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素文 胡庚申
(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鄭州大學生態翻譯學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文化”一詞涵蓋面廣、內涵豐富。本文中“文化”特指“少數民族文化”,并且是指能用語言文字表達的、具有少數民族典型特質的文化。從文化交流傳播的角度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翻譯的功能是不同語言文化的交流傳播。本文擬采用胡庚申教授在“關聯序鏈”①中所闡述的翻譯、語言、文化、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即“文化以語言為媒介傳播,語言不通就需要翻譯”[1]作為對“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的詮釋和指導。本文中的“少數民族文化翻譯”,是指以少數民族文化作為對象的翻譯活動。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是指對少數民族文化翻譯活動進行綜觀梳理、尋求特征規律、提供參照指導的學術研究,既為整體的翻譯研究提供新視角,同時對保持少數民族文化多樣性、維護中華文化包容性、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倡議和少數民族文化“走出去”發展戰略的提出,給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的發展帶來重要機遇。在此機遇下,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持續推進,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依然存在一些缺失和不足。總體來看,雖然翻譯策略、翻譯方法、翻譯理論等方面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有所提高,研究范圍擴大,卻面臨著少數民族文化呈現多樣性、研究人才缺乏、研究經費緊張等問題。具體來看,查閱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相關文獻,特別是評述、綜述類文獻,發現大多為“典籍”②“外宣”③“課題立項”④等專題性內容,鮮見多維度、全方位的綜觀性整體評述。為了彌補現有研究的空白,進一步梳理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發展的脈絡,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學科的發展,本文擬在生態翻譯學的觀照下,對近20年來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相關期刊論文、碩博論文、會議論文、圖書專著、報紙傳媒類文章等展開針對性的文獻計量分析,從而對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的現狀和發展,以及問題與不足進行梳理分析,并提出問題和對策。
為準確地描繪和呈現近20年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的發展趨勢,本文緊緊圍繞“少數民族文化翻譯”“少數民族文化外譯”“少數民族文化外宣”“少數民族翻譯策略”“少數民族翻譯理論”等關鍵詞,對“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學術搜索與全文遞送系統”收錄的CSSCI等期刊論文、碩博論文、會議論文、圖書專著、報紙傳媒類文章檢索之后進行了人工統計。統計結果表明,1999—2019年間發表在國內高水平出版物上的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類論文總數達368篇。本文對此進行了對比分析,力求能多維度地呈現近年來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主要問題以及發展趨勢。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檢索與整理歸類,所獲主要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類文獻總覽表(1999—2019年)
數據顯示,2010年前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總體發展平緩,2010年之后則呈現逐年遞增趨勢,2010—2019這10年期間發表的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文獻總量較前10年有大幅度的增長。
期刊論文是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趨勢的重要體現,碩博論文對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與少數民族文化翻譯教育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會議論文能及時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的最新研究動態,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的圖書專著出版反映相關學科的主要發展狀況,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相關報紙傳媒的刊載量直接影響社會關注度。鑒于此,本文擬分類為期刊論文、碩博論文、會議論文、專著書籍、報紙傳媒類文章等五大板塊進行對研究。
由表1可見,期刊論文的比例最大,占比35%,共129篇論文;其次是碩博論文,占比31%,共15篇論文;再次為會議論文,占比6%,共20篇論文;圖書專著的占比為20%,共73部圖書;報紙傳媒類文章的占比為8%,共30篇文章。本文將各類別的代表性研究具體列述如下。
以“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的關聯主題對近20年的期刊論文進行分類統計后發現,研究者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翻譯方法和策略、翻譯實踐及學理闡述(如翻譯學科理論或與其他學科理論交叉等)3個方面。
