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志敏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中國輿論場》每周為觀眾梳理最新輿情指數和最熱話題,邀請專家嘉賓對輿情進行評論和解讀,并利用融媒體和互聯網技術與觀眾進行實時互動,創新了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呈現形式。
對于媒體來說,“互聯網+”就是要轉變以前的本位主義,轉向以用戶為中心,對其心理、行為、話語進行深度分析,獲得用戶的需求大數據,精準地定制和推送新聞資訊,以互動和分享的方式實現了多屏跨界的傳播①。《中國輿論場》自2016年開播以來始終堅持互聯網思維和融媒體策略,將實時互動融入電視與網絡端,給觀眾以全新的新聞體驗。
《中國輿論場》在每期節目中發布中國輿論場指數,該指數依托互聯網和大數據對用戶關注的話題分析而成。廣大用戶在網絡平臺中關注的熱點新聞事件,由電視以大數據的形式采集并播出,實際上是打通了電視媒體和網絡媒介的輿論場,形成了聯動互通的新形式。不同于以往單一電視端的傳播模式,節目中呈現的輿論榜單正是電視與互聯網相互融合的新型傳播模式的體現。另一方面,輿情榜單以視頻新聞的形式呈現,觀眾也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到熱點新聞的具體形態。融媒體策略的運用讓《中國輿論場》這檔節目擁有多元的視聽效果,同時,大數據的加持也讓節目所選取的新聞熱點事件更符合大眾視角與節目定位。
該節目利用數字化技術創造虛擬觀眾席,設置線下線上實時互動,打破了傳統電視節目的時空局限性。觀眾可以通過手機端搶節目入場券進入在線觀眾席,從而針對新聞熱點隨時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向嘉賓提問。節目現場設有新媒體工作席,工作人員現場實時處理觀眾的觀點和評論,觀眾觀點以實時滾動的形式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嘉賓會選取提問進行回復和解答,疑問得到及時反饋也就在無形中增強了觀眾繼續參與節目互動的興趣。
多屏化使電視節目不再只是單純的內容產物。多屏技術的融入,豐富了電視節目的互動方式,使電視節目的互動更具個性化、社交化、精致化、多元化等特點②。《中國輿論場》通過多屏聯動,打破了電視和觀眾之間的溝通壁壘,觀眾不再是電視節目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成為這檔新聞評論節目的重要參與者。在整個過程中,融媒體的介入實際上是為觀眾提供了即時表達觀點的渠道,電視和網絡的實時關聯也讓這檔新聞評論節目擁有了更強的交流互動性。
《中國輿論場》由一男一女兩名主持人搭檔進行節目主持。在節目中,男性主持人主要負責引入新聞話題和控制整體的節目進度,根據嘉賓給出的意見適時做出總結,然后開啟下一個新聞輿情話題。女性主持人主要負責在手機上提取在線觀眾提出的問題轉述給嘉賓,并對提問環節進行主持和銜接。在《中國輿論場》中,主持人的話語權更多地讓位于權威嘉賓和在線觀眾,主持人更多的是對整個節目進行銜接。針對新聞事件,他們基本不發表自己的看法,全程保持中立的態度,在新聞陳述和介紹的過程中言語態度也保持客觀的狀態。
主持人在節目中需要介紹的新聞事件涉及各個領域,在引入輿情話題時,為了便于觀眾理解,他們的語言表達通常具有口語化的特點,同時還略帶幽默感。例如,“你不是國王,你只是總統”“互相甩鍋”等話語的融入讓整個主持氛圍更輕松自然,也促進了觀眾對新聞事件的理解。另外,在線觀眾以文字形式進行提問的時候,在語句上可能存在個別詞語書面化的情況。主持人在口播觀眾提問的過程中會自動轉換為口語化的表達,讓整個語句氛圍更適合電視平臺。
另外,有別于其他電視節目主持人通過手卡進行提詞,《中國輿論場》的主持人手拿手機進行提詞,LED背景屏幕上顯示出觀眾留言由主持人進行口播,與融媒體的節目定位相契合。主持人成為銜接大數據輿情熱點、手機端背后的觀眾、演播廳的嘉賓的橋梁,在整個節目直播過程中,要協調節目主場大屏的虛擬觀眾,同時兼顧小屏上的場外觀眾、現場嘉賓,并參考現場播放的視頻樣本對動態的視頻畫面進行解讀③。這不僅需要專業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還需要擁有準確運用多屏融合的職業素養。主持人專業地完成自己的責任使命,才使得多屏在節目進程中實現順暢聯動。
每期節目都設有嘉賓席,他們由與本期新聞具有關聯性的權威專家、專業評論員等組成。他們在節目中充當觀眾問題的回答者,針對新聞事件發表自己的評論。節目邀請的嘉賓作為一種被動主體,在互動傳播模式中變成了“傳受合一”的傳播主體之一④。在節目的直觀呈現中,是由主持人和專家嘉賓共同在演播廳完成錄制的,而專家嘉賓是新聞評論觀點傳播的主體。所以,專家嘉賓在使用媒介資源時,分享了一部分主持人的權利⑤。
針對在線觀眾的提問,每次不同的提問內容由對應的與該問題涉及的領域相關的專家嘉賓進行回應,這使每一次的評論對應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在回答問題和發表評論的過程中,嘉賓們通常在專業語言和用詞方面一定程度地簡易化,在保證專業度的同時盡可能地方便普通大眾理解其觀點,不至于云里霧里。同時,在嘉賓進行評論的時候,電視屏幕上搭配與之對應的新聞視頻,這也進一步使得觀眾能夠更好理解新聞事件背后的含義。
