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超超,彭長發
(廣西壯族自治區三一〇核地質大隊,廣西 桂林 541213)
位置處于南華活動帶海洋山凸起東北端,為廣西海洋山多金屬成礦帶的東北段。區域性觀音閣斷裂(F0)從評價區東部外圍直線距離約10km 處通過,其上下盤次級斷裂比較發育。出露地層主要為中上泥盆統,含礦地層為中泥盆統碳酸鹽巖地層,具體見圖1。

圖1 區域地質簡圖
基于布格重力異常主要是不同巖性的地層、巖體的密度差異所引起,根據前人在桂北-湘南及相鄰區域開展的1:20 萬重力測量成果,評價區位于布格重力低異常范圍內,其數值在-65~-70mGal 之間。相關資料顯示,大多數的重力低異常均與隱伏、半隱伏花崗巖體有關,據此分析認為評價區內可能存在隱伏花崗巖體。
根據廣西第一地質隊于1985~1990 年在全州縣東山地區所開展的地質及物化探普查工作結果,在評價區范圍內的小禾坪地段有4 條試驗剖面均無物探異常反映,只在評價區南側的七寶坑地段發現7 處激電異常和1 處磁異常。
根據1:20 萬區調資料,評價區位于鉛鋅銀一級金屬量異常區內,評價區內發育有小禾坪—白果樹鉛鋅異常帶,評價區具備較大的鉛鋅礦找礦遠景。廣西第一地質隊于1985~1990 年在全州縣東山地區所開展的地質及物化探普查工作結果,評價區所在區域有3 個地球化學高背景帶,即小禾坪高背景帶(呈Pb-Zn-Cu-As-Ag-Mn-Sb 或Pb-Zn-Mn-As 地球化學模式)、野牛沖-七寶坑-大支頭高背景帶(呈Pb-Zn-Mn 地球化學模式)和冷水塘高背景帶(呈Cu-Pb-Zn-Mn-As-Ag 地球化學模式)。
評價區內共發現2 個鉛鋅礦體、3 個低品位鉛鋅礦體,均賦存在中泥盆統唐家灣組(D2t)地層中,受北西向斷裂或近東西向層間破碎帶控制,礦體產狀與所賦存的斷裂產狀相似。其中①、②號礦體為鉛鋅礦體,③~⑤號礦體為低品位鉛鋅礦體。

圖2 桂北-湘南及鄰區的布格重力異常示意圖
①號鉛鋅礦體:有TC4 和ZK0201 兩個工程控制,近地表形狀為薄層狀,賦存標高495m~411m。為目前發現的規模相對最大的鉛鋅礦體,長度為117m,沿傾向延伸已控制至35m,礦體平均厚度0.5m(圖3)。礦體產狀與F801相同,傾向58°、傾角38°。Pb 品位1.54%~1.88%、平均為1.70%,Zn 品位2.43%~5.78%、平均為4.17%,伴生Ag 品位14.7×10-6~36.6×10-6、平均為26.1×10-6。
②號鉛鋅礦體:有TC4 工程控制,近地表形狀推測為薄層狀,賦存標高497m~448m,最大埋深51m。礦體長度為117m,沿傾向延伸無工程控制,礦體厚度0.89m。礦體產狀與F8相同,傾向60°、傾角60°。Pb 品位3.08%,Zn品位2.03%,伴生Ag 品位25.0×10-6。
③號低品位鉛鋅礦體:有TC4 工程控制,近地表形狀推測為薄層狀,賦存標高497m~449m,最大埋深49m。礦體長度為117m,沿傾向延伸無工程控制,礦體厚度0.51m。礦體產狀與F8相同,傾向60°、傾角60°。Pb 品位1.13%,Zn 品位2.43%,伴生Ag 品位17.4×10-6。
④號低品位鉛鋅礦體:近東西向F9層間破碎帶中,有TC2 工程控制,近地表形狀推測為薄層狀,賦存標高491m~462m,最大埋深20m。礦體長度為200m,沿傾向延伸無工程控制,礦體厚度0.75m(圖4)。礦體產狀與F9相同,傾向27°、傾角23°。Pb 品位1.38%,Zn 品位0.16%,伴生Ag 品位10.2×10-6。

圖3 揭露①號鉛鋅礦體(真厚度0.5m)

圖4 ④號低品位鉛鋅礦體(真厚度0.75m)
⑤號低品位鉛鋅礦體:位于北西向F15斷裂中,有TC8 揭露控制,近地表形狀推測為薄層狀,賦存標高586m~496m,最大埋深84m。為目前發現的規模相對最大的低品位鉛鋅礦體,長度為200m,礦體厚度4.78m。礦體產狀與F15相同,傾向72°、傾角64°。Pb品位0.02%~0.08%、平均為0.05%,Zn 品位0.86%~4.03%、平均為1.82%,伴生Ag 品位1.6×10-6~6.7×10-6、平均為5.9×10-6。

