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社會科學》30年歷程回顧"/>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洪 峰
內容提要 自1990年創刊以來,《江蘇社會科學》歷經1990—1999年的銳意改革、成功轉型,2000—2009年的面向全國、開拓創新,2010—2020年的精益求精、再創新高,從后起之秀發展為業界領先且國內外影響力持續擴大的綜合性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江蘇社會科學》30載的開拓奮進呈現出多維綜合、以學術講政治、厚重樸實、創新引領等辦刊特色,對中國學術期刊和人文社會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和學術支撐。
《江蘇社會科學》創刊于1990年,是江蘇省社科聯主管主辦的大型綜合性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雜志先后由趙永樂、劉若雷、金曉瑜、李靜擔任社長和主編。經過30年的不斷艱辛探索、開拓創新和辛勤努力,《江蘇社會科學》先后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提名獎及全國百強報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江蘇省十強報刊、江蘇優秀社科理論期刊等稱號,入選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AMI核心期刊等。《江蘇社會科學》30載的開拓奮進和輝煌成就是在中國社會尤其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不斷奮進發展的大背景中實現的,其凝結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時代精神,體現了中國人精神世界“大江蘇醒”的風貌,呈現出多維綜合、以學術講政治、厚重樸實、創新引領等辦刊特色。
《江蘇社會科學》的前身為《江蘇社聯通訊》,其主辦單位是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1998年后改稱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1979年,江蘇省社聯(1987年后簡稱改為江蘇省社科聯)的內部刊物《江蘇社聯簡訊》復刊并更名為《江蘇社聯通訊》。在創辦之初,《江蘇社聯通訊》作為“不定期的內部刊物”[1]《江蘇省社聯及各學會情況簡介》,〔南京〕《江蘇社聯通訊》1981年第5期。,主要內容為介紹全省社科界的學會活動情況、學術研究動態和社聯機關工作。這一時期《江蘇社聯通訊》的作者群、讀者群和刊物影響范圍主要在江蘇省內。1988年,《江蘇社聯通訊·學術版》誕生并在較短的時間內初具學術期刊的規模。一年半時間內,刊發了沈立人、厲以寧、公丕祥、洪銀興、童星、吳明瑜、李泊溪、謝伏瞻、王小錫、趙小琪、文曉明、樊浩、歐陽康(以論文刊發先后為序)等知名學者或優秀青年學者的論文,在國內學術界產生了影響。
如果把《江蘇社會科學》的發展史比喻為一部壯美的交響樂,那么《江蘇社聯通訊》的歷史就是亮點頻現的序曲。《江蘇社聯通訊·學術版》依托江蘇省社科聯的平臺而有了較大的發展,努力向學術期刊轉型,但是其承擔的機關刊物的功能也制約了其學術功能的充分發揮。
1990年2月2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復同意《江蘇社聯通訊》更名為《江蘇社會科學》,刊期為雙月刊,公開發行。1990年7月15日,《江蘇社會科學》出版了更名后的首期(1990年第4期)。自此,《江蘇社會科學》成功從機關內部刊物轉向公開發行的純學術期刊,在歷經初創和改版的艱辛探索后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江蘇社會科學》的創辦基于天時、地利、人和等多方面的條件。一是時勢條件。金曉瑜在《江蘇社會科學論文精選(1990—2010)》的卷首語《風雨兼程20年——紀念〈江蘇社會科學〉創刊20年》中認為:“能夠辦這樣一本學術雜志主要是得益于80年代思想解放運動而帶來的學術研究熱的興起。”[1]金曉瑜:《風雨兼程20年——紀念〈江蘇社會科學〉創刊20年》,江蘇社會科學雜志社編《江蘇社會科學論文精選(1990—2010)》,〔南京〕江蘇社會科學雜志社2010年印,第1頁。二是區位條件。江蘇人文社科基礎較好、底蘊深厚,社會經濟正值高速發展時期,對人文社科的相關投入不斷增加。三是平臺條件。主辦單位江蘇省社科聯是省委、省政府聯系全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的橋梁紐帶。依托這一平臺,《江蘇社會科學》有可能吸引很多優秀學者的關注。四是團隊條件。創刊初期,編輯部人員有12人(數量為迄今最多),而且辦刊的熱情很高。成員向著比較明確的目標努力,團隊擰成一股繩。
