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海琳
工程類紀錄片涉及建筑、地質、大氣、水文等多個學科的專業知識,不僅對紀錄片編創人員的學科知識有嚴格的要求,而且也對拍攝制作的硬件有苛刻的要求①。從2012年中央電視臺推出《超級工程》系列開始,國內工程類紀錄片開始在國際紀錄片界嶄露頭角。之后陸續推出的《超級工程II》《超級工程III》《中國建設者》等同樣是展現中國工程建設和科技發展成就的紀錄片。
工程類紀錄片特定的拍攝對象,決定了紀錄片大多為“專業、硬核、宏大”的鮮明風格,影像表達上一反傳統紀錄片的手法,特技頻繁,語言凝練,剪輯節奏較快,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然而,這類紀錄片在故事性和人物表現力上偏弱,人物和故事更像是服從影像表達而派生出來的,與紀錄片的拍攝主題貼合度不夠。傳達出的人文思想和關懷偏弱,是工程類紀錄片的一個明顯軟肋。
Discovery探索頻道在紀錄片制作之初就嚴格選擇題材,反復討論事件是否具有沖突和戲劇性,是否可以創造故事。所以,是否具有沖突,是紀錄片故事化選題的重要參考標準②。
經過數年的探索,國內工程類紀錄片強化了人物和故事的甄選,更加注重敘事的生動、細膩、引人入勝。把工程類紀錄片“硬”的特性進行“軟化”,使得受眾更廣,作品的傳播力更強。本文對央視《超級工程》、云南廣播電視臺《新南方絲綢之路——世紀之夢》中的人物類型進行分析,試圖找出工程類紀錄片中常用的人物類型規律。
在工程類紀錄片里,拍攝的主體是工程,譬如橋、隧道、公路、高鐵、超高建筑等。選擇它們的原因或是其建筑難度百年一遇,或是其在建筑史有著標志性的地位。無論如何,它們都是冰冷的建筑、機械、工具。而在這些工程的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人”,是人的智慧與勞動創造了它們。在工程類紀錄片中,選取與拍攝主體相關的關鍵性人物的故事,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比如,《超級工程I——港珠澳大橋》通過港珠澳大橋工程師方明山和眾多設計施工者的交叉敘事和講述,呈現了港珠澳大橋這一史無前例的巨型工程。而《新南方絲綢之路——世紀之夢》紀錄片中,為了呈現建設穿越橫斷山脈的大瑞鐵路的艱難,選取了被稱為“中國最難隧道”的大柱山隧道項目經理姜棟作為主要人物。這個人物的選取極具情感張力,因為姜棟從隧道開始動工就在項目現場,一直堅守了12年。其間經歷了隧道施工中的種種險情、工友紛紛離開項目的挫敗,最終見證了這條最難隧道的艱難貫通。這樣的人物故事極具代入感和感染力,其內在的情感沖突是工程類紀錄片不可多得的素材。
工程類紀錄片選擇拍攝對象的標準中,“故事化和沖突性”被放在了“可視化和陌生感”的后面。這是工程類紀錄片創作的一大特點,無可厚非,但是也決定了其人物、故事偏弱的特點。因此,如何挖掘工程背后的人物故事也考驗著紀錄片導演。
《超級工程Ⅲ——交通網絡》一開篇就向觀眾展現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四川德格藏文印經院印刷經書的場景。極具畫面感的印刷經書的場景引人入勝。送經書的師傅從德格到康定需要整整一天時間,騎摩托車行駛500多公里。途中翻越海拔6168米的雀兒山,這是幾個世紀以來藏區與內地往來必須要面對的難題。此時,片中話鋒一轉,引入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超長公路隧道——雀兒山隧道,進入該片的拍攝主體。
工程類紀錄片里,作為“引子”的人物故事類型是比較常見的,往往是故事性很強、開口很小的人物最能給觀眾帶來親切感。《超級工程》的導演李炳談到創作思路時稱:“在拍攝之初,我就給整個團隊確定了兩個明確的創作標準。那就是:在影像上,我們要追求‘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在敘述上,‘把陌生的事物形象化’。”③“引子型”人物,就是“把陌生事物形象化”最好的路徑。
