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輝
【摘 要】國有文化企業是我國發展文化產業、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做強做優做大國有文化資產。因此,必須正確處理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協調統一的辯證關系,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關鍵詞】國有文化企業? ?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 ?兩效統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就文化改革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特別是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方面,強調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這為新時代國有文化企業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決定》精神,確保國有文化企業改革發展始終堅持正確方向、始終堅守文化使命,準確把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辯證關系,推動兩個效益相統一落到實處、走在前列。
一、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是國有文化企業的本質特征
不同于一般的經濟產業,文化產業具有意識形態和產業雙重屬性、經濟和社會兩種效益。國有文化企業作為發展文化產業、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在經營過程中既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約束,更要考量文化活動的特殊法則。因此,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必然成為其本質特征。
1.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揭示的文化產品雙重性,啟示我們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提出物質生產發展與文化藝術發展之間存在不平衡關系的理論,強調文化發展有其特殊規律。他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生產就同某些精神生產部門如藝術和詩歌相敵對。”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特定的生產關系、生產方式對精神文化生產的制約作用及二者之間的矛盾關系,指出文化產品具有“商品”和“非商品”的雙重特性。馬克思這一重要論斷啟示我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發展不能陷入“一切向錢看”的怪圈,不能一味迎合市場、制造文化垃圾,不能唯票房、唯發行量、唯收視率、唯流量,應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文化產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防止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過度干預。
2.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決定我們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決定》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一項根本制度明確提出來,為國有文化企業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原則確定了邏輯出發點,提供了制度總依據。意識形態工作具有根本性、戰略性意義,這塊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文化產業是意識形態的重要根據地,國有文化企業有義務也有責任,切實把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穿到自身改革和產業發展全過程各方面各環節。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具體的、現實的,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國有文化企業的一切工作和活動都要緊緊圍繞這一根本制度來展開、來推進。
3.國有文化企業肩負的特殊職責使命任務,要求我們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國有文化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實施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和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性力量,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基礎,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的主陣地。
國有文化企業承載意識形態功能,擔負傳播文明、傳承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職責,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國有文化企業具有引領示范作用,必須提供突出思想內涵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情操,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更好地引領社會風尚。
因此,作為國家文化產業支柱的國有文化企業,必須從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角度出發,把社會效益擺在首位,當企業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發生矛盾時,自覺服從和讓位于社會效益,決不能為了經濟效益而不顧和犧牲社會效益。
二、實現經濟效益是國有文化企業的內在要求
社會效益優先不等于放棄對經濟效益的追求。文化產品也是產品,生產文化產品也要消耗社會資源,不能不關心投入產出關系。因此,要把兩個效益統一起來,既要保證國有文化企業發展的大方向不出現偏差,也要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取得經濟回報,實現國有文化資本保值增值。
1.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客觀要求著國有文化企業努力實現經濟效益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經濟、進行物質生產活動應采取的基本方式。國有企業地位重要、作用關鍵、不可替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國有文化企業是國有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提供精神產品、傳播思想信息、擔負文化傳承的使命,更應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努力實現經濟效益,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實現國有文化資產保值增值。這既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客觀要求,也是充分發揮國有文化企業的排頭兵、主力軍和頂梁柱作用,增強國有文化企業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的迫切需要。
2.正確把握國有企業自身經濟屬性,內在規定著國有文化企業努力實現經濟效益
國有企業的經濟功能表明:國有文化企業應具有企業的基本屬性,即營利性。國有文化企業是生產資料公有制下從事商品生產和經營活動的基本單位。國有文化企業與其他類型的企業一樣,首先是一個經濟和法律意義上的商品生產經營組織,具有相應的法律權利和經濟屬性。
國有企業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國有文化企業要用政治家的“頭腦”和企業家的“手腳”發展文化產業。政治家的“頭腦”,就是要充分認識到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堅持社會效益優先;企業家的“手腳”,就是通過市場方式、運用經濟手段開展文化活動和經營行為,在潛移默化地實現文化功能的同時,更好創造經濟效益。
3.堅定不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天然蘊含著國有文化企業努力實現經濟效益
“國有企業屬于全民所有,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國有文化企業在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帶動社會就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實現共同富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截至2017年底,國有文化企業共計16014戶,資產總額45662.2億元,全年實現利潤總額1481.2億元,成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支點。在滿足人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經濟效益過程中,國有文化企業秉持的“低消耗、無污染,可復制、高收益”發展理念和運營特點更是難能可貴。
2019年“十一”,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三部主旋律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叫好又叫座,國有文化企業(華夏電影)參與出品發行。在增加新時代認同感、引發一致好評的同時,形成國慶觀影熱潮,全國電影票房總收入突破50億元,創下“十一”黃金周票房紀錄。
持續提升國有文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僅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的體現,而且有助于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人民根本利益。
三、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是國有文化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遵循
國有文化企業是發展文化產業、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須著力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充分發揮示范引領和表率帶動作用,在推動兩個效益相統一中走在前列。
1.牢牢把握新時代文化改革發展核心要義,夯實筑牢兩效統一的思想基礎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黨中央對文化改革發展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問題始終高度重視。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無論改什么、怎么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可以說,堅持兩效統一體現了文化發展理念思路的重大創新,是自覺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文化事業的必然結論。
因此,要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固本培元,為國有文化企業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奠定深厚思想基礎。
2.牢牢把握國有文化企業的性質和定位,正確處理兩效統一的辯證關系
國有文化企業的性質,應是承擔公共責任和公共使命的公共文化企業,即對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在鞏固和壯大主流輿論中負有公共責任,在公共文化產品和準公共文化產品的提供中發揮著主導作用的企業,是國有文化資本的基本載體和投入的主要目標。
同時,國有文化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具有穩定的經營性業務,因而不同于一般性的文化事業單位和非政府組織,也要遵循市場法則,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
必須認識并處理好二者的辯證關系:要履行社會責任,國有文化企業自身首先要有市場競爭力,占領文化市場就是占領意識形態陣地,優秀文化產品越多,市場份額越大,服務群眾的能力就越強,正確導向就越能落到實處。反過來,社會責任的履行能夠為國有文化企業在政策支持、市場開拓、人力資源、尋求合作等方面獲得比較優勢,對國有文化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性價值。
3.牢牢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時代要求,始終站穩兩效統一的人民立場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政治論斷。這意味著,新時代的美好生活是人民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綜合要求的反映,不但涉及物質生活、社會生活,更包括精神生活。人們的文化品位、鑒賞水平、消費能力不斷提升,必然導致精神文化需求向高品質多樣化方向轉變。
因此,新時代的文化使命不僅僅是文化對社會發展的工具性效用,而且在于其能夠滿足人民精神生活的實質性需要,從而有力支撐起美好生活的大廈。
人們文化生活的內容豐富化、形式多樣化以及文化消費市場的活躍,為國有文化企業發展壯大帶來新機遇新挑戰,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內容生產優勢和傳播主渠道優勢,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高質量發展,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為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為遼寧報刊傳媒集團(遼寧日報社)黨委常委、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