團隊齊心的前提之一是辦刊目標較為明確。時任江蘇省社科聯理事會主席的胡福明同志在提議創刊時就強調了期刊的政治導向和作為理論陣地的目標。2000 年11 月,胡福明在《江蘇社會科學》創刊10 周年紀念會上回憶道:“我記得十年前創辦的時候,就是我在省社科聯常務理事會上提出來的,要辦個刊物,要辦個像樣的社刊。指導思想很明確,目的有兩個,一個是推動江蘇社會科學的繁榮,更好地為現代化建設服務。另一個就是,給廣大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提供一個理論陣地,讓他們茁壯成長。”[2]胡福明:《理論創新必須面對新的現實》,〔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胡福明提出的辦刊目標一方面立足江蘇,另一方面指向青年學人。這對于初創的《江蘇社會科學》是比較切合實際的。《江蘇社會科學》創刊號(1990 年第4 期)《卷首語》指出了當時思想理論戰線的艱巨任務和《江蘇社會科學》的辦刊宗旨。“回顧80 年代,國際局勢向好的方面發展的同時,動蕩不安,風云變幻;我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也遇到了許多艱難和曲折,……思想理論戰線面臨著如何更堅決、全面地貫徹黨的基本路線的崇高而艱巨的任務。”“我們的辦刊宗旨,即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和‘雙百’方針,繁榮社會科學。”在以后的歲月中,《江蘇社會科學》一直不忘這一理論陣地的宗旨和初心,始終走在正確的發展道路上。
1990—1999年,編輯部(1993年后變更為雜志社)不斷解放思想、求實創新、克服困難、把握機遇,使《江蘇社會科學》一躍成為全國知名的高水平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
1997年和1999年的兩次改版是雜志成為全國知名學術期刊的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金曉瑜在《江蘇社會科學論文精選(1990—2010)》的卷首語中提到這兩次改版的動機,即打造特色,增強學術性:“在初創的幾年中,我們雜志約請了眾多名家為本刊撰稿,這讓我們收獲了創辦初期的喜悅。但是慢慢地我們冷靜了下來,因為一本好的學術雜志僅靠名家作品的堆砌是不現實或不可靠的辦刊方式,關鍵是在于辦出特色來,靠辦刊人的學術水平、學術敏感、勤奮努力,來吸引優秀的學術成果。”[1]金曉瑜:《風雨兼程20年——紀念〈江蘇社會科學〉創刊20年》,江蘇社會科學雜志社編《江蘇社會科學論文精選(1990—2010)》,〔南京〕江蘇社會科學雜志社2010年印,第2頁。
1997年第1期,雜志進行了第一次改版。1997年第1期的《刊首語》表示,“在新的一年里,我們將努力在文章質量、編校質量、裝幀形式等各個環節上作出改進”[2]《刊首語》,〔南京〕《江蘇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被確定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欣逢其時,我們將把握機遇,把刊物辦得更好,努力使刊物成為宣傳和研究精神文明的理論陣地。”[3]《刊首語》,〔南京〕《江蘇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
第一次改版使雜志以學術、學者為中心,強化了理論陣地的功能,加強了學術的規范化,基本完成了向純學術期刊的轉型。(1)從1997年第1期開始,雜志封面以眾多江蘇知名學者在江蘇地圖上的簽名為中心,突出“江蘇”特色。這種封面設計一直延續到1999年第5期;(2)從1997年開始,文章編排順序更重視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把總論、鄧小平理論研究、精神文明建設研究類的文章排在最前,這種順序也體現在年度總目錄的分類編排上;(3)1997年刊發了一系列鄧小平理論研究和精神文明建設研究的專題論文,開啟了雜志“欄目+專題”的格局;(4)1997年后,政治學與法學不再并列為一個欄目,而是在目錄中分列,雜志的學科意識更加清晰;(5)1997年,雜志開設江蘇發展研究欄目,該欄目迅速成為特色欄目,榮獲1998—1999年度全省理論宣傳優秀欄(節)目一等獎(報獎欄目名為“江蘇發展論壇”);(6)1997年各期均為190頁,現為240頁,雜志風格更加樸實、厚重。