節目中,主持人介紹的輿情熱點由廣大觀眾參與討論產生,嘉賓們回答的問題是在線觀眾席中的觀眾提出的。所以說,觀眾作為重要的參與者,直接參與到《中國輿論場》節目中的方方面面。
在傳統類型的電視節目中,觀眾想要真正參與節目就必須去到錄制現場。而《中國輿論場》設置在線觀眾席,擺脫了線下空間的限制,觀眾只要有一臺手機,就可以通過手機端搶電子入場券免費進入在線觀眾席。媒介融合技術的運用改變了觀眾觀看節目的方式,觀眾參與節目進程的方式更加簡單便捷。
嘉賓的討論來源于在線觀眾提問,那么也就意味著觀眾的互動是這個節目的重要議程。因此,在節目開播時,主持人就通過介紹輸口令搶紅包盡可能地調動觀眾參與節目的興趣。在線觀眾席的觀眾可以通過手機端實時發表自己的評論和觀點,電視屏幕會滾動顯示觀眾留言,觀眾的實時參與感得以凸顯。同時,觀眾還可以以點贊的形式表達自己對嘉賓發表的觀點的認同。《中國輿論場》基本每一期節目都可以達到幾百萬的互動次數,觀眾不再是新聞評論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借由互聯網介質成為節目的重要參與者。
《中國輿論場》在中文國際頻道播出,因而其新聞選題大多為國際政治軍事新聞,在選題上同期節目內容大多較為相似。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整期節目可能都是國際上的新冠肺炎新聞。因此,節目應該設置更加多元化的議題內容,每一期節目都可以播放多種題材的新聞進行評論,考慮到國內外不同階層的受眾需求,提供多角度新聞事件全方位的評論解析。
在節目中,在線觀眾發表的留言多為提問或者是簡短的口號式感想,會被主持人采納而得到口播的基本上都是提問,觀眾和嘉賓基本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從這個方面而言,觀眾并沒有真正參與到新聞評論中的雙向互動中來。另一方面,面對在線觀眾提出的問題,嘉賓的回答采用一次性互動問答的形式,每個問題由其中一位專家嘉賓進行回答和評論,嘉賓與嘉賓之間極少發生新聞事件的觀點交鋒,真正意義上的新聞評論氛圍并沒有建立起來。
因此,《中國輿論場》這一節目不應該單單只滿足于淺層次的互動,應該建立深層次的新聞評論互動機制。一方面,在嘉賓與觀眾之間應該建立雙向觀點交鋒,多多鼓勵在線觀眾發表新聞評論,并與專家嘉賓針對各自觀點展開更為深層次的交流探討,真正實現與觀眾的有效互動。同時,可以讓多位嘉賓同時展開評論,延長新聞評論時間,讓觀眾吸收到更為全方位的評論觀點。
《中國輿論場》官方微博擁有粉絲128萬。其中,2020年4月24日共發布16條微博,當天閱讀量為10萬,微博被互動數為104,其中大部分微博轉發、評論、點贊為零。和官方微信公眾號的數據相比,微博號還存在上升空間。因此,作為融媒體新聞評論節目,《中國輿論場》應該加強官方微博平臺的建設,借新浪微博這一平臺進一步提升用戶關注度和影響力。
節目播出時,主持人會介紹節目結束后可通過官方微信號進行留言互動,這也是節目微信平臺增粉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節目組可以在官方微博增設實時互動參與渠道,并在節目中進行軟推廣,通過新媒體增加觀眾參與數量增長節目熱度。同時,多在官方微博推出原創新聞評論視頻,或者創新推廣形式,并且增加與粉絲的互動,從而增強粉絲的黏性。
其次,現在觀眾要想進入在線觀眾席是通過微信搖一搖進行一系列操作,加入在線觀眾席參與互動的程序不夠簡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中老年觀眾群體的參與。因此,《中國輿論場》應該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利用數字化技術簡化參與流程,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能及時地參與節目。
《中國輿論場》始終堅持對輿情熱點的把控和梳理,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創新觀眾參與形式,將融媒體思維深度融合在節目制作過程中,展現出了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新的傳播理念。與此同時,《中國輿論場》也應正視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不斷創新發展,與時俱進,從而促進節目的品牌建設與傳播。
注釋:
①茍凱東.電視新聞:“互聯網+”時代的呈現與傳播[J].視聽界,2015(03):43-46.
②④⑤蔣蔚然.《中國輿論場》互動傳播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8.
③秦原.互動性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的“融媒體”素養——以《中國輿論場》為例[J].傳媒評論,2017(06):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