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馬吉哈
(中國民族語文翻譯中心彝語文室,四川 成都 610041)
法律詞匯翻譯的精準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法律文本翻譯的質量和水平。精準性是法律翻譯的基本原則,也是核心要求。本文從遵循法律翻譯的精準性原則出發,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漢彝翻譯為例,對翻譯中詞匯的選用進行分析,與廣大漢彝法律翻譯界同仁交流探討。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專業詞匯多,翻譯起來比較困難,譯者必須用精準的語言表達出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否則不僅不能起到普及的作用,還可能給譯文讀者造成誤解。因此,法律文本在被翻譯成彝語時,要精準地傳達原文表述的內容,需要對漢語文本每個字詞的特定概念深思熟慮,根據上下文語境和語義范圍,選用準確的彝語詞語來翻譯。
1.“的”的翻譯

例1:第七十一條 法人的清算程序和清算組職權,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沒有規定的,參照適用公司法律的有關規定。[2]23
例2:第八百四十五條 技術合同的內容一般包括項目的名稱,標的的內容、范圍和要求,履行的計劃、地點和方式,技術信息和資料的保密,技術成果的歸屬和收益的分配辦法,驗收標準和方法,名詞和詞匯的解釋等條款。[2]163
2.“應當”和“必須”的翻譯

例1:第二百九十一條 不動產權利人對相鄰權利人因通行等必須利用其土地的,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2]62
例2:第二百九十二條 不動產權利人因建造、修繕建筑物以及鋪設電線、電纜、水管、暖氣和燃氣管線等必須利用相鄰土地、建筑物的,該土地、建筑物的權利人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2]62
3.“手續”的翻譯

例1: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準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準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準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2]100
例2:第六百五十九條 贈與的財產依法需要辦理登記或者其他手續的,應當辦理有關手續。[2]130
4.“期限”的翻譯
例1:第一百六十條 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期限,但是根據其性質不得附期限的除外。附生效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自期限屆至時生效。附終止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自期限屆滿時失效。[2]37
例2:第一百八十九條 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2]44
1.“民法典”一詞的翻譯

2.“有效”“無效”“生效”“失效”的翻譯

(1)“有效”的翻譯
例1:第十五條 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準;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準。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準。[2]11

(2)“無效”的翻譯
例2:第五十二條 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養的,在死亡宣告被撤銷后,不得以未經本人同意為由主張收養行為無效。[2]19

(3)“生效”的翻譯
例3:第一百三十六條 民事法律行為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2]33

(4)“失效”的翻譯

例4:第一百五十八條 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但是根據其性質不得附條件的除外。附生效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自條件成就時生效。附解除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自條件成就時失效。[2]37

3.“消滅”“滅失”“消失”的翻譯
(1)“消滅”的翻譯

例1:第五十九條 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2]20

(2)“滅失”的翻譯

例2:第二百四十五條 因搶險救災、疫情防控等緊急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用組織、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征用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使用后,應當返還被征用人。組織、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毀損、滅失的,應當給予補償。[2]53

(3)“消失”的翻譯

例3: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應當恢復探望。[2]211
每個國家的法律規定都與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息息相關,是其自身特殊國情下的產物。每一條法律詞匯都具有其獨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與其特定法律體系和民族背景下的獨特法律概念相對應。有些詞匯在譯入語中找不到對應詞,給法律文本翻譯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如:
1.“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孫子女”“外孫子女”同時出現時的翻譯
(1)“祖父母”“外祖父母”同時出現時的翻譯
例1:(一)祖父母、外祖父母;[2]13
(2)“孫子女”“外孫子女”同時出現時的翻譯
例2:第一千零七十四條 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于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2]208
2.“血親”和“姻親”的翻譯
例1:第一千零四十五條 親屬包括配偶、血親和姻親。[2]202


本文從遵循法律翻譯精準性的原則出發,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漢彝翻譯為例,準確理解法律詞匯在上下文中的確切含義后,再選擇群眾熟悉的彝語詞匯來精準翻譯,使譯文符合原文翻譯的目的要求。要做到這一要求,翻譯人員在加強語言學習的同時應加大對法律專業知識的掌握。有些人彝語語言非常好,但翻譯起法律文件來卻錯誤百出,究其原因是對法律知識不熟悉,對一些詞匯沒有深入的理解。如果法律詞匯翻譯錯了,很可能造成誤解,甚至釀成糾紛。因此,對法律詞匯的翻譯一定要慎之又慎。
由于筆者對法律翻譯的認知水平有限,本文未能為彝漢法律翻譯提供更全面的建議,但希望基于精準性原則提出的一些翻譯方法能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可以為法律彝語翻譯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