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旭陽,王 賧
(寧夏回族自治區核工業地質勘查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工作區西部及中部主要出露白堊系下統巴音戈壁組,東部出露白堊系下統蘇紅圖組,北部邊緣出露大量地質礦物。其中白堊系巴音戈壁組上段為目標層位,層產狀平緩,局部礦物發育異常,對后生氧化作用下礦床的形成較為有利。區內構造表現為位于工作區東部的北東向逆斷層和南北向正斷層,以及中部呈南北向展布的額爾騰敖包背斜。
地面伽瑪總量測量儀器為FD-3013 便攜式γ 輻射儀。所有儀器使用前均已在核工業部計量站進行了標定,工作過程中定期進行準確性、一致性、穩定性檢查,各項指標符合規范要求。
在開展地面γ 總量測量之前,測量人員在地質人員的協助下了解礦區的地質、構造、礦石、蝕變、礦化等情況,對測區的各類地質體分別測定數據并統計其背景值,得出正常底數及分布規律,然后計算出伽瑪場的分級標準。
首先開展了1:5 萬野外路線測量,測線布置垂直區內主要構造線和地層走向,網度為500×100m。在礦區測量過程中,靠近地面左右擺動前進,發現偏高異常時加密點距進行追索,并填寫異常點登記卡。初步掌握了測區內不同地質體的伽瑪背景值及伽瑪場特征,確定找礦標志,圈定成礦遠景區。
在1:5 萬測量工作的基礎上,開展了1:5 千地面伽瑪測量工作,對已發現的異常點、帶進一步追索,查明伽瑪場的規模形態,研究其分布規律與礦化之間的關系。路線測量方法與1:5 萬地面伽瑪總量類同,網度為50×20m。
室內資料整理時,在與地面γ 總量測量同精度的地形地質圖上進行繪制,綜合成果圖是在反應出工作區區域地質的同精度地質圖上,標出具有代表性的各類異常,注明異常強度、編號,并根據地質情況預測成礦遠景區域。
區內出露地質體包括白堊系下統巴音戈壁組、蘇紅圖組、石炭系下統本巴圖組礦體。各地質體伽瑪照射量率有所不同,最低最低0.6nC/kg·h,最高達199.4nC/kg·h。如表1 所示。
對102 個地表、探槽及礦心樣品的U、Th、K、Ra 分析結果進行統計,發現區內異常按性質可分為純型和混合型,多數樣品Th/U 小于1。
通過1:5 萬地面伽瑪測量工作成果分析發現:礦區內地質異常區域均位于巴音戈壁上段地層中,受層位控制明顯,主要分布于測區中部,分劃分為三個放射性異常區塊,分述如下:

表1 恩格爾烏蘇成礦遠景區不同地質體參數表
I 號暈為測區最大的異常區,分布有較多的異常點(帶),異常面積較大,長軸走向約90°方向,呈帶狀不規則形;II異常號暈與I 號暈走向相近,呈帶狀不規則形,局部地段第四系覆蓋較厚,未發現異常,但測值均相對偏高;III 號異常暈呈島弧狀,位于I、II 號暈北東方向,異常分布相對集中異常值相對穩定但較低。
通過上述工作,本地區伽瑪異常分布特征表現為:分布于凹陷中部,經過伽瑪總量測量工作,縮小了找礦靶區,可以有的放矢地進行下步查證工作。
通過對1:5 萬地面伽瑪測量成果分析發現,在額爾騰敖包附近,即I 號異常區域分布有較多異常點(帶),且連續性較好,異常分布面積較大,受有利層位控制,軸向明顯,場內異常平均值高,通過在礦區開展1:5000γ 地質測量工作,對異常點、帶的進一步追索,可以更好的查明異常的性質、規模、成礦基本特征和控礦因素,以及伽瑪場的形態、分布規律和礦化關系。
測區內異常分布明顯,異常整體走向近南北向。最高異常值2040ppm,伽瑪照射量率達346nC/kg·h(刨坑測量),一般異常點的照射量率在10-80nC/kg·h。統計測區內不同礦物特性及背景值(表1),并圈定9 個異常段。
I 號異常帶面積僅0.007km2,長軸方向近北東向,長約250m,寬25-50m,異常最高值13.62 nC/kg·h,一般為9.6nC/kg·h 左右。
II 號異常段因地表第四系覆蓋較厚,局部地段未見異常顯示,但通過槽探工程揭露,應屬連續異常,總面積約0.035km2異常最高值217nC/kg·h,呈不規則長條形。
III 號異常由三個北東向的異常帶組成,礦區地質異常面積約0.022km2,異常最高照射量率達34.6nC/kg·h(257ppm)。
IV 異常段呈長條形不規則狀,異常賦存地質礦物較為復雜;長約1270m,寬50-190m 不等,總面積約0.027 km2。最高異常照射量率為243.1nC/kg·h。
V 號異常帶與IV 號異常帶距離較近,推測與VI 號異常帶為同一異常。呈不規則島弧型,長約250m,寬20m~78m,異常面積0.016km2。異常照射量率一般在愛8~20nC/kg·h,最高32.4nC/kg·h。
VI 號異常帶異常賦存地質礦物異常測值穩定在8~10 nC/kg·h 左右,最高21.9nC/kg·h。異常帶長760m,近南北向展布,面積約0.038km2但通過地表觀察及槽探揭露,發現該礫巖層較薄,異常點分布較分散。
VII 號異常帶地質礦物異常值一般在10~40nC/kg·h之間,最高達88.9nC/kg·h,異常不連續,局部第四系浮土覆蓋但測值較高。異常面積約0.014km2。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額爾騰敖包地區異常分布于層位關系密切,礦化層位至少有4 層,異常場均呈不規則條帶狀,在局部地段礦化明顯。這些信息可以為下一步礦區地質勘查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
以地面伽瑪測量成果為基礎,綜合地質勘探成果,沿異常展布方向布置了地表揭露工程。在各探槽中均見到不同程度的礦化,具有明顯多層礦化特征,在個別探槽中礦化品位可達萬分之十,但礦化層位均較薄。地質礦物異常值與地面伽瑪測量結果相一致,這是因為研究區地層中國礦物含量高,吸附能力強,有利于地質礦物的富集,同時礦物中富含有機質,有利于通過地球化學作用形成有礦物。在深部驗證工作中,共布設鉆孔5 個,但只見到異常孔1 個。
(1)在地面伽瑪測量工作過程中,為保證數據的可靠性、準確性,必須嚴格進行儀器“三性”檢查,同時在野外作業發現異常時應仔細追索,保證該異常信息的完整準確。
(2)從地面伽瑪測量工作以及地表揭露工作發現恩格爾烏蘇地區礦區有明顯的地質異常情況,但深部驗證并未發現礦化存在,可能是因為地層產狀較緩,礦化沒有像深部延伸,或者地表所見的異常僅為地層被剝蝕后殘留的部分,對于該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通過對恩格爾烏蘇地區礦床勘探工作,以礦區的地球化學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為研究基礎,結合物探工作,可以較為準確的確定測區內的異常情況,有效的為下一步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