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初鋒,蘇 瓊,王彥斌,石 雷
(1.西北民族大學 化工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2.蘭州城市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開展,是我國全面推進工科專業教育改革的一個新起點,反映出我國對工程性人才的培養要求逐漸提高,工程教育的質量有待加強和改善。為促進我國工程教育能夠被國際大環境所認可,全面提高我國高新技術人才的國際競爭力,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于2016年首次開展,并于2018年申請第二輪認證。這預示著我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民族類高等院校有著十分特殊的教學情況,民族類高校旨在為我國民族地區培養和教育專業人才,為民族地區的崛起貢獻出一份力量。隨著我國對于民族問題的重視程度逐漸增加,對于民族高校培養和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成為全面提升我國民族地區青少年綜素質的一項基本保障[1]。
民族高等院校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理論研發能力,對于化工專業學生來說,不能僅僅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通過實驗操作和實踐鍛煉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各大高校對化工專業學生的實驗課程更加重視。在實驗課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來認證理論知識或得出自己的理論,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實驗結果的分析得到實際經驗,從而可以在未來的工作中盡快的融入到工程生產的第一線,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并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2]。
實驗課程的教學是一種真實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可以讓學生將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于實際問題統一分析、合理解決,提高了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綜合素質水平,在化工專業的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得到加深,同時還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
目前,我國民族高等院校化工專業的培養模式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主要問題體現在:學生的學習能力不足且進步較慢;教學內容過于陳舊,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內容缺乏綜合性、系統性;較為重視理論課程教育,實驗課程教學能力不足等。面對這些問題,新形勢下教學改革和工程認證的出現為我國民族類高等院校提供了最佳的解決方案。
我國民族高等院?;I培養所遇到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能力用人單位的要求不符。由于部分民族地區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不足,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狀態的改變作出合適的適應性改變,從而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合理調節課堂氛圍和教學節奏,使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聽得清、學的懂。在選擇教學教材的過程中,由于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應選擇難度適中,較好理解的教材,這樣不僅解決了高難度教材對部分學生的不適用情況,還可以使更多的學生可以在課前進行自學,不僅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而且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較大的提高[3]。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化工專業對于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的重視程度依然處于不平衡的狀態,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大部分僅僅按照教師在課前所講的理論知識,和準備好的實驗器材和實驗藥品進行程序化操作,大部分學生對于實驗反應原理并不了解,甚至將實驗課程當做一種任務,使學生失去了實驗課程的自主研究,磨滅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通過鼓勵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節能減排大賽等全國性大學生實踐創新大賽,讓學生在參賽的同時,學習到很多在課堂上學習不到的知識,并在操作過程中學習各種模擬軟件和工程繪圖軟件的使用。工程認證標準中,要求高校學生能夠通過化工專業模擬軟件對化工反應過程進行模擬實驗和工藝優化,這種模擬學習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設計工作更加簡便并提高設計精度。例如CAD、Aspen Plus、Pdmax等軟件可以滿足教學過程和競賽過程中學生的需求。新時代的高校學生更傾向于利用高技術手段來進行實驗和學習,這種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可以使學生在競賽過程中提高學習自信[4]。
對不同的人進行不同的教育可以使之獲得更大的成果,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沿革,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適用于課堂教學實踐中。從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來看,在教學中應對學生有足夠的了解,在這樣的基礎上,突出針對性來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因為因材施教可以很好的處理教育實踐中統一教學和綜合發展的矛盾,不僅可以使學生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接受同樣的教育,提高綜合素質,還可以在統一中得到個體個性的發展,使二者既有交集又有不同。
由于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表現在生理和心理方面[5]。由于學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異,使得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不同的問題,在差異的劃分過程中應注意不同學生的實際狀態,根據進一步的了解和交流,確定劃分依據,并根據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進行準確劃分,從而達到劃分有理、實踐有據。
考核是整個教學活動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成績也是學生、家長和老師對學生學習情況評估的重要指標之一。雖然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成績已經不再是評價一個學生學習狀況的唯一依據,也不能反應學生的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但成績依然是考核過程中的重要依據。合適的考核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對學生的學習自信也有提高[6]。在目前的教育中,應以過程為主、考核為輔,將總評成績進行加權平均,將學生的課堂表現、實踐操作、報告設計、試卷成績進行綜合考量,最終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以成績的方式進行綜合評估,以得到更加全面、更加準確的質量評分。
在新工科和工程認證的背景下,通過對民族類高?;I的教學改革,來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高校平臺作為依托,學生作為主體進行合理的教學改革,來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并通過理論知識、實驗操作、工程實踐等方式,將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結合其他,在提高學生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新工科”人才的培養提供扎實可靠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