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晶晶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江蘇 南京 211200)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是高校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隨著教育現代化的推進以及本科高校的轉型,傳統的課堂教學已不能適應新時代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需要。新時代高等教育強調“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這要求本科教育必須更加重視課堂教學,更加重視以學為中心,加快推進課堂教學改革。
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推進了高等教育在新時代下的轉型發展,把本科教育質量特別是人才培養質量作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培養一流人才、建設一流本科教育成為高等學校的核心主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建設與改革、課程建設與改革等成為本科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把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遵循。高校課堂教學教改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
以學為中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人至少同時具有相互獨立同時又相互聯系的七種智力,這七種智力的不同組合及表現構成了每個人不同的智力結構。該理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差別不能單純的只用某一種智力的高低來評價,而應考慮智力結構的差異。每個人的七種智力中都有優勢智力和弱勢智力,只是智力的組合和表現形式不同。多元智力理論對傳統的以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為核心的智力理論進行了挑戰。該理論為我們看待高等教育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對打破當前高校一元化的課堂教學評價觀,構建以生為本的多元化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提供了理論基礎,為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很多啟示。
1)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多元智力理論關注的是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展。學生只是智力類型及其表現形式存在差別,但他們之間沒有優劣之分。一些學生雖然在某些智力上表現得較弱,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優勢智能,他們仍然作為一個學生、一個人而存在,我們必須尊重他們的人格,保障他們的權利,維護他們的利益,追求他們個性和潛能的發展,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培養完整的人。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不應只關注學生單一素質的培養,而應注重學生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的協調發展。以人為本的學生觀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即便當前評價體系下被認定為“后進生”的學生,在通過接受合適的教育后也可以成長成才。因此,高校應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和關心,高校課堂教學應以學生成長發展需要為出發點設置教學要求、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等。
2)個性化教學觀。進行教育。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每個人都有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七種智力,這七種智力在個體的智力結構中都占有各自重要地位,但對個體而言,每種智力也存在優勢和劣勢之分,智力的不同組合又使得每個人智力的外在表現不同,體現出個體的智力差異。因此,我們應該對學生的智力結構加以了解、分析,盡可能地在訓練學生弱勢智力的同時,挖掘和發展學生的優勢智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另一方面針對不同個體進行教育。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備課、上課、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環節應考慮學生的智力特征、知識水平等存在個體差異,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盡可能地為發展學生的潛能創造良好環境。
3)多元的評價觀。多元智力理論反映出智力沒有優劣之分,每個人都存在智力結構差異,每一種智力都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不應假設所有學生的智力結構平衡,不應采取以某種或某幾種智力為中心的一元化的評價模式,因為無論選擇用哪一種智力或哪幾種智力評價學生,總有一些學生在這些智力的表現上是弱勢的,這樣的評價對這些學生來講是不公平的。基于此,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要改變以語言智能和數學邏輯智能的單一評價體系,要打破以智力高低為標準的評價模式,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智力結構差異,重點關注學生的優勢智能,建立以德為中心、以人為中心、以個性發展為中心的多元的教學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學生的智力優勢,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1)備課環節加強“學為中心”的研究。備課是上好課的必要條件和前提。一堂課的教學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備課的質量。教師應在備課環節加強學為中心的研究,如,在教學基本要求中,除了指出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內容范圍外,還應對學生的知、情、意、行的培養做出規定;在教材的選擇上,不應只以一本教材為參考,而應根據學生智力結構差異,選擇適合學生需要的、多樣的教材;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盡可能地運用項目教學法、自學指導法、合作學習法等以學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上,不應只以班級授課制一種形式教學,而要采取班級授課制、個別教學、分組教學等多種組織形式。教師備課應從學生健康發展、個性發展、全面發展出發,從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研究學習出發,將學為中心的理念積極貫徹到備課的四個環節,以真正實現學生的個人發展。
2)上課環節關注“優勢智能”的培養。多元智能理論實際是以價值取向多元化為社會理論支撐,認為任何一種能力的突出都是學生智力水平的體現,人人均有弱勢智能,也有強勢智能,學習能力不足可能發生在任何學生身上。當前一些高校在人才培養上,雖然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給予了關注,但是這種能力的培養大多以語言智能和數學邏輯智能為中心,如,一些學校的學士學位授予標準中,要求學生外語或計算機要達到一定的等級方可授予學位。這種培養要求明顯沒有尊重學生的智力結構差異,這也導致每年都有一批本科生因自身的弱勢智能達不到學校要求而無法畢業或是獲取學位。因此,因此,在本科教育過程中,除了對學生的弱勢能力進行訓練,更重要的是要發展學生的優勢能力,展現學生的長處,體現個性,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成為他自己,這也是教育公平的體現。
3)考核環節注重“品德與能力”的評價。考核是檢查與評定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而考核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的到課情況、課堂表現、作業、知識水平等,而學生的品德與能力往往被忽視。多元智力理論是以多維度的、全面的、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學校應把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評價的邏輯起點,尊重學生的差異,重視學生的品德與能力。關于品德,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與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學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把立德樹人的根本標準落實到辦學的方方面面。高校應建立以品德培養、知識培養、能力培養和個性發展為一體的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