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朱懷義
(江蘇省睢寧縣第一中學 221200)
高中學生化學計算能力普遍較為薄弱,這與平時教學針對訓練策略有關.高考期待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元素守恒思想、電子得失守恒思想進行解題,下面圍繞“氮氧化物的產生和處理”,淺談發散訓練的實施.
切入題將1.92 g銅粉投入10 mL某濃度硝酸,待銅粉完全溶解后,收集到標準狀況下896 mL的氣體.試問該氣體成分可能全是NO2嗎?
多數學生根據銅與濃硝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運用假設法推出氣體全為NO2是不可能的.

64 g 44.8L
1.92 g → 1.344 L≠0.896 L
分析由于硝酸濃度未知,硝酸有可能是稀硝酸,也可能是濃硝酸.即便是濃硝酸,待銅粉完全溶解后,硝酸有可能仍是濃硝酸,也有可能已經變為稀硝酸了,所以氣體的成分可能全是NO2,也可能是NO2和NO的混合,還存在全是NO的可能.解題不能就此停下,不妨尋找教材延展的觸覺,在延展中向學生傳遞解題思想,在訓練中提升解題技能.
發散1該氣體成分可能全是NO嗎?

192 g 44.8 L
1.92 g →
0.448 L≠0.896 L
大多數學生沿用相同的解題套路,解法鞏固了金屬與濃、稀硝酸反應的規律,強化了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的基礎,是值得肯定的.
發散2 該氣體成分中NO2與NO物質的量各是多少?

64 g 2 mol
32xg ←xmol

192 g 2mol
96yg ←ymol
所以x+y=0.04 ①
32x+96y=1.92 ②
解得:x=0.03 moly=0.01 mol
學生仍然運用這樣的解題模式,也沒有學生給出不同的解題嘗試.形式單一的現象說明學生解題思想的狹隘,至此,教師應適時介紹在氧化還原反應中,經常采用的“化合價升降守恒或電子得失守恒思想”.
所以x+y=0.04 ①
x+3y=0.03×2 ③
②雖然在化簡后與③相同,但不同的表達方式表明不同的解題視角.化合價升降守恒思想只關注反應開始、終止狀態,跨越了繁雜的反應過程,節減配平化學方程式的時間,擺脫物質計量系數關系的干擾,值得倡導和鞏固強化.
氮氧化物進入大氣后,不僅會形成硝酸型酸雨,還可能形成光化學煙霧,因此必須對含有氮氧化物的廢氣進行處理.
發散3(蘇教《化學1》 2016版、P107.8(3))氨可以用來處理氮氧化物.例如,氨與二氧化氮發生如下反應:

若要對切入題中產生的混合氣體進行處理,需要氨的物質的量是多少?
解析本題若采用根據化學方程式分別進行推算,然后求和的方法,首先需要推寫氨與一氧化氮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這可能就難倒許多學生.再次較為繁多的計量關系可能致使學生勞而無獲.而若采用化合價升降守恒指導解題則簡捷得多.
根據NH3中氮元素化合價的總升高與NO、NO2中化合價總降低相等
有3n=0.03×4+0.01×2
所以n=0.047 mol
發散4 (蘇教《化學1》 2016版、P107.8(1))用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吸收氮氧化物,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如下:


若用某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切入題中產生的混合氣體,則產生NaNO3、NaNO2物質的量各是多少?
解析混合氣體中含0.03 mol NO2、0.01 mol NO, 所以可知有0.01 mol NO、0.01 mol NO2參加①式反應,生成0.02 mol NaNO2;有0.02 mol NO2參加②式反應,生成0.01 mol NaNO3、0.01 mol NaNO2.所以吸收產物中含有0.01 mol NaNO3、0.03 mol NaNO2.
此種解法直觀簡單,易于被接受,但若不提供反應原理,而只說被完全吸收,生成NaNO3和NaNO2混合物,如何利用氧化還原特點解題呢?可以根據化合價升降都在氮元素不同價態的氮原子之間進行,所以反應前后所有氮元素價態之和(相對于某價態,通常選擇游離態0價做比較)不變.
設吸收產物中含NaNO3、NaNO2的物質的量分別為a、b.
則有a+b=0.04 ③(氮元素守恒)
5a+3b=0.03×4+0.01×2 ④(氮元素價態之和守恒)
解得:a=0.01molb=0.03 mol
進行習題教學時,不適宜選擇情景差異迥然的題目,這會分散學生相當時間來喚醒知識,熟悉題意,若能夠選取便于發散的切入習題,必然使學生基礎知識在反復中得到鞏固,解題思想在感受中得到熏陶,解題技能在發散運用中漸臻成熟,從而將習題教學的效益放大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