其中有關翻譯方法和策略的論文占比最多,共76篇。如,徐魯亞提出為保護民族文化術語的原意味,應采用多種翻譯方法,如圖式、摹仿和擬音等,才能全面地表述和傳達少數民族文化。[2]虞躍、李清源指出實現民族典籍翻譯效果的進一步優化需補缺和異化。[3]劉宇從少數民族口傳文學的概念入手,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譯者應充分做好田野調查,提高譯者的文學翻譯素養,采用合作翻譯的模式,以建立口傳文學的翻譯團隊的方法展開研究。[4]在翻譯策略和工作方式方面,溫宏社指出“一帶一路”背景下推動民族傳統文化翻譯事業要從發掘其沿線地域的民族文化需求,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翻譯人才力量,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出版社等機構合作,吸引沿線國域力量的各類民族文化翻譯。[5]俞曉紅從受眾迎合角度指出民族文化翻譯要采用保持翻譯文本特色、適應讀者閱讀特征、吻合受眾的價值需求、滿足受眾的文化需求的翻譯策略。[6]熊偉、安文婧提出了必須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技術,通過民族志深度翻譯等方式不斷提高出版物翻譯質量,借鑒先進國家文化輸出經驗促進民俗文化“走出去”的出版策略。[7]
此外,翻譯實踐相關論文有34篇。如,周彩玉提出在非遺文化典籍跨文化實踐的過程中文化自信與政治正確性是首要的前提,同時引用深度翻譯等翻譯技巧有助于譯文在場域轉換中實現“文化對等”。[8]周標、張瑾介紹了轉譯社會學理論在西南少數民族旅游文化文本翻譯中的實際運用。[9]陳岷婕、肖忠瓊、黃嘉陵以羌族英雄史詩《澤基格布》為例,探討了民族文化英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應該注意的問題等。[10]
相比之下,學理闡述(翻譯學科理論或與其他學科理論交叉)相關論文占比最少,只有19篇。如,錢雯、杜乃儉從表演論視角透析了少數民族口頭文學對外翻譯的問題。[11]王宏、曹靈美從圖式理論探討了少數民族典籍英譯涉及的源語、媒介語、譯語間語言、文學、文化圖式的轉換問題,認為譯者應多采用“民譯英”翻譯方法,選擇多符號形式呈現少數民族典籍的“活態”特征,選擇“深度翻譯法”翻譯少數民族文化,強調譯者應在譯前做好民族典籍圖式入庫工作等。[12]李曉琴從生態翻譯學角度指出生態翻譯學是結合多文化理論建立的生態翻譯理論體系,它借助于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對于少數民族典籍作品進行翻譯,在翻譯過程中不斷地對譯文進行改進與完善,有利于突顯少數民族典籍文本的文化內涵,提高譯文的質量。[13]
綜合來看,以上對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的研究成果無論從深度還是廣度都較為豐富,既有一定的理性思維,也涉及翻譯實踐。但是,翻譯的跨學科思維和翻譯方法的多維度、多元化視角研究尚較欠缺。此外,盡管有學者運用學科理論交叉方法對少數民族文化翻譯問題進行了研究,但主要探討的還是翻譯策略和方法問題。可以說,目前的大部分研究圍繞著“如何譯”進行論述,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的其他問題,如“四譯說”的論述關注不夠,較少涉及“何為譯”“誰在譯”“如何譯”和“為何譯”的問題。[14]為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有必要拓寬對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的研究思路,提高對少數民文化翻譯問題的重視,從而吸引更多專家和學者投身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領域。另外,一直以來少數民族文化翻譯所遇到的滯礙更突出了“誰在譯”這個問題。目前國內翻譯人員平均水平與優質國際翻譯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要進一步提升翻譯人員的專業化水平和國際化素質,助力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與國際接軌。此外,教育主管部門下屬的各類高校,特別是民族地區的高校要注重少數民族文化翻譯人才的培養,應當在思想和行動上充分重視,制定規范、科學的翻譯人才培養體系。
本文基于對20年來發表的116篇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相關碩博論文的分類梳理、分析,發現其中絕大多數是翻譯實踐總結論文,共73篇。如,劉李瑩、霍培培、陳誠、柳茂和楊丹等運用“目的論”和“歸化”“異化”翻譯策略對《西北少數民族多元文化與西部大開發》相關章節進行翻譯實踐總結。[15-19]劉東雪、岳元玉、烏日雅、詹毓、蘇艷梅等也對滿族、傣族、蒙古族、壯族、苗族等民族典籍和優秀民族文化讀本進行翻譯實踐分析,并總結了相關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20-24]當然,這些實踐的歸納總結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另外,涉及翻譯理論及翻譯策略與方法的論文有41篇。如,劉雨燃對民族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進行了歸類和總結。他指出進行民族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時既要保證文本風格,又要做到文化的傳播。[25]李夢娟在文化翻譯理論的指導下對貴州苗族特色飲食文化翻譯進行了探討。[26]胡朝君以功能等值理論作為基礎,從詞匯等值、句法等值、篇章等值和文體等值四個方面對“苗族理辭”英譯問題進行了研究。[27]朱金芳采用形/意合轉換、主題、主語轉換的方法解決了翻譯中的語言結構順應問題,同時運用音/意譯等翻譯策略解決了文化語境的順應、譯文與原文之間文化空缺的彌補等問題。[28]張杏玲從生態翻譯學的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對彝族文化外宣翻譯進行了新視角研究。[29]
不同譯本的對比研究論文只有1篇,即王婷的《〈苗族古歌〉漢譯和英譯中的深度翻譯比較研究》。王婷的研究聚焦在苗族古歌漢譯和英譯兩種不同語言載體,通過對不同譯本的對比分析,探究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深入翻譯的應用及其異同之處。[30]
