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冰清,肖 新,楊洪杏,孟凡德
(安徽科技學院,安徽 蚌埠 233100)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任務。做好高校相關課程建設是提高學生生態文明敏感度、持續向社會輸出高水平生態文明建設人才的重要途徑。
環境生態學是環境科學與生態學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門新興的學科,也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聯系最緊密的學科,與多門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內容有著相互銜接、承上啟下的密切聯系。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說到底是一個應用問題,是一個實踐問題。因此,《環境生態學》課程既要求培養學生的扎實的理論素養,又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實踐教學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動手環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實踐能力,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中擔任了重要的角色。如何通過《環境生態學》實踐課程教學改革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何讓學生較好的將生態學理論聯系生態建設實踐,是目前高校教學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1]。
在目前的新媒體時代,雖然部分學校將參與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方式引入課堂,但授課方式仍以課堂教學為主[2]。被動式的教學方式缺少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忽視了學生的特點和個性,無法做到因材施教,更無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考試是學習的指揮棒,這根指揮棒運用得當,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掌握、實驗技能的提高、求新創新能力的培養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目前,大部分院校僅重視環境生態學課程的直觀教學和鞏固所學理論知識,缺乏實踐環節[3]。純理論課教學中存在課程比較枯燥、學生興趣不濃厚,課堂狀態懶散,甚至從網絡上下載資源或者抄襲他人課程論文等現象。現行課程考核手段不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不利于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結合當前建設生態文明背景下的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實踐的思考。另外,部分設置有實踐環節也存在著實踐基地單一,建設規模小,學生人均實習基地面積不足等問題[4]。
針對調查反映的問題,結合生態文明建設對學生素質的的基本要求,從以下步驟對現行《環境生態學》課程體系進行優化,注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首先,培養對象基本情況分析,主要包括培養對象專業基礎、先修課程的學習及學生知識結構等多個方面,以達到明確培養對象基本情況的目的。其次,在明確學生基本情況基礎上,以專業的培養要求和社會實踐的應用能力為導向制定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即在保證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滿足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對生態學應用的行業需求,能使用生態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環境生態學》課程實踐內容設置基本原則是驗證+思考+實踐+應用,讓學生在實踐中驗證并理解理論知識,同時在每個實踐過程中和實踐后思考環境問題的根源及對策中的生態學原理,因此在教學內容改革上注重如何設計實驗內容的選取和學時的安排。根據對生態學應用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典型案例、綜合應用、前沿專題、熱點問題等內容更新,結合生態學應用的領域實用性和重要性,補充全國的及區域的生態應用案例庫。對教學實踐體系進行設計,形成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實驗,綜合性方法實驗和應用型綜合實習等一個多層次的系統的實踐體系,確保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與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本部分研究主要從增加實踐教學考核的指標,調整成績指標比例、考核時間、考核方式,等加強課堂掌控能力,提高課堂效果,進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激發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環境生態學是與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聯系最緊密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課程特點,改進教學及考核的方法,建設實踐平臺,通過添加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生態文明建設敏感度、持續向社會輸出高水平生態文明建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