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巧玲,高 超,劉 偉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北地質勘查院,湖北 武漢 430223)
自習近平主席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之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就落實到了經濟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綠色經濟成為了“十三五”期間的主要經濟發展模式,在全社會推行綠色環保理念,指導人民生活、生產。十四五期間,我國仍然要進一步加強綠色經濟,減少污染,加強生態保護。在此背景下發展,綠色、環保成為了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的必然方向。許多傳統觀念認為,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環境保護是兩個相悖的過程,兩者對立性遠大于統一性,想要通過礦產資源開發獲取資源,必然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想要推行環境保護,保證生態完整性,必須要減少甚至禁止礦產資源的開發。環保理念使得我國的礦業發展理念逐漸發生變化,發展綠色勘查與開發技術是有效降低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對立性的方法,建設綠色礦山,發展綠色礦業將達到經濟與環保共贏的局面。
(1)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我國在“十三五”期間提出的環保經濟發展策略,多是宏觀性指導意見,缺乏有效細化的指導政策。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的環境保護和政策方面更是有所欠缺,礦產資源勘察與開發本身就是一個開放性產業,在節能環保方面,并無標準可言。國家在相關的法律法規方面也缺乏具體的規定,僅僅體現在資源稅的改革[1]。對符合條件的礦產企業進行稅收減免,鼓勵相關從業者切實落實環境保護。
對于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涉及的生態系統破壞、污染等問題,并沒給出具體的界定和處罰標準。在已有的《礦產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中也未涉及綠色勘查與開發的內容,法律缺失較為明顯。執法部門缺無法可依,沒有細化的政策指導,管理部門無法敦促礦業勘察與開發從業者落實環境保護工作,無法引導從業者發展綠色礦業[2]。
(2)各地發展不協調。為了推廣綠色礦山,推行綠色勘察與開發技術,國家在全國選擇了661 家礦山企業作為試點單位,要求這些單位落實國家對于綠色礦山的發展要求。如表1 所示,試點結果并不理想,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試點單位達到了綠色礦山的發展要求。

圖1 全國主要地區綠色礦山試點情況
從全國來看。綠色礦山試點分布也與礦產分布的比例不相符。661 個綠色礦山試點中有55%的試點分布在中東部地區,而西部地區總體數量偏少。由于西部地區是我國礦產資源富集地,無論是礦產資源的種類,分布地點,還是儲藏量都相對較高,具有重要的發展潛力。所以在西部地區設立的綠色礦山試點明顯偏低,不符合產業發展的需求,不利于在西部推廣綠色礦山發展理念。
(3)勘查與開發企業積極性較低。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企業落實綠色環保理念,需要對現有的勘察、開發設備進行升級,在環保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然而許多中小型礦業勘察、開發企業更重視經濟效益,缺乏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忽略了周邊生態效益和環境保護,存在越界開采,亂挖亂采的現象。還有一些礦山分布在不同行政轄區內,不同行政區政策不協調,治理力度不同步,導致了綠色勘查與開發建設成效不明顯。

圖2 近些年全國地勘與采礦業資金投入情況(億元)
同時我國多數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企業仍然采用較為落后的技術,信息化、科技化技術不高,加之礦山效益持續下降,地質勘察開發對于流動資產的吸引力較低,產業資金注入不足,造成發展綠色礦山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相關從業者發展綠色礦產產業的積極性較低,嚴重影響了綠色勘察與開發的推行和落實。
(1)加大綠色勘查與開發的政策引導。政府通過政策性引導地勘、采礦企業落實綠色勘查與開發,首先在礦業權配置方面要將綠色礦山作為采礦企業的準入門檻,要求新建礦山在礦業權出讓協議中明確對生態環境、土壤、大氣、水資源的保護要求。將企業資質與綠色礦業發展掛鉤,在綠色礦山發展服務平臺內開設企業資質評級窗口,將地勘、采礦企業的資質評級與綠色施工狀況掛鉤,并作為重要的指標向外統一展示。同時要嚴格把控礦山數量,取消規模小、污染大的礦山,按照國家地區標準劃分綠色礦山區和生態保護區,減少在生態脆弱區和生態保護區的礦山勘查與開發。