這些碩博論文的研究存在以下主要問題:第一,論文寫作形式較為單一,中文撰寫占絕大多數,僅有少量用英文撰寫;第二,116篇論文中博士論文僅有7篇,這說明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還未在更高層次上展開深度研究,總體層次有待于提高;第三,研究主題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寫作形式及理論運用較為單一,還有待于進一步開辟研究視域,使其更加豐富全面。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首先必須要提高研究質量,重視碩博論文研究主題的廣度和深度,并加強理論研究和方法的學習;其次要進一步提高碩博論文的寫作技巧;再次還要注重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者的結構改善,以大力吸收不同學科、不同背景的高層次研究者和翻譯人員,來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的跨學科多元化發展。
國內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領域里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會議有: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會學術研討會、全國少數民族典籍翻譯學術研討會、中國少數民族文庫外譯學術研討會等。
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會1984年成立至今已有36年,會員隊伍不斷壯大,語種不斷豐富,論文收集量不斷增加,研討內容不斷深化,對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教學、發展起到一定程度的推進作用。全國少數民族典籍翻譯學術研討會每兩年召開一次,至今已舉辦四屆,對我國少數民文化的對外傳播,以及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于少數民族文化翻譯實踐和研究均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2013年,西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成立“中國少數民族文庫翻譯研究中心”,并與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聯合舉辦首屆“少數民族文庫外譯學術研討會”,后于2014年、2016年、2019年繼續聯合舉辦“少數民族文庫外譯學術研討會”,吸引廣大翻譯界學者聚焦促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文化走向世界展開探討。
這些會議對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會議前期準備不夠充分,有的會議論文質量參差不齊,有的會議嘉賓的發言與會議主題相關度不高,以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為主題的高層次國際性會議尚鮮見,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引起注意,也需要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以保證會議交流的實效性和影響力。
圖書專著具有流傳時間長、影響力大、知識豐富全面等特點。本文以“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為檢索詞對我國出版的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相關圖書專著進行搜索,共檢索到了73本。第一個10年(1999—2009年間)共出版13本,第二個10年(2010—2019年間)共出版60本。其中涉及文學類圖書專著有24篇,約占比41%;語言、文字類圖書專著有13篇,約占比22%;歷史、地理類圖書專著12篇,約占比20%;文化、科教、藝術等其他類圖書專著24篇。
20年來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在圖書學術方面的發展趨勢和中文學科分類統計如圖1:

圖1 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相關專著書籍發展趨勢
綜合以上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就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相關圖書專著的出版數量而言,大致以2009年為時間節點,前后分為兩個階段。2009年之前,相關圖書專著的出版呈整體平緩發展的態勢,即2009之前的10年盡管學者們已經開始關注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但對少數民族文化與翻譯的相關性研究卻非常少,僅限于幾本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和宗教經籍的翻譯,如,陳樂基《貴州少數民族古籍研究(一)》[31]、佟德富《畢摩經》等[32]。2009年,國務院召開了全國少數民族文化工作會議,頒布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隨著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事業重視程度提升,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也進入了一個增長期。2009年之后的10年間,相關圖書專著的出版數量整體呈波動上漲趨勢,不僅數量上逐漸增長,而且涉及的研究領域也呈現多樣性,涵蓋文學、語言、歷史、地理、教育、藝術等。如,王宏印關于民族文化整理與民族典籍翻譯概論的《中華民族典籍翻譯研究概論——朝向人類學翻譯詩學的努力》[33];丁美其關于內蒙古地區民俗文化特色詞匯翻譯研究的《深度翻譯理論視域下內蒙古民俗文化特色詞匯翻譯研究》[34];曾路關于翻譯研究、文學研究和民族教育研究的《多元文化與翻譯研究/第1輯》等[35]。
