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改革,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在廣州市委十屆七次全會上提出廣州未來將重點建設國際航空樞紐,并加強與科技創新先進國家、地區和城市進行合作,建設一批國際企業孵化器、創客空間等創新載體。從廣州市新的發展思路和定位可以看出,廣州國際航空樞紐將成長為國際性的戰略功能平臺,為廣州空港帶來了全新的戰略機遇和廣闊的拓展空間。本文從供給側結構角度研究廣州空港經濟區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問題,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充分發揮廣州空港經濟區的產業優勢和創新資源優勢,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另外,中小微企業關系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關系民生就業和社會和諧穩定。當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尤為突出,主要體現在創新人才、創新服務、創新環境等方面。本研究基于供給側的勞動力(創新創業人才)、土地(創新創業平臺、空間、場所)、資本(投資融資平臺)、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等四大要素進行分析,重點研究廣州空港經濟區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問題,有助于廣州空港經濟區推進創新創業要素集聚,打造眾創平臺,促進廣州空港經濟區的科技創新和經濟建設。
通過大量地研讀文獻,目前有關空港經濟區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的文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賈康(2015)認為供給側改革必須把核心內涵放在進一步深化改革來解放生產力的命題上。在優化供給側環境機制中,強調以高效的制度供給和開放的市場空間,激發微觀主體創新、創業、創造的潛能。林祥(2016)認為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新興產業創造了新的技術、新的產品、新的材料、新的市場,創造了新供給,釋放了新需求。秦婉欣和李晗(2016)認為創業供給側改革實施可以參照“平臺+個人”模式進行規劃,真正實現了大范圍、高效率的資源共享和一站式創業服務,同時挖掘優質的創業項目,尋找優秀的創業者,促成融資合作。但是從供給側改革角度論證創新創業的研究的文獻較少,沒有分別從供給側改革的四個方面分析創新創業,更沒有文獻從實證的角度,通過大量的問卷調查來驗證供給側改革對創新創業的影響。
關于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的研究比較多,主要集中在政策的激勵上。顧橋(2003)對中小微企業創業類型、創業路徑、創業動力、創業過程、創業力、創業資源形成機制以及中小微企業創業資源模型進行了研究。辜勝阻和肖鼎光(2007)指出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的最大障礙是外部融資瓶頸和內部動力機制問題,提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中小企業創業創新政策的戰略對策。房路生等(2009)認為中小企業創業發展的數量與質量很大程度上受創業模式的影響,總結出以創新技術、教育資源、特色文化資源、特有自然資源以及引進特色資源等為載體的五種創業模式。余菲菲(2014)綜合運用資源依賴理論與組織學習理論,探索聯盟組合多樣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路徑影響的內在機制。常荔和向慧穎(2014)研究發現,創業準入政策、創業融資政策、創業服務政策和創業文化政策分別對創業者的創業動機、創業機會具有正向顯著影響。林蕓和尹嘯(2016)從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創業外部環境和內部運行機制出發,對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建設和運行機制進行了研究。以上的研究中,均沒有提到中小微企業聯合創新的問題,也沒有文獻從供給側角度研究空港經濟區中小微企業的創新創業問題。