1999年第6期,雜志進行了第二次改版。金曉瑜在1999年第6期《改版絮語》中談道,為了把雜志辦成“中國第一流的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要著力解決五個問題:(1)大幅度地提升學術水平。傾盡全力組織發表高質量、有影響的學術論文;(2)擴大雜志的知名度。建立一支在國內外有學術影響的、高水平的作者隊伍;(3)關心和追蹤學術熱點。從版面安排上、欄目設置上,對學術熱點問題研究成果予以重點傾斜;(4)調整發稿結構。從以來稿為主轉向組稿與來稿相結合,從以省內作者為主轉向省內外作者相結合;(5)改善服務。“刊物是一個‘家’,一個作者與讀者共同的家,處理好其中的‘家庭關系’,相互理解、幫助尤為重要。”[4]金曉瑜:《改版絮語》,〔南京〕《江蘇社會科學》1999年第6期。
第二次改版使雜志呈現面向全國的視野,迅速向全國知名學術大刊邁進。(1)改版后,雜志列出的最高榮譽已經由江蘇省優秀期刊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雜志增設期刊顧問7 人及編輯委員會20人。顧問為費孝通、胡繩、張岱年、季羨林、任繼愈、于光遠和劉國光。顧問和編委成員中不少為北京、江蘇、上海、武漢等地的學界泰斗、名家,既有全國性、代表性,又顯示了雜志的學科特色。(2)改版后,雜志封面不再以江蘇學者簽名為中心,呈現雅致大氣的設計風格。(3)改版后,雜志還在每篇文章的頁腳處增加雜志名與欄目名,一方面便于讀者翻閱紙質本,另一方面也為數字出版論文的網絡傳播打下了良好基礎,便于讀者從各種網絡途徑下載單篇電子版論文后都能迅速知道其期刊來源和欄目。(4)1999年第6期刊發了一組“學術研究與學術規范”專題論文,8位專家從不同角度、不同學科(涉及歷史學、民俗學、社會學、文學等)對一個主題進行討論。這是《江蘇社會科學》第一次刊發跨學科專題,初步展現了綜合性學術期刊的特色和優勢。(5)1999年第6期除了刊發“學術研究與學術規范”專題外,還刊發了“村民自治問題研究”專題。這兩個專題都呈現了獨特的學術眼光,具有一定的學術引領性。此后,雜志“欄目+專題”的格局更加成熟,呈現出自身的特色。(6)第二次改版使編輯主動組稿的熱情高漲,推動曾經弱勢的社會學等欄目迅速崛起,促使由經濟學欄目領跑的格局向多個欄目齊頭并進的格局轉變。
這兩次改版使《江蘇社會科學》全面提升品質并快速擴大影響力,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風格和視野。“通過這兩次改版,特別是后一次改版,雜志從一個普通的學術刊物,一躍而成為一本嚴肅、高水準的學術雜志,并確立了雜志的辦刊視野:立足江蘇,面向中國人文學術界。”[1]金曉瑜:《風雨兼程20年——紀念〈江蘇社會科學〉創刊20年》,江蘇社會科學雜志社編《江蘇社會科學論文精選(1990—2010)》,〔南京〕江蘇社會科學雜志社2010年印,第2頁。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江蘇社會科學》沿著兩次改版的思路不斷彰顯特色,提升學術水平和全國影響力。
這十年間,雜志在前十年基本完成規范化建設的基礎上繼續與時俱進地強化規范性。1997年1月2日,國務院發布《出版管理條例》。2001年12月25日,國務院發布新的《出版管理條例》。可以說,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新聞出版法律體系加快構建,相關的法規、行政規章等不斷完善。《江蘇社會科學》也在這一大背景下進一步加強自身的規范化建設。2008年10月,《江蘇社會科學》參與簽署了《關于堅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的聯合聲明》,與其他49 家學術期刊一起構筑防范學術不端行為的“防火墻”,聯手抵制各種學術不端行為[2]《關于堅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的聯合聲明》,〔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2009年10月,《江蘇社會科學》參與發布“澳門共識”,倡導“恪守‘學術乃天下公器’之良訓”,“積極探索適合自身期刊的編審制度,嚴格三審制、雙向匿名外審制,拒絕平庸,避免刊發低水平文章”,“加強編輯隊伍建設,規范編輯行為,廉潔自律,學術至上,塑造并維護學術名刊形象”[3]第二屆兩岸四地學術名刊高層論壇與會代表:《澳門共識:打造中文學術名刊,推動兩岸四地學術發展》,〔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2008年,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承擔、蘇新寧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重大規劃課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研究”的成果顯示,《江蘇社會科學》在“期刊學術規范”排名中位列人文社會科學綜合類期刊的第3位,僅次于《中國社會科學》和《文史哲》[4]《〈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研究〉部分成果簡介》,〔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顯然,《江蘇社會科學》的學術規范性已得到全國學界的高度認可。