研究表明,近20年來雖然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相關圖書專著出版事業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出版數量較少,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整體性的反映不夠全面。應當鼓勵相關人員及部門積極在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領域繼續深挖,提高其出版數量和質量。還有,出版類型不夠豐富,多集中在文學類、語言類、文字類(見圖2)。建議擴展圖書專著類別,使其更加豐富多樣,充分發揮其文化、經驗和知識的載體的作用。

圖2 少數民族文化翻譯中文學科分類統計
報紙傳媒是公眾傳播信息的重要載體,在引導社會輿論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從CNKI的報紙分類下鍵入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相關關鍵詞,如“少數民族翻譯”“少數民族文化”等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近20年來關于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相關的報紙刊載文章僅有30篇。相關報道主要集中在《中國民族報》《文藝報》《貴州民族報》等少數幾家報刊單位,報刊種類較少。
由此可見,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的社會關注度相對不足。要從多個方面關注提升研究學者的整體學術水平,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積極申請社科基金項目等。同時建議高校、科研機構注重組織參與國內外高層論壇、學術會議,加強與港澳臺地區及國外翻譯學者的交流合作,擴大學術影響力。
基于上述現狀、問題的調查和分析,筆者認為當前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發展過程緩慢,總體發展水平不高,主要體現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
1.宏觀層面問題
第一,少數民族總人口數量少。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我國少數民族總人口為1億多人,占比不到全國總人口的9%。與漢族人口相比,少數民族人口基數小,少數民族高層次研究人員相應數量也少,導致少數民族文化這一類型的研究力量較為薄弱。第二,對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的重視程度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文化創新和發展,積極促進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在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政策鼓勵下,民族文化多元化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對內對外交流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目前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相對來說成果較少,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第三,少數民族文化特性加大翻譯研究工作難度。我國少數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且具有多樣性、獨特性,譯者難以準確詮釋少數民族文化背景和內涵,影響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的發展步伐。第四,少數民族文化翻譯專業人才的培養比較欠缺。目前大部分高校沒有開設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相關課程。僅幾所開設相關課程的高校,在師資力量的投入上也相對薄弱,課程設置不夠全面,缺乏民族文化知識相關內容。研究人員如果對民族文化知識理解有限,就很難更好、更準確地翻譯和詮釋少數民族文化,也就很難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的發展。第五,申請項目難、資金短缺。我國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類學科發展不平衡,社會科學科研項目立項難、科研經費較少。所以,高等院校和研究機關很難為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確保足夠的科研經費。
為解決上述宏觀層面的問題,筆者認為應以政策、目的、成果三個“導向”出發。首先,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發展須堅持以政策為導向,推進科學發展。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就十分重視文化發展問題,出臺了許多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政策。黨的十九大報告又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只有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這些政策,才能把好方向,更好地促進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的發展。其次,注重翻譯專業人才的培養。高校應深化教育改革,確立以推進少數民族文化對外交流為導向,圍繞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的復雜性、獨特性、受民族語言影響大等特點,針對性地展開翻譯教學、研究和實踐工作。社會實踐方面應加強翻譯研究人才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學習。此外,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發展應以科研成果為導向,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積極申請社科基金項目,提高研究領域的影響力和關注度,爭取獲得國家和各級政府的資金扶持,為其更好的發展鋪平道路。
2.微觀層面問題