關于眾創空間、創客空間、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創新工場、創業中心、聯合辦公空間等新型創新機構的研究,徐曉蘭(2015)認為大力發展眾創空間,讓一切想創新能創新的人有機會、有舞臺,讓各類主體的創造潛能充分激發、釋放出來。付一夫(2015)認為眾創空間的蓬勃發展將全面構建高新技術轉移轉化通道和產業化平臺,可以促進高新區科技創業、企業創新、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任雪梅等(2015)提到佛山政府正在積極加大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用地供給,大力扶持孵化器建立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創客空間”等創業服務平臺,推進創新與創業、孵化與投資相結合。陳鴻燕(2016)認為眾創空間所創造出來的新興技術、消費品和服務,正拉動著信息消費以及其他行業消費升級,有效為供給側改革添磚加瓦。關銳鋒(2016)認為眾創空間正從降低門檻、提升效率和節約成本等方面,讓創客經濟的活力得到充分激發,為創新的供給側改革帶來強勁的動力。天津空港經濟區已有北京大學創業訓練營天津基地、中國民航創業苗圃、歐美同學會海歸創業學院和南開大學創新創業基地等專業孵化器在中心進行運營,初步形成“一中心多平臺”運行格局。從文獻上看,專門研究空港經濟區的眾創空間很少,沒有發現深入研究“創客空間如何服務于中小微企業”的相關文獻,也沒有文獻對眾多的眾創空間進行分析比較。目前,大多數創新創業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政策扶持和制度創新上,缺少系統地分析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的路徑選擇和優化問題。本課題從供給側改革的四個方面進行系統研究,在理論上具有了一定的前瞻性。
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戰略性及關鍵核心技術供給不足、高質量的創新創業平臺供給不足、高層次的創新創業人才供給不足和創新創業投融資平臺的供給不足。針對這些問題,從廣州聯合研發中心、國際創新園、國際企業孵化器、創客空間等創新載體情況入手進行調研,包括科學城、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生物島、民營科技園等為核心的各創新中心。另外,本研究還選擇了廣州空港經濟區內10家企業、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的10家眾創空間及與臨空產業相關的10家企業進行調研,詳實地掌握中小微企業在創新創業方面的訴求。
航空技術屬于高端技術,涉及很多戰略性技術及核心技術。目前,空港區內的科技類企業不多,無法有效提供與空港經濟區產業相關聯的技術創新,這嚴重影響了空港區的高質量發展。
廣州空港經濟區缺少各種類型的創業孵化中心,無法為創業者的技術創新活動搭建一個交流對接的活動平臺。缺少高質量的創新創業平臺,各類創新創業的信息比較分散,創新創業資源也沒有共享,導致有限的創業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
空港經濟區在物理距離上離廣州的雙一流大學較遠,也沒有與航空相關的本科院校,缺少航空運輸、空港跨境電商、飛機維修、金融會展、融資租賃等方面的人才,因此需要引進與航空技術相關的各類創新創業人才。
科技型的中小微企業融資比較難,無法依靠資本市場獲得技術創新的資金。缺乏適合中小微科技企業的債權融資體系和股權投資體系,缺乏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等相關機構,無法降低、分散、化解創新創業風險。
本次研究提出的觀點主要體現在增加關鍵技術供給、優化創新創業平臺供給、完善創新創業人才供給、健全創新創業平臺供給等四個方面。
空港經濟區重點產業可以細分出成百上千種業務類型,僅依靠空港經濟區內部的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創業是不夠的,需要利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平臺,成立空港經濟創新創業中心,開展與空港經濟區產業相關聯的技術創新,有效實現技術創新、技術轉移和技術擴散,共享技術創新成果,避免技術創新各自為主,造成創新資源的浪費。
可以由廣州空港經濟區投資服務中心牽頭,在公共區域成立眾創空間、跨境電商創業孵化中心和科技創業孵化服務中心等,為創業者、企業家、投資人、創業導師、政府管理者搭建一個交流對接的活動平臺。通過開放平臺的幫助和傳播,讓各種創新創業資源都得到最大化地共享,不同的創新創業者之間還可以進行互助,避免創業資源的浪費。
臨空經濟核心區重點發展航空運輸、空港跨境電商、飛機維修、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金融會展、融資租賃等,這些相關產業必然產生大量的人才需求,這就要求空港經濟區創新培養機制,與高校合作培養空港經濟區發展所需要的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外語、國際商務、國際金融、管理、營銷、空乘、地勤、維修等人才,共同構建一個政、校、企聯合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平臺。
空港經濟區需要建立與航空產業相關的債權融資體系、航空供應鏈金融和航空租賃金融服務,切實解決空港區內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政府設立產業投資母基金,大力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等。另外,政府亟需成立航空領域的產業引導基金,并建立風險補償及合理的退出機制,大力推動創新創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