這十年間,雜志聚焦前沿問題,開設了不少精品欄目,組織了眾多專題研討,不僅進一步彰顯雜志特色,而且在一些學術論題上起到顯著的引領作用。
雜志以經濟學、文學等強勢欄目為依托不斷擴展選題,積極介入跨學科領域,引領新興學科的構建,開啟了一個個熱點議題。繼經濟學子欄目“江蘇發展研究”被培育為名欄后,經濟學欄目不僅開拓了勞動價值理論、“三農”問題、民營企業發展、區域經濟研究等方面的重點專題,而且積極推動跨學科的經濟倫理學研究欄目的創建。雜志于2000年開設經濟倫理學研究欄目,引領對新興學科的討論。2000—2003年,雜志刊發9組經濟倫理研究論文,獲得巨大反響。《論道德資本》[5]王小錫:《論道德資本》,〔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再論道德資本》[6]王小錫、楊文兵:《再論道德資本》,〔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三論道德資本》[7]王小錫、朱輝宇:《三論道德資本》,〔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等一系列論文(中國知網最高被引頻次為138[8]對被引頻次、下載頻次的查詢時間為2020年9月5日,下文不再一一說明。)引發了熱烈討論。2004年后,以經濟倫理議題為主要支撐,雜志設置了倫理學欄目,不斷激活倫理學熱點議題,使其成為特色欄目之一。
這十年間,作為傳統強勢欄目的文學欄目同樣不斷開拓新欄目、新專題,形成特色性、思想性、現實性兼備的大格局。(1)文學欄目“能量外溢”,打造出了藝術學、美學、文化研究、新聞與傳播學等方面的優質欄目、專題和論文。2000—2009 年,《悲劇意識與悲劇精神(上篇)》[1]王富仁:《悲劇意識與悲劇精神(上下篇)》,〔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第2期。(中國知網被引頻次為252,下載頻次為10261,創造了雜志歷史上最高的下載頻次)、《反思視覺文化》[2]周憲:《反思視覺文化》,〔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中國知網被引頻次為179)、《梵·迪克新聞話語結構理論述評》[3]丁和根:《梵·迪克新聞話語結構理論述評》,〔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中國知網被引頻次為126)等一批相關選題的高被引熱門論文被刊發。這些論文不僅在被引頻次上超過很多高被引學科(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論文,還創造了超高的網絡下載頻次,受到學界廣泛持續的關注。(2)文學欄目形成了特色性、思想性、現實性兼備的大格局。文學欄目特色專題數量最多、最豐富,并且呈現出清晰的發展脈絡。2000—2003年,文學欄目刊發了一系列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港澳臺文學、女性文學等方面的專題;2004—2009年,文學欄目刊發了一系列世界華文文學、外國文學、網絡文學、文學與公共領域、文學與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專題。其發展脈絡大致為從國內向世界、從經典向前沿、從理論向現實擴展。
這十年間,哲學欄目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現代西方哲學、宗教學、美學等領域,社會學欄目圍繞社會結構、社會分層、社會轉型、社會制度等問題,政治學欄目圍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農村組織制度、和諧社會等議題,法學圍繞中國行政法等議題,也都組織了一些分量十足的專題。可以說,這十年是編輯創新思維飛速提升、編輯視野多維擴展的十年。