第一,研究選題不夠廣泛,也缺乏縱深發展。通過對檢索出來的文獻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的研究對象大部分集中在“少數典籍翻譯研究”“少數民族詞匯翻譯”“少數民族文學翻譯”等,而涉及少數民族醫藥、宗教、藝術、環境、景觀、建筑等領域的研究較少。第二,目前的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對“過程”的關注遠大于對“結果”的關注。胡庚申教授曾提出生態翻譯學的“譯事三段論”思想[36]246,即將翻譯活動劃分為“譯事前-譯事中-譯事后”三個階段,強調譯者要從三個環節來關注文本翻譯問題。目前,有關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的研究多關注“譯事中”的過程,即從翻譯的策略、技巧等方面進行探討,幾乎沒有關注“譯事前”對文化的接納和偏好的選擇過程;而對于“譯事后”的整體文化傳播效果評判雖有涉及,但并沒有進行深入探討。第三,跨學科研究尚顯薄弱。當前的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與不同學科融合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視野的拓展。
為解決上述微觀層面問題,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要豐富研究對象。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我國少數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包括典籍、民俗、宗教、藝術、自然、環境、景觀等。目前學者們的精力多集中在少數民族典籍、民族詞匯和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等限定領域的翻譯研究,出版機構與編輯人員應該重視除少數民族典籍、民族詞匯和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以外的研究內容,提出或優先錄用民俗、宗教、藝術、自然、環境、景觀等方面的研究,從而更加豐富、全面地研究各少數民族文化領域的知識。第二,要注重譯前準備工作,深入探討“譯事后”效果,并對“譯事后”效果做出科學的評判,從而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同時,還要注重生態翻譯學中“譯有所為”原則[37],研究少數民族文化文本中的詞句、篇章和文體等在譯語中的創新,激勵文化的融合與進步。第三,加強跨學科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要堅持多學科、多視角、多維度的研究思路,跨學科研究不僅能構建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和不同學科研究之間的聯系,還有利于整合多個學科的觀點、概念或理論為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持,有效促進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
綜觀20年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的發展,盡管已經取得了不少成績和進步,依然還存在學術界的關注度和認識程度不高、資金支持相對缺乏、專業人才培養不夠科學規范、研究廣度和深度不足等一系列問題。筆者相信,在國家繁榮發展文化事業的大背景下,有眾多科研機構和學者的持續努力,這些問題可逐步解決。本文嘗試性地提出了對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發展的一些意見和建議,以期引起更多同行及相關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更加科學有效地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翻譯研究的發展。
注 釋:
①參見“關聯序鏈”:

翻譯←→語言←→文化←→人類←→自然界

“關聯序鏈”(the Sequence Chain)概念是生態翻譯學立論的基礎,也是生態翻譯學理論創新的基底。“關聯序鏈”體現了人類認知視野擴展和理性進步的基本路經,它符合人類認知能力演化的基本規律,符合“先河后海,源委務本”的研究理路。因此,該“關聯序鏈”具有明顯的“推導”功能和“預見”功能:它可以從過去推導未來,從已知預見未知。例如,“數往知來”,翻譯研究的“翻譯自轉”“語言轉向”和“文化轉向”即已經證明了翻譯研究視角轉向和視野擴展的軌跡。因而,從“翻譯”到“自然界”的“關聯序鏈”所具有的互動性和遞進性的特征,可以說勾勒出了“翻譯←→語言←→文化←→社會 / 人類←→自然界”這樣一個人類認知視野遞進衍展的邏輯序列和內在的指向機制。(詳見:Hu,G.S.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J].Perspectives:StudiesinTranslatology,2003(4):289;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60-62.)
②如陸蓮枝,周艷鮮《聚首右江河畔,聚焦民族典籍譯介,聚集西南民族與跨境民族文化研究——“2017年全國民族典籍翻譯與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研究高層論壇”會議綜述》,見《民族翻譯》2018年第3期;李敏杰《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典籍英譯學術研討會綜述》,見《外國語文研究》2016年第6期;郝會肖、任佳佳《云南少數民族詩歌典籍翻譯現狀及對策研究》,見《燕山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王維波、王宏印、李正栓《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典籍英譯學術研討會綜述》,見《上海翻譯》2015年第1期。
③如張杏玲、尹明睿《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的我國外宣翻譯研究綜述》,見《才智》2016年第36期;羅樂《彝族敘事長詩〈阿詩瑪〉學術研究與翻譯傳播綜述》,見《英語廣場》2018年第4期等。
④如馬晶晶、穆雷《我國少數民族翻譯研究的現狀與展望——基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立項分析(1997—2019)》,見《民族翻譯》2019年第4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