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
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媒介批評伴隨新聞傳播事業的快速發展而蓬勃興起。經過學界和業界的共同努力,媒介批評學術成果陸續出版與發表,媒介批評實踐開始嶄露頭角,專業期刊開辟媒介批評專欄,發表媒介批評文章。新媒體興起后,更是催生了民眾對媒體的強烈反思和批評熱潮。但需反思的是,我國學術界并未真正解決媒介批評的一些基本學理問題,其中,關于媒介批評的“源流”,學者之間的觀點分歧與爭議最大。對于我國媒介批評的“源流”,需要從媒介批評的實踐和學術研究兩個層面去論證和思考。
關于媒介批評實踐的“源流”,學術界的分歧主要在于對我國媒介批評如何發端、發端于何時何處觀點不一,這說明,學界對此問題并沒有統一的判斷標準。從批評史的角度看,媒介批評有“口頭批評”“文字批評”“系統理論化批評”的發展歷程,媒介批評的手段、批評的形態不但多樣化,而且伴隨著媒介批評實踐發展而不斷進行著自我的發展與演變。
因此,如何判斷媒介批評實踐的源流,需要從批評實踐的邏輯起點與歷史起點進行綜合分析?!斑壿嬈瘘c”通過起始概念的界定形式來呈現①,可以揭示出事物本質的、最初的東西。“歷史起點”是指事物或現象在歷史中出現的起點。
判斷媒介批評實踐的“邏輯起點”,需要從媒介批評的概念界定出發探討。學術界對媒介批評的概念界定,有兩類代表性的觀點。第一,媒介批評是對大眾傳媒媒介的批評。這里批評的對象主要是指新聞媒介以及新聞傳播活動。如,“媒介批評其實就是對新聞媒介和新聞作品進行評價的一系列活動和過程”;“媒介批評需要對新聞媒介系統的各個方面和各種要素進行批評”。第二,媒介批評是對媒介的批評。這里的媒介,內涵與外延都十分豐富,從動態發展的視角,作為載體的、不斷更新物質表現形式的大眾傳播媒介以及作為中介的媒介活動都應當是批評的對象。
從兩類代表性觀點出發,便不難得出結論。第一類觀點意味著媒介批評和新聞活動、新聞媒介及新聞作品密不可分,新聞傳播活動的誕生,直接催生了媒介批評實踐;那么,與之相對應,媒介批評實踐的“歷史起點”,則與新聞媒介的誕生休戚相關。近代報刊的興起,標志著我國新聞傳播活動的崛起,真正意義上的媒介批評實踐也由此開始發端。
第二類觀點意味著媒介與媒介批評實踐同時問世,這里的媒介,可追溯至古時代的結繩、狼煙等傳播媒介。這個意義上的文字批評實踐,范圍廣泛,包含對書籍的評價、對古代報刊的意見。據有文字可考的記載,它發端于春秋時期。例如,孔子對《周易》書籍的批評性精讀②。
我國正式、系統的媒介批評學術研究起步較晚。清末民初,我國現代媒介批評興起,現代媒介批評實踐也催生了學界對媒介批評的學術理論思考。
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我國學術界開始對媒介批評的“方法”“態度”進行反思,例如《評論家與評論——指新聞界與普通評論而言》(東方雜志,1904)、《批評人家的文章是否應帶謾罵的色彩?》(達用,《晨報副鐫》,1924)、《批評的資格、精神》(一峰,《大公報》,1927)等。這些反思性的文章,對批評的理論、方法進行理論建構,并探討媒介批評實踐的正確標準、觀念,這是我國學者對媒介批評理論的初步學術探討。
2003年,《蕭伯納在上?!芬粫M入了研究者們的視野。這本書出版于1933年3月,記錄了著名英國戲劇家蕭伯納來上海后,當地各家報紙的報道和對報道的點評。對于這部重要的歷史文獻,新聞傳播歷史專家方漢奇指出其獨特的屬性——“類似綜合報道”,屬于雜文③。這樣模糊的界定,很顯然是因為當時的媒介批評理論研究尚未開始,媒介批評概念也未出現。但這說明,對媒介批評的學理研究已經開始了探索的步伐。
20世紀90年代中期,媒介批評概念引入我國大陸,自此,學者們開始了正式、系統的媒介批評理論研究。
對媒介批評歷史起源問題的探討,是媒介批評歷史研究者們無法繞開的問題。自吳迪(1995)發表大陸第一篇以“媒介批評”為題的文章開始,研究者們圍繞媒介批評的起源問題展開了10余年的學術探討。我國第一部媒介批評專著——《媒介批評通論》(劉建明,2001)提出:“媒介批評與媒介同時面世”“我國是世界新聞批評活動開展最早的國家”。對此,雷躍捷(2007)、謝靜(2009)、張艷紅(2009)在著作中紛紛發表了相近的觀點。但學界也有不同的意見,如曾婭妮(2010)、王君超(2001)、陳龍(2005)著作中的觀點就與之大相迥異。盡管觀點未能達成共識,但這些成果說明媒介批評歷史研究開始受到我國學者的關注,并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的理論思維在不斷得到拓寬。
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建立“傳媒評論學”“媒介批評學”“電視批評學”的學術呼聲愈來愈高,不少學者從不同視域和不同角度切入,努力建構不同層面的媒介批評學。劉建明、王君超是中國大陸總體性媒介批評學術研究的開拓者。劉建明(2001)從媒介批評的基本理念切入,圍繞媒介批評內涵與任務、對象與主體、規范與標準、方式和內容、思維方法、文本理論等問題展開論述,并結合實際對新聞媒體、新聞作品進行解析,涉獵廣泛,多有己見。王君超(2001)主要圍繞媒介批評的本質、起源、理論、標準與方法進行探討,并剖析西方媒介理論和中國當代媒介批評實踐與學科建設,論述較深入。雷躍捷(2007)則比較注重媒介批評的本土色彩,其在論述媒介批評一般問題的同時,對五四時期和當代中國媒介批評實踐做了較多篇幅的論述。
