學生自治”的管理模式,面向全體大學生24 小時開放;為大學生提供電子設計的儀器儀表、焊接測試工具、常用元器件和必要的指導;引導學生結合學校農業特色,發揮學科優勢,鼓勵學生自主創新,開展與農業緊密結合的科研創新活動;“以賽促學”,支持和指導學生積極參加專業相關的高水平學科競賽,全力提升大學生的核心工程素養。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肩負著為“智慧農業”輸送農業信息技術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依托電子工藝實習的改革實踐,全面提升大學生農業信息技術的創新能力,是電子工藝實習改革創新的主要目標。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順勢而為,改革后的電子工藝實習,以課程體系、實踐產品與實現路徑為著力點,統籌了多渠道的資源,實現了教學、實踐以及創新能力培養的系統耦合,既實現了與后續課程教學系統銜接,又為學生課后實驗以及創新競賽提供了平臺,充分調動了大學生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團隊構建了面向信息化發展的電子工藝實習課程體系——“現代技術與傳統工藝并舉”“實踐內容與專業課程銜接”和“操作技能與工程素養協同”。根據電子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的特點以及國家信息化戰略對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注重培養大學生核心工程素養,在鍛煉學生傳統的實訓技能基礎上,敢于更新和淘汰落后的電子工藝實習模式;注重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在實習作品的功能設計方面,與后續多門課程銜接,集便攜靈活、功能齊全、自主學習為一體,為培養新工科復合型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團隊指導并帶領學生自主開發、升級了3 代便攜式單片機綜合開發板并投入實踐教學使用(圖1-圖3)。十年來,以團隊教師為核心,指導學生骨干大膽創新實踐,開發的V1.0 最小系統單片機開發板,尺寸僅為7cm×6cm,可作為控制核心,用于學生自主設計電路;升級的V2.0 非獨立電路集成開發板,不僅提升了焊接訓練量,還集成了相關課程的所有實驗內容;V3.0 獨立電路集成開發板,在拓展了單片機功能模塊基礎上,電路采用獨立設計方案,支持學生自行定義處理器接口功能,極大推動了學生的自主創新。

圖1 第1 代單片機核心板

圖2 第2 代非獨立開發板

圖3 第3 代獨立開發板(可自由編程)
團隊拓展了“實踐教學、自主創新和平臺建設”三大實現路徑,在實踐中訓練操作技能,在作品應用中推動自主創新,在平臺保障中競賽錘煉。電子工藝實習模式的革新,為鼓勵學生持續學習、自主學習和以賽促學的專業熱情,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創建并發展了大學生電子創新開放實驗室,根據學生的研究課題和各類學科競賽活動需求,提供場地、儀器、元器件和指導教師等,使得電子工藝實習的課程價值無限延伸,為學生發展成長提供更多支持和保證。以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的電子信息專業為例,作為農林院校的弱勢學科,在電子工藝實習改革實踐中,高水平項目數量陡增、學科競賽成績斐然,如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等各類高水平競賽的比例從改革前的2.8%提升至改革后的42.0%;省級以上獎勵從0 項提高到34 項,其中國家級獎勵13 項,位居西部地區農業院校第一,大學生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電子工藝實習課程改革,實現了教學、實踐以及創新能力培養的系統串聯,借助實習作品的推陳出新和更新換代,為后續的專業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與模擬電路、數字電路、單片機原理等多門專業課教師商討適用性和功能性更為完備的實習方案;明確了電子工藝實習的知識模塊、實踐模塊和創新素養模塊要求,制定了符合電子技術發展水平的人才培養方案,極大提升了專業課程體系的系統性。
“大學生電子創新實驗室”建成以來,持續承擔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和本科生畢業設計的硬件開發職能,學生作品質量持續提升;連續培養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挑戰杯”等各類高水平競賽,獲獎人數持續增長;先后組織50 余支隊伍參加教育部組織的電子技術類含金量最高賽事——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獲得國家級二等獎2 項,省級一等獎4 項、二等獎2 項、三等獎7 項,使學校在此項賽事上取得了零的突破,大學生的創新素養獲得質的提升。
學校打破了傳統電子工藝實習受課時和場地設備的限制,功能強大的“單片機集成開發板”方便大學生隨時隨地對課上內容進行驗證;鼓勵大學生參與“單片機開發板”的升級更新,3 代產品均由多名骨干學生參與,如參與研發第一代開發板的A 同學,本科畢業后自主創業,研發的“高精度溫度變送器”填補了國內空白,25 歲即被評為所在市“青年科技創新之星”;參與研發第二代開發板的B 同學,畢業后被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學碩博連讀研究生;參與研發第三代開發板的C 同學,獲得了多項高水平競賽成果,現在澳大利亞攻讀博士學位。電子工藝實習的模式革新,極大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實踐創新行為,為現代農業輸送了一大批兼具專業基礎和農業知識的創新人才,學生畢業后服務農業信息技術相關研究人員比例高達70%。
經過近10年的改革探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電子工藝實習已形成一套集實踐操作能力、工藝設計能力和研究創新能力為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在學校和學院的支持和激勵下,電子工藝實習改革不斷精進與優化,近五年來,大學生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 計劃”項目等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62 人次,占在校學生的21%;高水平學術論文、專利及登記軟件著作權等成果大幅提升,學生在校期間研制的“蘋果霉心病快速無損檢測儀”“基于適宜根溫區間的水培蔬菜光環境調控系統”等多項發明填補國內空白并在生產實際中推廣應用,學生在農業創新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強,有利助推了“智慧農業”落地生根。
電子工藝實習的改革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只有將社會經濟發展、國家戰略需求、學校特色發展與人才創新培養充分融合,才能真正激活大學生創新的內在驅動力,將高校弱勢學科的短板變為創新實踐的利器,實現電子工藝實習在新工科專業中應有的實踐性、應用性和先進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