這十年間,雜志欄目的多強格局基本形成。經濟學欄目、文學欄目、社會學欄目、哲學欄目、政治學欄目等較為強勢。社會學欄目的崛起尤其突出,該欄目在論文的二次文獻轉載量、被引量、網絡下載量等一系列排名中突飛猛進,很快成為全國知名欄目。2003年和2004年,《江蘇社會科學》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的社會學專題分別轉載13 篇和12 篇論文,都排在全國第2 位。通過中國知網查詢可知,這十年間雜志的高被引量、高網絡下載量排行前30名中,社會學論文占一半以上。社會學欄目崛起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江蘇的社會學研究力量強大,中國社會學泰斗費孝通(1910—2005)是江蘇人,且費孝通生前為《江蘇社會科學》顧問之一,還在雜志上刊發了《中國現代化:對城市社區建設的再思考》[4]費孝通:《中國現代化:對城市社區建設的再思考》,〔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等文,對雜志尤其對社會學欄目助力很大;二是雜志進入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并積極支持社會學欄目擴容,雜志1999年的改版大大增加了社會學的版面,也促使編輯更加積極地組稿;三是社會學欄目編輯積極融入全國學術圈、精心策劃專題欄目并組織大量頂尖稿件,使得社會學欄目星光璀璨、名家大咖云集;四是社會學欄目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學界的巨大支持和幫助,“離不開像陸學藝、鄭杭生等前輩的扶植”[5]方心清:《社會學編輯手記》,江蘇社會科學雜志社編《江蘇社會科學優秀論文精選(1990—2001)》,〔南京〕江蘇社會科學雜志社2002年印,第512頁。。哲學欄目也實現了較大飛躍。2000 年,雜志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馬列主義、哲學類12個專題轉載22篇,排全國483種被轉載期刊的第10位。《論福柯的“規訓與懲罰”》[6]張之滄:《論福柯的“規訓與懲罰”》,〔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康德論道德與法的關系》[7]鄧曉芒:《康德論道德與法的關系》,〔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進入雜志論文中國知網下載量歷史排名前15位。政治學欄目以較少的發文量獲得了不低的關注度。2008年,雜志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政治類19個專題轉載17篇,排全國735種被轉載期刊的第24位。《縣政、鄉派、村治:鄉村治理的結構性轉換》[1]徐勇:《縣政、鄉派、村治:鄉村治理的結構性轉換》,〔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政府績效評估及其系統分析》[2]臧乃康:《政府績效評估及其系統分析》〔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進入雜志論文被引頻次歷史排名前10位。
這十年間,高被引量、高網絡下載量的論文開始扎堆出現,雜志的全國學術影響力飆升。2000年,雜志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1998)來源期刊。2003年,《江蘇社會科學》加入中國知網,被收入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和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這為雜志通過網絡平臺在全國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創造了可能。(1)通過中國知網查詢可知,《江蘇社會科學》高被引量論文的前30名(被引頻次為150以上)中,有27篇出自2000—2009年,其他三篇分別為1995年、1998年、1999年刊發,也接近這一時段。1990—1999年,《江蘇社會科學》被引頻次100以上的論文有6篇,被引頻次50以上的論文有24篇;居首位的論文為《脆弱群體與社會支持》[3]朱力:《脆弱群體與社會支持》,〔南京〕《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被引頻次為456。而2000—2009年,被引頻次100以上的論文達60篇(為上一個十年的10倍),被引頻次50以上的論文達204篇(為上一個十年的8.5倍);居首位的論文為《縣政、鄉派、村治:鄉村治理的結構性轉換》[4]徐勇:《縣政、鄉派、村治:鄉村治理的結構性轉換》,〔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被引頻次高達843,亦居歷史第1位。(2)從中國知網下載量的角度看,《江蘇社會科學》高下載量論文的前30 名中,有22 篇出自2000—2009 年。2001 年刊發的《悲劇意識與悲劇精神(上篇)》[5]王富仁:《悲劇意識與悲劇精神(上篇)》,〔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的下載頻次為10261,創造了雜志歷史上最高的中國知網下載量。