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緒昌,李實成
(1.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物化探大隊,江西 南昌 330000;2.江西省瑞華國土勘測規劃工程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0)
礦山地質勘察測繪是一項基于地球科學、自然科學理論知識,對地質結構、礦產資源等展開地質研究的活動,工作領域廣泛,隨著現代化測繪技術不斷發展,礦山地質勘察測繪工作質量及效率得以提升[1]。
載波相位動態實時差分技術(Real-time kinematic,RTK)是一種新的衛星定位測量方法,可實時處理兩個測量站載波相位觀測差,設備運行過程中,基準站所采集的載波相位可傳輸至用戶接收機,進行求差解算坐標,可在野外實時獲取厘米級精度的定位數據,是GPS應用史中里程碑式的跨越,顯著提升了測繪作業效率。
GPS-RTK 技術系統的結構組成如下:①衛星信號系統。這是GPS-RTK 技術的基礎系統,具體包括基準站、流動站及GPS 接收設備等,為了讓基準站、流動站獲得相同的采樣速度,可在基準站上配置雙頻GPS 接收機;②數據傳輸系統。數據傳輸系統由GPS 基準站上的數據發送裝置和GPS 流動站上的數據接收裝置組成,是支持RTK 測量的基礎性裝置;③軟件解算系統。軟件結算系統是提升RTK 測繪精度的關鍵性設備,甚至能夠消除失誤或誤差[2]。
2.1.1 作業效率高
GPS-RTK 技術在地質勘察測繪中,作業效率較高,獨自一人即可完成對測繪系統的控制,單次作業可實現直徑4km 區域的勘察,無需重復測量,而且只需布設個位數控制點即可實現全區域觀測,這項技術的整體勞動強度較低,在一般電磁環境下運行速度較快,無需頻繁搬運觀測設備,在工作量較小的情況下,總體測繪成本較低,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資源。
2.1.2 數據精度高
GPS-RTK 技術勘察測繪精度高,在同等的作業環境下,在控制點的觀測范圍內,應用這項技術,水平精度和高程觀測結果可達到厘米級標準,相較于傳統測繪技術,所花費的人力、財力及時間較少。
2.1.3 對測繪環境要求低
傳統測繪技術對于現場環境有著一定的要求,而GPSRTK 勘察測繪技術則不一樣,對于光學視線的需求較低,只需要觀測點與被觀測區域光條件達到“電磁通視”狀態,優勢明顯,GPS-RTK 不會受到外界天氣條件、季節因素、光線情況、能見度等因素影響,能夠適應大部分野外測繪環境。
2.1.4 使用方便
GPS-RTK 勘察測繪技術應用前,無需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按照規范簡單設置觀測點、總基站即可,使用方便,而且單次測量結果,與傳統測繪多次觀測的結果基本一致。而且,GPS-RTK 技術設備能夠迅速、有效地連接其他測量儀器、計算機等,操作簡便。
2.2.1 衛星狀況限制
GPS-RTK 技術的自動化程度較高,人為測繪作業量少,不過由于需要依靠衛星信號進行測繪,對于衛星信號的依賴度較高,目前部分地區尚無GPS 信號覆蓋,或者衛星信號不穩定,限制了GPS-RTK 技術的應用,而且如若衛星信號不穩定,會影響到觀測結果的準確性和精確度。此外,基準站的選取存在一定要求,宜選擇地勢偏高、周圍無大面積水域、無高大密集樹林或建筑群的地方,否則會由于物理遮蔽,影響到觀測情況。
2.2.2 抗干擾能力弱
雖然說,GPS-RTK 技術對于測繪環境要求低,不易受外界環境的干擾,但是會受到天空條件的限制,如若電離層干擾較強、共享衛星數量較少,GPS-RTK 測繪初始化時間較長,數據準確性、精確度較低[3]。而且,GPS 信號易受到強磁場干擾,所以觀測區域內不得有強磁場,信號線、電源線不可卷起,以免形成渦流產生人工磁場,干擾GPS 信號。
2.2.3 數據傳輸限制
GPS-RTK 勘察測繪技術應用中,以無線電通訊的方式,實現觀測點到基站的數據傳輸,如若數據傳輸過程中,受到高大建筑或磁場干擾,信號傳遞出現偏差,容易出現數據無法準確傳輸、數據丟失的情況。而且,在無線電信號傳輸時,采用的是短波形式,電磁波信號隨著距離延長,會逐步衰減,如若GPS-RTK 測繪作業半徑過長,會影響到定位精度。

圖1 基于GPS-RTK 測繪技術的基準站、移動站設置示意圖
在應用GPS-RTK 測繪技術進行礦山地質勘察測繪時,首先,需要在合適的位置架設基準站,一般來說,會選擇一個視野開闊的位置,確保基準站附近沒有大功率發射源、高壓輸電線路等會產生強磁場的設施,以防干擾到觀測信號。安裝好GPS 接收機之后,即可設置基準站和移動站,操作時二者的運行參數應該保持一致。如圖1 所示,為基于GPSRTK 測繪技術的基準站、移動站設置示意圖。
在應用GPS-RTK 測繪技術采集野外數據時,需要用到GPS 的靜態采集和動態采集功能,所謂靜態采集,是指讓站點保持相對靜止狀態,接收GPS 衛星信號,獲取目標點的三維坐標,確保數據采集的連續性,保持這一狀態直至數據采集完畢,所謂動態采集,是指利用GPS 確定目標物的坐標點,再進行放樣工作。
在礦山地質勘察測繪工作中,可采用鉆探、槽探、勘探網等方式,布設工程點,進行放樣測量。礦山測繪工作大多是在地形復雜、險峻、交通不便的山區,測繪面積廣,采用傳統測繪技術,難以有效開展測繪工作,且無法保障觀測結果的精準度,而利用GPS-RTK 測繪技術,能夠有效簡化測繪工作流程,突破測繪環境限制,能夠更精確地布設工程點,準備好鉆探、物探等工具設備,再進行測繪工作,保障數據精確度,提升作業效率[4]。
應用GPS-RTK 測繪技術對地形進行測量,與全站儀類似,具有作業時間短的優點。在數字化測圖過程中,應用GPS-RTK 測繪技術,無需頻繁更換站點,無需定向通視,這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轉站過程中引起的觀測誤差,而且,可設置多個流動站,同時進行測繪工作,極大程度提升測繪效率,保障觀測結果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GPS 技術借助空中衛星來獲取地標物的精準三維定位數據,具有定位精度高、觀測時間短、自動化水平高、全球全天候觀測的優勢,隨著這項技術的發展,載波相位動態實時差分技術(RTK)得以研發應用,可進一步提升了測繪數據的精確度和準確性,推動礦山地質勘察測繪工作質量的再度提升[5]。在具體測繪工作中,測繪人員應合理應用GPS-RTK 測繪技術,明確其優勢和限制條件,制定科學測繪方案,確保所獲取數據的精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