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博
【摘 要】我們正處于文化高度發展的時代,中國電影音樂正邁向更廣闊的舞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音樂,對民族性的堅持與表達非常重要。電影音樂在電影的組成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且電影音樂與電影相互鋪墊、相互促進,一方面,電影的播放能夠弘揚電影音樂;另一方面,電影音樂能夠與劇情相呼應。因此,對中國電影音樂的民族性進行探析十分必要。本文從中國電影音樂的民族性及其相應的表現形式出發,分析中國電影音樂的發展走向。
【關鍵詞】中國電影音樂? ?民族性? ?發展走向
如今,我國電影質量水平進一步提高,越來越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電影涌現出來,為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播作出貢獻。隨著電影的發展,電影音樂越來越被大眾所關注。中國電影音樂中蘊含許多文化元素,民族性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電影音樂中添加傳統文化元素能夠讓其文化底蘊更加深厚,賦予電影音樂極強的生命力。我國民族的多樣化給電影音樂的發展提供靈感,對民族性的充分應用有助于將中國電影音樂推向全球,被不同國家的人所關注。
一、我國電影音樂展現出的民族性
有深度的影視劇通常文化底蘊深厚,很多優秀的中國電影體現了民族傳統文化。中國電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音樂,音樂對影視作品展現民族風格具有很大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在經濟、文化等領域都跨入了新時代,與這個時代相匹配的藝術佳作也隨之誕生。電影及電影音樂在新時代藝術類型中表現突出,是弘揚時代精神的重要工具。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代電影人在大熒幕上書寫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故事,為我國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諸多個性化的藝術形象和電影音樂作品影響、感染和鼓舞了中國人民,為電影的民族化開辟了道路。這些電影音樂制作人將民族特色與時代氣息相結合,為電影音樂發展指明了民族化的發展方向。
二、電影音樂民族性的表現方式
1.旋律的民族化。旋律是音樂的靈魂,音樂作品沒有美妙的旋律就失去了音樂的本身意義。因此,旋律對于音樂作品形象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音樂風格形成的基礎。要讓影視音樂更具民族化,就一定要讓影視音樂旋律民族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音樂旋律特色。我國的民族音樂傳統在中華民族悠遠的歷史中逐漸形成了十分完備的體系,經過長期實踐后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審美取向。創作者在創作音樂時要從民族音樂中汲取經驗,這樣才能夠讓音樂更具民族風。在電影音樂中體現旋律的民族化需要創作者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多了解民歌或歌謠的旋律。第二,對旋律進行再加工。第三,多采風,從不同的民間音樂中獲取旋律素材,創作出與影視作品藝術風格相匹配的音樂。
2.演奏演唱方法的民族化。在我國這個民族大家庭里,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獨創的代表自身文化的民族樂器,其演奏方法也獨具特色。使用民族樂器演奏民族音樂,音樂民族風格才更加鮮明。就同一種音樂作品而言,會因不同的演奏方法而產生不同的音樂風格。在進行聲樂作品演奏時,主要涉及三種演唱方法: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在民歌的演唱中通常會使用民族唱法,這樣才能將民族特色展現得淋漓盡致,如果采用美聲唱法往往達不到很好的演唱效果。對演唱方法的科學性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爭論。要想在電影音樂中展現民族性,合理恰當地使用民族唱法十分重要。
三、中國電影音樂的民族性走向
1.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是中國電影音樂發展的基礎。電影不僅可以展現藝術,也可以展現民族形象。電影是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中國電影音樂在發展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吸取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時經歷了多次變革,最終展現出獨具中國特色的風格。
在電影制作中,可以通過對民族特色濃郁的電影音樂的應用,烘托電影人物形象或心理活動,引發觀眾情感共鳴。我國著名導演陳凱歌的作品《黃土地》《霸王別姬》以及張藝謀的作品《紅高粱》等突出運用了民族性強的電影音樂,渲染了電影主題。
2.多民族化為中國電影音樂發展提供廣闊天地。我國56個民族組成了一個大家庭,在這56個民族中產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傳統文化的差異造就了每一個民族音樂上的獨特性,例如東北地區受歡迎的二人轉、內蒙古地區流行的長調及短調。有的電影作品成功運用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音樂。比如,電影《劉三姐》運用山歌形式表達其獨特的淳樸的生活方式,以及贊美壯族同胞熱愛勞動、熱情灑脫。
3.中西合璧的民族音樂創作使中國電影音樂的發展獲得新生機。現如今,我們正處于一個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電影的發展也充分地抓住了機遇,并且面臨著激烈競爭。隨著電影音樂的不斷發展,我們應當做到在保證中國電影音樂具有民族性的同時,也要在其中加入新元素,從而能夠讓中國電影音樂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四、結語
社會經濟正在不斷向前發展,中國電影音樂得到了更多的發展空間。中國電影音樂正在向更寬廣的舞臺走去,吸引全球的關注。所以,中國電影音樂既要具有民族特色也要與國際接軌,既能夠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養分,同時也能夠用現代意識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審視。
中國電影音樂受傳統民族文化的熏陶才能夠實現良好發展,對傳統民族文化的超越是電影時代特性的需要。因此,在發展電影音樂時,就要融合民族特性,同時實現創新,創造出更多多元化的音樂,促進中國電影音樂煥發新的生機。
(作者單位:山西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楊宣華,邱陽.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音樂高潮的準備——以上海電影音樂發展為例[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9(10):83-90;
[2]司道鋒.中國電影學派的本土立場與民族文化身份建構——以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電影音樂為例[J].藝術百家,2018,34(05):71-77;
[3]羅金軍.古琴音樂在中國電影中的意象解讀——以電影《赤壁》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13):186-187;
[4]吳麗穎.從音樂的特點和運用透視中國電影音樂創作新趨勢——以《中國合伙人》“非原創音樂”為例[J].文學與文化,2018(01):59-63;
[5]葛姝亞.中國電影音樂的民族性及其發展走向探析[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1(07):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