(3)2008年,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承擔的國家社科重大規劃課題“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研究”的成果顯示,《江蘇社會科學》在綜合排名中位列人文社會科學綜合類期刊的第6 位,在“Web 下載”排名中位列第5 位,而在“影響因子”排名中高居第2位(影響因子為0.1000),僅次于《中國社會科學》(影響因子為0.1046)[6]《〈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研究〉部分成果簡介》,〔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顯然,這一時期,《江蘇社會科學》的全國影響力如日中天,直逼中國最頂尖的期刊。
2000—2009 年,《江蘇社會科學》不斷強化規范性,著力開拓創新,實現全國影響力的飛躍式提升,為雜志在此后的進一步發展和國家級榮譽的獲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0 年至今,《江蘇社會科學》不斷提升學術質量,增強傳播力,收獲了多項國家級榮譽和省級以上的榮譽。2012 年,雜志入選國家社科基金首批資助期刊。2013 年,雜志先后榮獲首屆江蘇省新聞出版政府獎和全國百強報刊稱號。2014 年,《江蘇社會科學》在全國2800 多種社科類期刊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提名獎。2015年,《江蘇社會科學》再次榮獲全國百強報刊稱號,并獲得江蘇省十強報刊稱號。2017 年,雜志被評為第六屆華東地區優秀期刊、江蘇省十強報刊。
2010年以來,雜志的重點欄目設置仍維持穩定,涉及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哲學、文學、藝術學、歷史學等學科。2010—2012年,過去的特色專題江蘇發展研究、道德與文化研究、中國行政法改革研究等在這一時段仍然持續存在,新的專題研究較少。2013年,雜志開設理論熱點欄目,該欄目于2015年更名為重大理論問題研究,并在2018年后成為每期出現的固定欄目,主要刊發與重大時政問題相關的哲學社會科學總論、馬克思主義理論、政治學等方面的論文。2014年,文化研究方面的海外中國研究專題發表了3 期。2014—2015 年,生態哲學與綠色發展專題發表了9 期。2010—2015年,雜志每期的專題研究數量只有一兩個,而2016年,專題研究的數量開始爆炸式增長,各個學科欄目都盡可能以專題研究的方式出現,專題數最多的2016年第2期有9個專題。2017年后,雜志基本恢復了“欄目+專題”的格局,不過每期專題數量都在3個以上,專題研究仍較為活躍。2016—2020年,鄉賢文化研究、國家治理研究專題持續活躍。2018—2020 年,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專題研究持續推進。總之,這十多年間,《江蘇社會科學》不斷做強主要欄目,并在專題設置上進行了重大探索,提升了專題研究的活力。
2010年至今,雜志各個主要欄目形成了良性發展的格局。(1)社會學欄目在被引量、網絡下載量等方面相對其他欄目的領先優勢仍然很明顯。2010—2020 年,雜志被引量排名前30 的論文中,社會學論文有13篇,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論文有4篇,經濟學論文有3篇,法學論文有3篇,歷史學論文有3篇,文學論文有2篇,政治學論文有1篇,教育學論文有1篇。2010—2020年,雜志在中國知網下載量排名前30 的論文中,社會學論文有9 篇,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論文有6 篇,文學與文化研究論文有3 篇,經濟學論文有3 篇,政治學論文有3 篇,法學論文有3 篇,歷史學論文有2 篇,教育學論文有1 篇。社會學欄目受到重要文摘雜志的持續關注。該欄目的《中國網絡社會的發展歷程與時空擴展》[1]劉少杰:《中國網絡社會的發展歷程與時空擴展》,〔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18年第6期。一文同時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轉載。2011年,雜志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社會學專題轉載7篇,排全國期刊的第1位。(2)文學為被引量、下載量較小的學科,但文學欄目在天然弱勢項上仍極具爆發力,出現了多篇被引量、下載量很高的力作。