圖5 CK01 中褐鐵礦礦化體
評價區內發現規模相對較大的硫鐵礦化點兩個,分別位于北部的CK01 采坑(圖5)、中部的CK02 采坑,與近南北向和近東西向斷裂交匯及地表溶洞關系密切。CK01、CK02 兩處的硫鐵礦化體,均位于上泥盆統桂林組(D3g)灰巖、白云質灰巖的層間破碎帶F5中,受斷裂和地表溶洞控制,呈不規則囊狀或透鏡狀產出,總體產狀與F5相似,傾向東或北東,傾角一般25°~35°。沿走向延伸長度一般為5m~10m,厚度變化較大、一般0.1m~5.5m 不等,往地下延伸不足15m。含TFe34.36%~81.98%、伴生Ag3.5×10-6~54.2×10-6。
礦石的物質成分:鉛鋅礦礦石主要礦石礦物為方鉛礦、閃鋅礦,主要脈石礦物為方解石、白云石、重晶石、石英。
礦石結構和構造:①礦石結構:鉛鋅礦礦石結構主要有細晶結構、半自形粒狀結構(圖6)、他形晶粒狀結構、交代殘余結構、填隙結構、壓碎結構。②礦石構造:鉛鋅礦礦石構造主要為細粒浸染狀構造(圖7)、集合體塊狀構造、角礫狀構造、薄層狀構造、脈狀及網脈狀構造。

圖6 呈半自形粒狀結構的方鉛礦

圖7 細粒侵染狀構造
礦石的化學成分:本次工作共采取9 個鉛鋅礦礦石樣品進行化學分析,其結果見表4-1。Pb 品位0.02%~3.08%、平均0.80%,Zn 品位0.16%~5.78%、平均2.02%,伴生Ag品位1.6×10-6~36.6×10-6、平均11.73×10-6。

表1 礦石化學分析結果表
礦石類型:根據礦石中礦物共生組合特征以及礦石的結構、構造和產出等特征,評價區鉛鋅礦礦石自然類型為硫化礦石,工業類型為方鉛礦閃鋅礦礦石。礦體圍巖和夾石:鉛鋅礦體圍巖為白云巖、白云質灰巖,尚未發現夾石。
綜合分析鉛鋅礦體的形態、產狀以及礦石礦物共生組合特征、結構構造特征和近礦圍巖蝕變等,評價區鉛鋅礦床的成因類型屬中低溫熱液型,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深部上涌熱液。
找礦標志有以下幾方面:①斷裂標志,發育于中泥盆統唐家灣組巖層(D2t)中的北西向斷裂和近東西向層間破碎帶為評價區主要的鉛鋅礦含礦斷裂帶,含礦斷裂帶在走向、傾向上的變異部位如轉折、分支、復合等部位往往容易賦存鉛鋅礦體。②圍巖蝕變標志,與鉛鋅礦關系最為密切的蝕變主要有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以及碳酸鹽化等。當多種圍巖蝕變疊加在一起時對鉛鋅成礦最為有利,為最直接的找礦標志。③地球化學找礦標志,在鉛鋅礦體周圍形成異常的元素常有:Pb、Zn、Cu、Hg、Ag、Sb、As等,當這些元素異常暈圈呈帶狀分布尤其是呈北西向或近東西向分布時,為最直接的找礦標志。④地球物理異常標志:含鉛鋅礦的斷裂與白云巖或白云質灰巖等圍巖在電阻率、極化率方面有較大的差異,在存在較大差異部位往往提示有可能存在含鉛鋅礦斷裂。
礦床內共(伴)生礦產綜合評價:根據目前的礦石化學分析數據,礦石中有用組分為Pb 和Zn,并且伴生有Ag 可以綜合利用。所發現的2 個鉛鋅礦體(①、②)和3 個低品位鉛鋅礦體(③、④、⑤)中,平均Ag 品位9.5×10-6。評價區內硫鐵礦雖然屬地表礦化,但具有埋藏淺(最大埋深15m)、開采成本低、品位高(TFe34.36%~81.98%)、附含Ag(伴生Ag3.5×10-6~54.2×10-6)等優勢,有一定的綜合利用價值。
含鉛鋅礦斷裂帶中或傍側常發育有產狀相似的隱伏的方解石脈,其厚度及純度、白度等指標有待查明,應該具備一定的綜合利用價值。
成礦規律:①評價硫鐵礦,主要發育于上泥盆統桂林組(D3g)的灰巖、白云質灰巖中,同近南北向斷裂F5和近東西向斷裂(如F6、F10等)的交匯以及地表溶洞密切相關,僅為地表礦化。②評價鉛鋅礦,發育于中泥盆統唐家灣組(D2t)的白云巖、白云質灰巖中。中泥盆統唐家灣組(D2t)地層為評價鉛鋅礦的主要含礦層位。③評價鉛鋅礦,除受地層控制外,還受北西向斷裂和近東西向層間破碎帶控制。鉛鋅礦體的規模、形態及產狀受所賦存的斷裂帶嚴格控制。④評價鉛鋅礦,與褐鐵礦化、碳酸鹽化密切相關。鉛鋅礦發育部位,均發育有中等程度或以上的褐鐵礦化、碳酸鹽化。
遠景評價:①評價硫鐵礦為地表礦化,找礦遠景意義不大。②評價鉛鋅礦,有沿傾向往深部延伸的趨勢,并且鉛鋅的含量有往深部增加的趨勢。因此,鉛鋅礦具備較好的找礦遠景,有必要開展進一步工作。③評價銀礦,主要作為伴生元素賦存在鉛鋅礦石里的方鉛礦中,可以作為鉛鋅礦的伴生礦產加以綜合利用。④根據主要含鉛鋅礦層位即中泥盆統唐家灣組(D2t)地層的出露范圍、位置以及主要含鉛鋅礦斷裂帶即北西向斷裂和近東西向層間破碎帶的發育情況,并結合物化探測量成果。以鉛鋅礦主要發育的大水部村地段為中心,提交一個鉛鋅礦普查區范圍建議開展進一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