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婷 曾國賢
(四川城市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基于國家高速發展,城鎮化程度日益加深,社區“單位化”、“網格化”成為必然趨勢,社區公共文化建設所形成的文化形態、文化意識將直接影響社區管理與發展,因此各地區極為重視。高校作為各區域“智能”輸出機構,對區域社區公共文化建設的支援能力不可小視。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國家強調要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各區域高校就加入了區域社區公共文化建設工作中。然而長期不同的職能習慣,使高校在實施該項工作時也面臨諸多問題。高校與社區在公共文化建設-服務-治理體系中構建的常規合作模式也亟待修正、整合。
1)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建設情況。社區公共文化包含了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對文化的打造離不開對文化實現載體的展示,先物質文化建設再精神文化建設成為多數社區文化建設的主要流程。然而高校因為各種主觀、客觀因素一般未能參與社區的管理工作,更多時候主要為社區的物質文化建設出力,即使參與精神文化建設也未形成體系化精神文化打造模式,主要以單一活動為主。2)協同社區群眾參與情況。社區群眾是社區公共文化建設的主體,也是社區公共文化建設的直接受益者。社區群眾性別、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不盡相同,接受社區公共文化影響情況也會截然不同。高校參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對社區進行需求調研更對采取對社區工作人員進行訪談的方法,與社區群眾接觸并不多。因此,部分社區公共文化建設會出現物質文化建設,如場館等實際效用不足;精神文化建設,不能產生共鳴等情況。3)當前校地合作模式。當前高校參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所采取的合作模式主要是高校服務模式。其文化建設體系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育人性研究成果。而且合作主要停留在表面,是一種供需型合作,校方未能深入到實質以及運行機制當中去,也沒有發揮其科研的主觀能動性,對合作理論沒有體系化研究,合作機制沒有合理化研究,合作影響因素沒有歸因性研究,總體合作未能深入。
根據現狀反映的情況,當前高校參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比較突出的問題,比對相應問題便于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1)高校參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未能平衡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高校在參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時,出于社區建設目標要求,或成果更好的展示性。高校更多的時候更注重參與物質文化打造,或物質文化為先的打造,如:場館建設、文化墻建設、社區活動室設計等。而把精神文化建設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未能平衡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導致物質文化沒有實現文化延伸性,精神文化未能起到引導作用,兩者沒能結合起來共同作用于對社區群眾的文化感召。2)高校參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未能深入群眾。高校在參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過程中,合作實質停留在表面,僅按對接方要求完成任務,未能考慮社區群眾作為文化建設利益方的實際感受,缺少與社區群眾充分溝通,沒有建立體系化的社區群眾需求,導致部分物質文化建設空置、閑置,社區文化建設成為擺設。高校在參與社區文化建設中,應發揮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宗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將群眾的需求作為建設的第一要義,平衡群眾接受社區公共文化的受傳心態,真正設計并建設群眾需要的文化、有價值的文化。3)高校參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未能發揮科研主動性。高校作為參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的一大主體,其優勢在于科研能動性,然而,在與社區共建公共文化上,高校更多時候作為橫向課題完成,未能建立起理論體系,更未能對其他類似活動形成示范性與帶動性。因此,在合作過程中,高校應運用科研分析優勢,深入合作模式研究,并逐步形成系統化理論模型,對其他類似建設工作進行示范、帶動,并在此過程中,驗證理論模型的合理性。4)高校未能形成社區公共文化建設人才輸出模式。高校作為區域人才輸出的主要陣地,肩負著為區域培養輸送人才的重任。高校參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是為社區培養合格基層人才的一個良好契機。然而,參與社區公共文化的主體大多是高校派駐的相關教師(專家),而參與項目的學生卻沒有形成固定化,甚至對接周期的項目,還會有多群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群屬的學生參加。不論是社區還是高校,都沒考慮到在建設過程中形成相應的培養輸送模式,在學生畢業后直接成為建設的后備軍。
1)高校參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應形成理論實踐機制。高校參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會形成一個常態化機制,因此高校不因再簡單的將建設工作看作是“橫向課題”,而是應該把該項工作列為科研研究范疇。結合專業學科優勢,建立相應的理論研究小組,并對應形成實踐流程。更科學持續的去完成對應相關建設工作。2)高校參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應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并重。高校參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再形成理論實踐模式后,應認真思考工作成效。高校區別于其他企事業單位的優勢在于育人能力。高校應發揮這一優勢,在物質文明建設基礎上認真思考配合區域的精神文明建設。使精神文明作用于物質文明,物質文明延續精神文明,真正為區域打造一整套文化建設成果。3)高校參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應多方考慮群眾利益。社區公共文化建設將實際作用于社區群眾,群眾對社區文化的需求才是,社區公共文化建設的真正需求。在滿足社區建設目標的同時,高校也應積極發揮服務意識,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真正了解群眾對文化建設的直觀認識和需求。建設貼合群眾,有共鳴,有價值的公共文化。4)高校參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應形成人才輸送機制。高校作為人才培養與輸送重要單位,在參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的同時,還可以考慮形成合理的人才輸出機制。在建設基礎上,高校可以有意選取專業對口,意向強烈的一群學生,調集他們的積極性,參與到建設過程當中去。這樣,社區可以在這期間考察學生情況,學習可以在這期間學到更多實踐知識,高校能夠解決一批高質量學生就業。一舉多得。
綜上所述,高校在參與社區公共文化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何更合理架構校地合作的新模式,更深入的參與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當中來,是高校未來思考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