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立杭 林秀芳
為農服務歷來是我國氣象工作的重點,氣象影視服務也一直是氣象服務“三農”的主要手段。農業氣象科普片能詳細地講述農業生產與氣象的關系,對提高農業生產和做好氣象災害防御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國內的農業氣象科普片的制作手法往往較為傳統,主要表現為選題不夠新穎、表現方式易落窠臼,導致傳播效果一般。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的主力軍。顯然,這些新型農民比傳統農民對農業生產有著更高的追求,絕不會滿足于看天吃飯。他們熟悉移動互聯網應用,更關心氣象對農業的影響,也希望能夠看到更好的農業氣象科普視頻,這就倒逼著氣象影視工作者更努力地適應新型農民的需求,讓氣象為農服務更有成效,與時俱進地進行農業氣象科普片創新創作。
在移動互聯網大行其道的當今,新媒體環境越來越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影視作品的制播要取得好的效果需借鑒互聯網思維,講究以用戶為中心,傳遞對用戶有用的價值。從傳播角度看,短視頻迎合了微時代語境下的碎片化傳播和網絡用戶的移動化、碎片化觀看需求①。福建省氣象服務中心制作的“三農”題材科普短視頻《楊梅的生存法則》,運用微記錄的手法,將較為枯燥的農作物氣象災害防御題材表現得生動有趣,獲得了不錯的評價。
新媒體環境下,人們更愿意用碎片化的時間來瀏覽網絡信息,因此篇幅短小的網絡短視頻更受歡迎。也正因為受時長限制,宏大的主題不太適合短視頻。它往往用來表現微小主題,著力將細節講得具體、清晰,或者通過以小見大的手法來間接表現大主題。《楊梅的生存法則》就將重點放在了楊梅種植如何防御氣象災害的影響,而不過多地表現種植技術或種植戶的故事。一個短視頻就講一個農作物的氣象災害防御,內容單純,有利于把問題講透,把細節講清。
敘事視角是影視作品創作中需要考慮的重要方面。法國文學理論家茨韋坦·托多洛夫把敘述視角分為三種形態:全知視角、內視角和外視角。許多科普片或紀錄片采用了宏大的全知視角,這種大開大合的敘事方式能縱橫捭闔,卻也容易拉開與觀眾的心理距離。新媒體環境下,大眾文化占據著主流,觀眾更容易接受片中人物自述的內視角敘事,這樣顯得更有人情味和貼近性?!稐蠲返纳娣▌t》從小處入手,以一個老農為切入口,讓楊梅種植的當事人來講述楊梅種植會遭遇到哪些氣象災害,手法自然,說服力強。老農原汁原味的方言表達,貼近生活,非常接地氣,極大地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沒有空洞的說教,沒有居高臨下的氣勢,自然就提高了科普片的可視性。
為了提高短片的可看性,農業科普節目必然少不了農民的故事,在有限的篇幅下,又要講清科普這個核心內容,就必然要對故事有所取舍?!稐蠲返纳娣▌t》對老農只是以紀錄片的方式,重點選取了他講述氣象災害影響楊梅種植的內容,并沒有表現老農如何種植、如何辛苦,投入和收成是多少等細節內容。以老農作為切口引出氣象災害的影響和防御,這樣就不會喧賓奪主,把主要篇幅放在核心的科普內容上。
吸引受眾注意力是信息傳播的關鍵,尤其是在充滿海量信息的新媒體時代,影視作品需要更注重對受眾注意力的吸引,視覺語言最為重要。
傳統的農業科普片比較常用全景、中景鏡頭,這種景別比較“安全”,也能將問題講明白,但畫面的整體視覺風格會顯得平淡,不容易調動受眾的觀看欲望?,F如今航拍已成為影視拍攝的常規手法,能夠呈現出恢宏大氣的效果。但影視攝制手法是為表達內容服務的,并不是所有的影視作品都必須要用航拍手法。
《楊梅的生存法則》在畫面表現形式上沒有采用很多大景別的畫面,反而更多運用中景或近景,甚至特寫、大特寫的畫面。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提高剪輯率。提高剪輯率是影視作品后期制作時防止影片呆板的重要方法。一般來說,高剪輯率的片子節奏快,會不斷地有新信息刺激觀眾的視覺,增強畫面的視覺沖擊力。例如拍攝老農時,許多鏡頭都是特寫老農的動作,配以收錄同期音,大量動接動的剪輯,讓敘事表達顯得更流暢;采訪老農時,畫面也較多特寫臉部,黝黑蒼老的臉龐顯示當農民的不易,畫面沖擊力強;而對楊梅果實的表現采用微距鏡頭,拍攝出鮮活的果肉畫面充分激發觀眾的感官聯想。這些畫面以細節取勝,讓觀眾印象深刻,對敘事節奏和信息傳遞起到了很好的加強作用。
對于科普片來說,無論視頻長或短,其核心的基本結構為“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篇幅越短小的片子越是要講究結構的安排,這是為了確??破找曨l這種類型片能夠起到傳播科學的目的?!稐蠲返纳娣▌t》創作者充分考慮到農民觀眾更關心的是農業氣象災害如何防御這個重點,因此對片子的結構做了一些優化和調整,摒棄了“為什么?”這個環節,在提出氣象災害的影響后,單刀直入給農戶最需要的防御方法,把整片的結構簡化為:1.引子:提出問題——楊梅容易受哪些氣象災害影響,受災的表現如何;2.主體:解決辦法——影響楊梅的主要氣象災害有哪些以及防御措施;3.結尾:豐收與希望——因為氣象災害防御得當,農戶喜獲豐收。
影片雖然篇幅短小,但內容完整,脈絡清晰。片中設置的人物首尾呼應,以老農的辛苦和煩惱開始,以老農和老鄉們喜獲楊梅來結尾,讓影片充滿解決問題的能量感,讓人觀后收獲滿滿希望。
專業性較強的科普片往往內容比較單一,如果僅僅按就事論事的方式來制作,影片的內涵就會顯得單薄,局限性較強。有學者研究得出,現代農業科普除第一層面的技術推廣外,如何提高農民群體的信息素質,使其形成自我知識更新的慣性,則上升到了更高的功能層面②。
《楊梅的生存法則》雖然只是4分鐘左右的短視頻,卻不局限于介紹氣象災害對楊梅種植的影響,而是通過增加知識拓展和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內容,使得影片的內涵增加,格局變大。例如,片中穿插了楊梅的種植地域、栽培氣候條件、代表品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果肉特點和營養價值等知識;對老農的人物處理也不僅限于他對楊梅的種植,他在采訪中也有金句,比如“沒有辛苦就沒有賺大錢”這些樸素的道理。這些內涵的增加,把影片拓展成為一個既有科普性質又有人文地理介紹的短視頻,大大增強了影片的可看性。
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現代農業的發展,網絡媒體的進一步滲透,新型農民群體的壯大等因素都在催生著農業科普片的創新變革。為農服務的氣象科普片應契合新媒體傳播規律,順應潮流,適時而變。采用微語態進行創作,有助于突出主題、加快敘事節奏,適合新媒體傳播。就如盆景一般,雖無自然生長的大樹那般擎天繁茂,但它小巧精致,別具風格,一樣深受人們喜愛。
注釋:
①韓飛,何蘇六.新媒體的生產傳播創新與發展路向——以紀實短視頻為例[J].出版廣角,2017(23):9-12.
②鹿賽.新媒體環境下農業推廣工作策略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