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君
【摘 要】隨著主旋律紀錄片的拍攝數量不斷增加,拍攝水平逐漸提高,拍攝技術日臻成熟,但如何保證主旋律紀錄片的主題基調與普通老百姓的審美水平產生同頻共振效果,這一問題值得思考。如果不能有收視率保證,主旋律紀錄片的制作動力和制作質量很難得到保障。
【關鍵詞】親民化? ?英雄精神? ?價值
近期,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推選出一批國產紀錄片,并發布通知,要求全國各級電視臺主動選購選播,將其作為重要指標納入年度扶持項目評選考核體系。除了年度和季度對于國產紀錄片的持續性推優,近兩年,政策對國產紀錄片的支持在持續加碼。政策紅利進一步催生市場紅利,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紀錄片市場全面爆發。一系列制作水準高、制作質量好、百姓認可度高的優秀主旋律紀錄片作品,扭轉了原有主旋律紀錄片主題基調和普通老百姓的審美水平不能產生同頻共振的局面。這是主旋律紀錄片扭轉局勢的好苗頭,這一傾向性現象值得探討和研究。本文以《紅色記憶——不能忘卻的故事》為例,從紀實影像的社會價值、英雄精神的傳播學價值、采編方式的共享價值三個維度,淺析主旋律紀錄片的親民化傾向。
2019年“十一”期間,遼寧衛視頻道播出八集系列紀錄片《紅色記憶——不能忘卻的故事》。該片由遼寧省軍區攝制,組織精干力量深入干休所,采訪200余名老干部及家屬。該紀錄片以我黨我軍在革命和建設中淬煉成的精神品質為主線,以親歷者的視角,帶領觀眾沿著時光隧道,回望革命年代的動人故事,開啟塵封已久的紅色記憶,探尋紅色基因的神奇密碼。紀錄片《紅色記憶——不能忘卻的故事》以紀實的影像傳遞社會價值,以人的故事和英雄精神體現其傳播學價值,以創新的剪輯方法和采編方式體現其親民傾向,成為歷史的見證。該紀錄片充分體現了在現代傳播觀念上進行創造性的批判和繼承,發現和挖掘歷史的閃光點。
一、主旋律紀錄片中紀實影像的社會價值
主旋律紀錄片得到百姓青睞的前提是紀錄片要具備社會價值。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對其進行藝術加工與展現,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來引發人們思考的電視藝術。紀錄片《紅色記憶》以多元的視角、獨特的講述方式、豐富的紀實影像描繪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軌跡。
從南泥灣大生產到北大荒開墾,從酒泉創建第一個綜合導彈試驗訓練靶場到“死亡之海”羅布泊進行導彈落地測量,從隨軍記者劉燁跟隨中國人民志愿軍拍攝抗美援朝戰爭影像,到“大漠龍王”龍凡加入水文地質部隊勘察三北地區地下水資源,通過紀實影像的眼睛,我們真切地看到共產黨人是怎樣從槍林彈雨中一路走來。
第五集《苦難輝煌》,講述了廣大官兵在短短3年里,用雙手和汗水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陜北好江南的故事。南泥灣是延安精神發源地,當時被老百姓稱為“爛泥灣”,周圍都是原始森林。
1941年,高鵬華所在的八路軍第一二零師三五九旅,在旅長王震的率領下,奉命開進南泥灣開荒種地。高鵬華的講述,配合珍貴影像,真實地還原了南泥灣大生產的景象。影像資料中南泥灣荊棘叢生,官兵們沒有房子住,用樹枝搭簡陋帳篷,雨天衣服被子被淋濕,就燒火烘干,糧食不夠吃就在飯里摻黑豆和榆樹錢,沒有菜吃,到山里挖野菜、找榆樹皮、收野雞蛋、打獵、下河摸魚。
二、主旋律紀錄片中英雄精神的傳播學價值
紀錄片是價值傳播、思想傳播、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媒體人應堅持“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用精神價值洗滌人的靈魂,用道德力量提升人的素質,在引領新時代風尚等方面有所作為。作為中國紀錄片創作主要類型的主旋律紀錄片,在全球化傳播背景下擔負著傳播文化價值和民族價值的重要作用。英雄精神作為主旋律紀錄片的靈魂,深入百姓內心,需依靠其傳播學價值,促進傳播學者進一步挖掘和借鑒我國古代文化中的傳播藝術。
從傳統思想中汲取精華,進行現代意義上的理論建構,采取批判和繼承的方式,在現代傳播中進行創造性的發展,這是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題中之義。
“只有人的故事才是永恒的、跨越文化的魅力。”故事式的敘事方式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之一,《紅色記憶——不能忘卻的故事》以小我至大我,以小家及大家,以小愛達大愛,每個專題的敘事著力捕捉歷史中關鍵人物,以他們的人生經歷為脈絡,串起歷史的進程。通過本人的講述、后人的追憶和歷史素材的整理,英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觀眾得以觸及他們的情感世界。
因為信仰,一個國民黨將軍的兒子拋棄親情,舍棄優渥,不畏艱辛,不怕困苦。由于看到國民黨的腐敗,出生在國民黨高級軍官家庭的張新生,在其父決定舉家赴臺之際,毅然決然選擇留在大陸并帶頭報名參軍。29年后,張新生的父親母親在臺灣相繼離世,作為長子的他終未能見上一面,留下了終生的遺憾。一邊是難以割舍的血脈親情,一邊是苦苦追尋的信仰,張新生將感情的砝碼重重地壓在信仰一邊。
三、主旋律紀錄片采編方式的共享價值
《紅色記憶——不能忘卻的故事》采編方式與眾不同,造就了其在百姓中的共享價值。
在第四集《慷慨死生》中,既展現了影像資料中戰場上的軍號原聲,也展現了遼寧省軍區沈陽第十一離職干部休養所離休干部南啟祥在家中再次吹響軍號的鏡頭。
同樣的號聲,不同的場景,這種歷史和現實的強烈反差,讓觀眾大有“穿越”之感。而“穿越”的剪輯和表現手法,也是這部紀錄片的一個特色。
在剪輯方式上,片子運用了大量的親筆書信、老照片和影像資料,這些發黃的史料與現代彩色影像交錯出現,形成歷史的對望與關照,營造出時空穿越之感。
如果說“穿越”的表現手法延伸了紀錄片的縱向空間,那么片子遍訪國內各地,深入尋訪老英雄,則是以平行的眼光和學術的視角更加立體地呈現共產黨的發展軌跡,拓寬了紀錄片的橫向敘事。在此縱橫交錯之下,還原了一個真實的紅色發展史。
(作者單位:遼寧省廣播電視及信息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監測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