在西方媒介批評概念引入之前,報刊審讀與新聞閱評是中國新聞出版管理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學者們基于國內報刊審讀、新聞閱評實踐展開了媒介批評理論探討。薛耀晗(2000)連續發表多篇論文,較全面地論述了我國報刊審讀的內容、性質、對象、作用、范圍、方式方法和隊伍建設,初步形成了報刊審讀理論體系;王首程(2008)也系統地研究了我國報刊審讀的理論與實踐,對報刊審讀的類型、內容、方法、原則等問題做了較深入的專業闡釋。劉祖禹、胡文龍的《新聞閱評學》是我國第一部關于新聞閱評學的著作,對如何搞好新聞的采寫與編輯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中國媒介批評學》(郝雨,2015),是我國第一部建構中國媒介批評學體系的著作,從源流、文化智慧資源和批評方法出發,試圖建設中國原創的媒介批評學理體系。這種頗具中國特色的理論建構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中國媒介批評源流的研究與探討,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國作為一個媒介發展歷史悠久的國家,媒介批評的歷史同樣悠久。通過對我國媒介批評源流的探索會發現,我國媒介批評與我國國情特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近現代報刊業、出版業的興起與發展,對我國現代媒介批評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它們為媒介批評走向專業化和系統化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近現代知識分子群體成為主要的批評者,助推了我國媒介批評的發展。
我國媒介批評實踐與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緊密相關,其發展規律同我國實際是相適應的,具有中國特色。近現代戰事頻發,列強侵略,因此,媒介批評實踐帶有很強烈的救亡圖存、開啟民智、為黨派斗爭服務等政治色彩。
對媒介批評源流的研究,能夠考察我國媒介批評的生態環境、發展的過程和不同時期的時代特點,從而揭示出我國媒介批評的本質特征與發展規律。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媒介形態多樣、樣式各異,媒介批評實踐也隨著媒介形態的多樣化而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態勢。例如,評報、論刊、品網、電視批評、網絡批評等批評實踐隨處可見。
當前,報刊批評受限于載體,形式略顯單一,電視批評也面臨關注度下降的問題;網絡平臺上的批評形式則靈活多樣、時效性高,但因缺乏有效指導,導致其學理價值偏低。因此,對媒介批評源流進行剖析,汲取批評標準和理論資源,形成理論指導,有助于各類形式的媒介批評實踐取長補短,促進批評實踐日漸成熟,對我國媒介批評實踐的發展大有裨益。
媒介批評離不開對媒介批評史的發掘考證,媒介批評源流的學術研究,決定和影響著我國媒介批評史的研究走向,也對學科理論體系建設產生重要的影響。我國“本土化”的媒介批評源流研究成果,必定會推動中國特色媒介批評研究理論體系的構建。
總體而言,媒介批評作為新興學術領域,國內相關媒介批評學術研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涉及領域開放多元,理論探索不斷深入。然而現有的研究成果所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第一,媒介批評理論問題的研究不夠深入,深究下去會發現其理據不充足,缺乏學理論證。第二,媒介批評研究的規范性和創新性有待加強。許多相關研究成果,缺乏文獻基礎,史實與觀點“兩張皮”;也有成果缺乏邏輯分析,重復學術勞動,缺乏創新性。這些都說明,今后的媒介批評研究必須在強化學術規范的基礎上大力加強學術創新,不斷拓展學術空間。
注釋:
①吳鴻雅.朱載堉新法密率的科學抽象和邏輯證明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10):102-105.
②郝雨.中國媒介批評學[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5:17.
③方漢奇.方漢奇文集[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