紀錄片對影像表達有比較高的要求,它是用影像來講故事的一種藝術形式,工程類紀錄片更是如此。如何把工程本身具有的“奇、險、難”等特點用影像具體而生動地表達出來,就決定應該如何選擇“場景化人物”故事。例如,《超級工程Ⅲ——交通網絡》選取了地圖采集人員黃啟金第一次穿越雀兒山隧道時一邊吸氧一邊工作的場景,生動地呈現了這條隧道的高海拔缺氧狀態。而在《新南方絲綢之路——百年之夢》中,拍攝了大瑞鐵路上的三個重點工程,分別是大柱山隧道、瀾滄江特大橋和高黎貢山隧道。每一個工程中選取的人物和故事各不相同。其中,瀾滄江特大橋選取了高空中檢修纜索吊的普通工人作為描述對象。工人在離江面500米的高空作業,雙腳踩在鋼繩上的工作場景是一般觀眾較為陌生的。對這一場景的拍攝,既能展現出瀾滄江大橋橫跨兩山間的奇險,又能傳遞出普通工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而在另一工程——高黎貢山隧道的拍攝中,則選取了專門維修“彩云號TBM”刀盤的工人師傅薛玉明作為人物類型。這是因為“彩云號TBM”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最大直徑的硬巖掘進機,也是首次在西南地區用于鐵路建設的大型機械。
“場景化人物”的選擇從來都不是隨意的,他一定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拍攝主體而設置的。這是紀錄片拍攝的一個重要手段,既能從影像上充分展現拍攝主體,又能把人物故事融入場景本身。一個大型工程從設計、施工到維護,一定是具備許多可以講述的拍攝角度的,囿于篇幅,紀錄片導演必須選擇最有特點、最有可視性的角度進行表達,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選擇最恰當的“場景化人物”,就是一個重要的功課。
由于拍攝主體是冷冰冰的建筑工程,工程類紀錄片普遍缺乏溫度和情感,所以需要制作者把鏡頭從工程轉向人物,從人與工程的角度講故事,描述工程背后的人的情懷。因為正是這些普通人、這些鮮活的生命用他們的雙手創造了這些超級工程,是人的堅持與努力實現了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④。
《超級工程II——中國橋》中,龍江特大橋指揮長常文就是一個與橋有著特殊聯系的人物。常文的祖輩70年前修建了跨越龍江的鐵索橋,現在他又成為高速公路龍江特大橋的指揮長。這樣一個人物的故事鋪陳開來,使得龍江特大橋這一工程有了歷史的厚度。在龍江特大橋合龍的特殊時刻,歷史和今天得以在情感上完美連接。《上海中心大廈》中的魏根生是一名塔吊司機,工作40多年,每日工作時長12小時,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的高空作業,為觀眾呈現出工人的辛苦。而影片通過他用手機拍下高空美景這么一個動作,將他對工作的熱愛之情,以及40多年的持之以恒細膩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令人感動⑤。
按照紀錄片的常規創作來說,人和故事性都占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工程類紀錄片的拍攝主角由人物讓渡到了工程上,人物的故事性和表現力不再是首要的追求。但是,每一個偉大工程背后勢必有著許許多多的勞動者、設計者、受益者、付出者,只要認真去尋找,一定能夠找到與工程有著特殊關系的人物故事。只有用“沉浸式”的手法融入人物故事,才能成為工程類紀錄片中的上乘之作。
注釋:
①黨麗霞.中國工程類科學紀錄片的國際化視野[J].出版廣角,2017(03):88-90.
②何瑩瑩.電視紀錄片故事化敘事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③李炳.中國題材的國際化表達——《超級工程》創作感悟[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12):79.
④⑤孫妍.從敘事結構和拍攝手法看紀錄片《超級工程》背后的人文情懷[J].西部廣播電視,2018(10):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