文學欄目的《論姚斯的接受美學理論》[2]王鍾陵:《論姚斯的接受美學理論》,〔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被引量為93,中國知網下載頻次為6367)列2010—2020 年刊發論文下載量排行的第1 位、被引量排行的第9 位。(3)2018—2020 年,經濟學欄目、重大理論問題欄目、政治學欄目出現多篇下載量較大的論文。經濟學欄目的《新冠肺炎疫情下經濟全球化的新趨勢與全球產業鏈集群重構》[3]劉志彪:《新冠肺炎疫情下經濟全球化的新趨勢與全球產業鏈集群重構》,〔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20年第4期。下載頻次為5002,列2010—2020 年下載量排行第4位、歷史下載量排行第13位。重大理論問題欄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思想資源與時代內涵》[4]臧峰宇、史海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思想資源與時代內涵》,〔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20年第3期。下載頻次為3089,列2010—2020 年下載量排行的第13 位。政治學欄目的《重大突發公共危機事件中政府信息發布對公眾心理的影響——基于COVID-19 疫情的數據分析》[5]魏娜、楊燦、王曉珍:《重大突發公共危機事件中政府信息發布對公眾心理的影響——基于COVID-19疫情的數據分析》,〔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20年第3期。下載頻次為2998,列2010—2020年下載量排行的第15位。
最近十年來,雜志緊跟網絡時代、微傳播時代的步伐,在加入主流網絡學術平臺的同時強化自身的網絡出版服務,加強學術論文的出圈傳播、大眾傳播。雜志于2013年加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于2016年加入超星“域出版”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數據庫。2017年,雜志啟用中國知網的投稿系統。《江蘇社會科學》的官方網站依托江蘇省社科聯的官方網站“江蘇社科網”(2004年開設)加強建設,在提供2007—2014年出版論文摘要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了2015—2019年出版論文的開放獲取服務,讀者可以在官網上免費下載PDF格式的論文。2016年,雜志開設微信公眾號,向移動端的廣大用戶推送重點、熱點文章及雜志目錄、稿約、啟事等,加強從移動端引流并優化雜志與作者、讀者之間的交流互動、供需對接,推動雜志的出圈傳播、大眾傳播。2018年第4期目錄推文的瀏覽量為1200多次,而2020年第4期目錄推文的瀏覽量達3400多次,是2018年第4期的近3倍。2019年,《新世紀以來學院型女作家兩性關系書寫》[1]王文勝:《新世紀以來學院型女作家兩性關系書寫》,〔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19年第1期。的公眾號推文的閱讀量高達1.1萬多次。可見,雜志公眾號傳播力的成長非常明顯,不乏“爆款”學術推文。雜志的微信公眾號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突破,既是因為雜志有較高的知名度,有較好的作者群、讀者群基礎,也是因為推文經過精心挑選,其選題易于引發大眾關注。
最近十年來,《江蘇社會科學》的國內影響力不斷攀升,并具有一定的世界影響力。(1)《江蘇社會科學》的影響因子、下載率等指標不斷上升,在各大評價機構的最新統計報告中都創造了歷史最高值。根據中國知網的個刊影響力統計分析數據庫的報告,《江蘇社會科學》的復合影響因子從2009 年的0.998 上升至2018 年的1.366(為歷史最高值,2018 年為最新統計年份),Web 即年下載率從2008 年的73 上升至2018 年的171(為歷史最高值,2018 年為最新統計年份)[2]參見https://jif.cnki.net/。。根據超星發現系統的統計分析,《江蘇社會科學》的影響因子從2010 年的1.1025 上升至2018 年的1.9063(為歷史最高值,2018 年為最新統計年份)[3]參見http://www.zhizhen.com/。。根據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統計報告,《江蘇社會科學》的總被引頻次從2015 年的604 增長到2019 年的808,兩年他引影響因子從2015 年的0.125 大幅增長到2019 年的0.409。(2)2012 年后,雜志社圍繞學術名刊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設等主題舉辦多次高層次全國性學術論壇。雜志從過去的努力融入學術圈到引領學術討論,倡導學術爭鳴,推動學術發展。(3)根據《世界學術期刊影響力指數年報》的測算,《江蘇社會科學》在世界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的排名從2018 年的96位快速上升至2019年的76位[4]參見https://cjcr.cnki.net/。。
