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慈
【摘 要】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已經走進中國的千家萬戶。每天,各種各樣的新聞信息充斥人們的眼球和日常生活,我們逐漸進入了全民信息爆炸的時代。在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下,出現了融媒體這一新名詞。所謂融媒體,便是新媒體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吸收傳統媒體的優勢,改正傳統媒體的缺點和不足之處,形成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本文從融媒體時代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所面臨的困難入手,著重分析解決措施,以實現融媒體時代下新聞輿論引導力的大幅提升。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 ?新聞輿論? ?引導力
一、融媒體時代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面臨的困境
自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與此同時,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急劇增加,傳統媒體迎來飛速發展。傳統媒體主要是指觀眾通過電視、收音機、報紙等接收外面的消息,這種傳統媒體方式方便了人們獲取信息,但與此同時,它也有著互動性差、受眾被動選擇等問題。近幾年,我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網絡信息技術走進生活,融媒體蓬勃發展。新聞信息作為融媒體技術中較為重要的部分,其輿論引導力的提升對人們日常生活有著深刻影響。
1.新聞報道數量急劇增加,信息爆炸性增長。融媒體時代解決了傳統媒體互動性差、代入感不強等諸多問題,使每個人都能成為主播,成為新聞的傳播者、發布者,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弊端,使得新聞界的門檻大大降低。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新聞行業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也導致更多問題的顯現。
新聞信息的爆炸式增長使新聞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證。各種網絡主播充斥著媒體傳播平臺,這些主播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品質參差不齊。其對生活的認識或偏激或消極,這一主觀性導致其播報的信息內容也充滿主觀色彩,倘若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正確,極易對受眾產生誤導。
融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世界連接成為一個真正的地球村。每一分鐘都有可能在世界各地發生大大小小的社會新聞,造成信息爆炸。電視和廣播由于時長和傳播媒介的限制只能對部分重要新聞進行報道,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拿起手機查看新聞,而放棄了對傳統媒體的依賴。這使得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的接收率大幅下降,盈利較為困難。
2.新聞信息對及時性的要求增加,真實性辨認困難。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打開電視觀看新聞不是唯一選擇,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手機瀏覽新聞。當前網絡新聞平臺較多,各個平臺之間競爭激烈,這對新聞信息的即時性和新聞報道的創新性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新聞信息的及時報道能夠滿足人們對新聞信息的迫切心理需求,可是現如今許多媒體從業者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不能很好地保證新聞的時效性和真實性,為了吸引更多受眾、謀求更多的點擊率或播放率,一些媒體對未經確認的消息或假消息進行報道,導致不良的社會后果。
二、融媒體時代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的策略
1.找準大眾關注焦點。在融媒體時代新聞行業要想有所發展,必須找準觀眾關心的焦點,對此類問題進行重點報道、重點分析,以引發觀眾的共鳴。小中見大,見微知著,大處著手,抓住典型,把一個新聞事件現象通過媒體傳播變成全社會全民關注議題,是一家媒體影響力的重要體現。報道要突出主題主線,注重思想內涵,凸顯家國情懷,集中展現時代風貌,在融合中求創新,在創新中求突破,以政治的高度、時代的視角,聚焦中心工作,服務發展大局。
2.提高從業人員的創新能力。在融媒體時代,新聞輿論的引導力是新聞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要想提高新聞媒體的影響力和引導力,就必須注重新聞從業者的專業素養培訓和專業能力提升。
時效性是新聞傳播的根本,創新性是對新聞傳播提出的更高層次的要求。節目策劃人作為節目思想的總的建構者,必須每期都有創新,必須做開拓創新型的人才。節目策劃的創新不是憑空臆想出來的,它是建立在廣泛的知識、信息基礎上的新組合。其實要想創新并不難,問題在于要敢于創新,善于從不同角度做發散性聯想思維,勇于打破傳統知識結構和思維習慣,不受經驗的羈絆,在固有學識基礎上尋求一點突破。
新聞報道的改革創新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在新聞語言、報道技巧的運用上大有文章可做。以電視媒體為例,可用內容提要、標題、同期聲、字幕、主持人“說新聞”、電腦特效等形式,豐富新聞報道的表現力。編排上尊重新聞規律,輕重主次安排得當、更加緊湊。記者只有找準問題,轉作風、改文風,真正沉到基層踐行“腳底板下出新聞”,才能抓到“活魚”。這就要求我們要保持創新的工作激情,從點滴做起,把更多精品奉獻給受眾和社會,讓新聞更加有看頭,提升傳播效果,這才是受眾最樂意看到的。
三、結語
融媒體時代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帶來了更為先進的傳播途徑和傳播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信息時代新聞報道的更高需求?,F如今,各類媒體越辦越多,受眾的收視視野日益開闊。加之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進入普通人的生活,網絡、手機等移動終端讓傳輸手段和方式越來越靈活,公眾獲取新聞的渠道和途徑也越來越多樣化。
面對新形勢、新格局、新挑戰,主流媒體對新聞報道改革創新迫在眉睫。新聞從業者可以通過增強自身的專業能力、創新意識來改變自身不足。新聞媒體應當積極思考,尋求變革,敢于改變固化的新聞報道模式,積極和互聯網平臺合作,增強新聞報道的即時性并拓寬傳播渠道,進一步增強社會引導力。
(作者單位:寧夏西吉縣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課題組 . 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主要發現[J].出版發行研究,2018(5):5-8;
[2]張祖平 . 從《京華時報》停刊看報業供給側改革[J]. 視聽,2017(2):8-9;
[3]洪衛林 . 我國教育報刊數字化轉型的五大策略[J]. 青年記者,2016(24):51-53;
[4]董康 . 數字出版企業自主再造融合型人才路徑初探[J]. 科技與出版,2018(10):13-19;
[5]孔倩 . 我國數字出版“全產業鏈”的內涵、障礙與發展探析[J]. 科技與出版,2015(4):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