在資金方面給予地勘和采礦企業一定的支持,可以有效的調動相關從業者發展綠色礦山的積極性,利用示范基地建立綠色勘察與開發專項基金,推動企業切實落實綠色勘查與開發工作。同時構建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基金、生態環境修復基金,修復因礦產資源開發帶來的生態破壞問題,獎勵在綠色礦山工作中表現突出的企業。具體的資金來源可以從礦產資源補償費、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礦業權價款收入中撥取。調整稅收政策也是從資金方面對綠色勘察和開采企業的一種政策性補貼。通過細化礦產資源勘察和開采稅收,對礦山增值稅、所得稅進行優惠。按照綠色礦山發展標準制定分級目錄,稅收部門根據企業在綠色礦山中的貢獻進行評級,按照對應目錄執行稅收優惠,引導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企業加大綠色礦山技術的投入,將節省的資金投入到技術升級中,提高企業的生產工藝。此外還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設立專項資金,以政策為指導,引導社會資金積極流入綠色礦山產業,支持綠色礦山的發展。
在監管方面,要嚴格執行國家的相關政策,按照標準淘汰不符合綠色礦山發展理念的礦山以及相關從業者。綜合評定新申請的礦山,不符合要求的礦山堅決不予以批復,適時更新綠色礦山審核機制,并委托第三方審查機構對各個地區的礦山進行綜合評定,對達標的礦山、企業給予獎勵,而對未達標的礦山、企業給予通報,要求在規定時間內進行整改,整改后仍然不達標的礦山,取消綠色礦山稱號,并向社會公示,收回相關企業在政策和經濟方面的補貼,降低企業評級。
(2)因地制宜,優化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企業的科學化、技術化轉型。礦產資源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方面轉型;從鐵礦、煤礦等大宗礦產開發向稀土等高新技術礦產資源轉型;從傳統煤礦、石油等向天然氣、頁巖氣等相對環保的能源礦產開發轉型。勘查與開發過程中,做到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情況選擇合理的勘察和開發技術,降低對礦山周邊生態環境的破壞,提升開采效率,提升礦產資源的二次開發提取技術,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礦產資源分布也不均衡,需要針對不同地塊、經濟、發展水平制定相應的綠色礦業發展戰略。比如南方地區土壤保水率較高,礦山開發后的復綠相對容易,但地質次生災害,在開采的過程中要注意次生地質災害的防護與治理。北方地區相對干燥,復綠困難,但次生地質災害相對較少,因此在推行綠色礦山產業時,要加強植被保護,注重礦山周邊的植草植樹工作。注重各地氣候、地質、地貌等差異,選擇最優的綠色礦山發展戰略,確保既可以高效開發礦產資源,又可以有效降低對環境的破壞。
(3)提升企業綠色發展能力。企業作為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的主體,在勘察設計與開采過程中要始終處于主體地位,要主觀上重視綠色生產,提升企業綠色開采能力。在勘察設計時選擇技術先進的勘查技術手段,降低對周邊自然環境的破壞;同時要對礦山周邊的自然環境進行全面評估,勘察設計階段就給出復墾治理的方案。在采選冶方面需要綜合考慮礦山資源的種類和存儲量,權衡礦山規模,平衡一定區域內的采選冶能力。全面把控開采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提升伴生礦、低位礦的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開采過程中要做到及時復綠,及時還原礦山周邊的生態面貌。注重礦產資源的循環利用,注意尾礦元素提取,注重“三廢”的治理。產生的固體廢物要進行采空區的回填,產生的廢水要進行綜合治理,切勿將廢水直接排放。利用現代物聯網技術構建智能綠色礦山,5G+物聯網的運用,可以幫助礦山資源開發過程中實現自動化監控和管理,打造智慧礦山,提升綠色礦山的開采效率,提升綠色礦山的遠程監控和管理能力。
在環保的理念下發展礦產資源勘察與開發,符合我國生態經濟的發展理念。推行綠色礦山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構建綠色勘察和綠色開發體系,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規范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企業行為,通過政策和法規加強監督與引導。形成綠色礦山勘查與開發產業鏈,加強社會力量的參與度,營造良好的綠色礦山發展環境。積極引入高新科技技術,提升礦山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的技術能力,打造智慧化綠色礦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