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子格
(河南信息統計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8)
改革開放40多年來,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環節逐漸形成以批發為主體、集貿市場為中心、超市和農村電商為載體的市場體系。生產與流通主體作用進一步得到發揮,農產品銷售方式逐漸多元化,形成小農戶種植、收購方和中介組織共同參與、加工企業生產、農民合作社提供服務、龍頭企業引導發展的上下游產業鏈。大宗商品市場的國家統一調控及鮮活農產品的“菜籃子”制度,從價格支持、生產服務、儲備調節、信息咨詢、保險保障等多角度穩固農產品市場穩定發展。
在市場體制下,農產品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但由于我國農地長期實行分散化經營,農業生產的專門化、集約化程度以及農產品生產的規模經濟水平不高。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耕地面積71%的土地由小農戶經營,主要農產品由家庭小農戶供給,農業種植業生產的經營主體有近50%為家庭小農戶[1],農業規模化、現代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2014年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大力發展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五年內完成承包經營權確權[2]。近年來農地確權工作的開展對土地流轉和農地市場化是具有積極作用的。一方面,發展土地流轉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需要相應的農地確權政策與之配套,農地確權可以從法律意義和制度規定上確認農民的農地承包經營權,這一合法權利的確認可以使農戶放心地將閑置的土地使用權進行流轉,穩固這種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關系,流轉方式上的選擇也更加多樣和靈活,如租賃、入股、生產托管等。土地流轉的交易成本也會相對降低,加快土地流轉速率,從而有利于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深化發展與完善,有利于農業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農村土地規范、有序流轉,這也是市場機制在土地交易過程中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農地確權的開展有利于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和宏觀調控機制,有利于加快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總體上看,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有待完善。一是在信貸市場方面,由于申請貸款手續復雜、農民無法提供抵押物等原因,農民向正規金融機構辦理貸款較為困難。為此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擔保融資,保障農民土地權益。二是在保險市場方面,農村保險市場的發展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農民保險意識的缺失或不足,投保農業保險的比率較低,主要糧食農業保險覆蓋率較低,農民購買人身保險、財產保險、車輛保險等商業保險的比率仍然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保險市場在農村區域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為此,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和國家林草局于2019年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農業保險發展的要求和目標,推進主要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完善農業保險政策。三是在農產品期貨、現貨市場方面,由于農業生產的風險高,農產品價格的市場波動幅度頻繁,我國農產品現貨市場欠發達,比如利用期貨期權產品對沖風險的方式做法少,仍有一定的市場發展規模空間,期貨與現貨產品的價格引導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為此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支持重點領域特色農產品期貨期權品種上市,提高“三農”金融服務水平[3]。
就我國城鄉勞動力市場來說,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城鄉二元體制的打破。新中國成立后,為了進行工業化的原始積累,農民進城務工就業不再受限,許多農民參與到工業化生產中。這種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象在我國加入WTO之后變得更為普遍,中國參與到世界貿易組織體系,很快成為世界工廠,為農民進入城市務工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因此,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和城鎮化發展,農民選擇離開農村進城務工經商,大學畢業生選擇留在城市就業,勞動力逐漸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勞動力城鄉流動加速,人地關系也產生了新的變化,土地閑置與流轉的現象也變得更為常見。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舉措,指出應加強農民就業服務,促進農村勞動力多渠道轉移就業和增收,支持農民創新創業,鼓勵外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城市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新創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