1990—2020年,《江蘇社會科學》從后起之秀發展為業界領先且影響力持續擴大的重量級學術期刊。雜志多年來持續被收錄進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目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目錄等。根據超星發現系統的測算,《江蘇社會科學》的影響因子從1991年的0.0392上升至2018年的1.9063(為歷史最高值,2018年為最新統計年份),不斷刷新歷史新高[5]參見http://www.zhizhen.com/。。雜志在中國知網的下載量由2005 年1 月8126 次增長到2018 年1 月的89043 次(2018 年為最新統計年份)。紙刊和網刊的讀者遍及全國乃至世界。《江蘇社會科學》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繁榮,也離不開雜志對理論陣地初心的堅守、對學術品質的孜孜以求、對期刊品牌的精心打造。
近年來,綜合性期刊同質化的問題成為熱點議題。一些高校綜合性學報依托本校強勢學科實現了向專業期刊的成功轉型。然而,綜合性期刊的未來絕不是一窩蜂向專業期刊轉型。對大型綜合性期刊來說,綜合性與專業性往往是不矛盾的,關鍵是要辦出自己的特色。經過多年探索,《江蘇社會科學》呈現出多維綜合、以學術講政治、厚重樸實、創新引領的辦刊特色。
1.多維綜合。《江蘇社會科學》形成了“欄目+專題”和“哲學社會科學總論+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學科+跨學科”的多維綜合格局。(1)“欄目+專題”是指固定學科欄目與專題研究的結合。雜志的固定欄目涉及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哲學、文學、藝術學、歷史學等學科。這些固定欄目與編輯的專業背景和雜志的歷史傳承有關。雜志的研究專題是根據雜志自身“立足江蘇,面向中國”的定位及熱點、重點議題而設立。從1997年開設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研究專題到2020年開設的新冠肺炎疫情反思專題,都緊跟熱點問題展開了系統的學術討論。1997年至今常設的江蘇發展研究專題欄目積極為江蘇發展出謀劃策,其選題從經濟建設不斷向文化建設等方面延伸,成為常葆活力的特色品牌專欄。“欄目+專題”的格局使雜志的論題既有延續性、基礎性,又有突破性、時效性,有利于靈活組織稿件和多向度抓住讀者的興趣點。(2)“哲學社會科學總論+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學科+跨學科”是指不僅發表人文社會科學一、二級學科方面的論文,而且發表哲學社會科學總論和跨學科方面的論文。《江蘇社會科學》一方面推出總論、綜合研究、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等專欄,推動人文社科研究的整體性思考;另一方面推出經濟倫理學研究、法社會學研究、現象學與精神分析研究等跨學科專欄,推動人文社科研究的融貫化思考。雜志的各個欄目既有清晰的學科邊界,又不是絕對區隔,而是以內在的人文精神、現實情懷串聯起來,形成哲學社會科學總體研究在前引領,人文研究與社會科學研究兩翼齊飛,跨學科研究和交叉學科研究迸發創新火花的總體格局。這種總體格局使雜志的綜合性質在精神內涵方面更具深度。
2.以學術講政治。《江蘇社會科學》為重大政策和理論宣傳提供智力支持和學術支撐,針對重大歷史節點和熱點問題精心籌劃專欄,刊發了眾多兼具宣傳功能、資政功能與理論高度、學術深度的優秀論文。2000年9月,江蘇發展研究欄目獲1998—1999年度全省理論宣傳優秀欄(節)目一等獎。2002年,《論共同富裕目標與現階段的貧富差距——兼論全面準確地理解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1]朱步樓:《論共同富裕目標與現階段的貧富差距——兼論全面準確地理解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屬鄧小平理論研究欄目)被評為2000—2001年度全省理論宣傳優秀作品一等獎。2004年12月,社會熱點問題研究欄目獲2002—2003 年度全省理論宣傳優秀欄(節)目一等獎。2018 年,雜志獲省委宣傳部“優秀社科理論期刊”(A類)稱號。2015年開設的重大理論問題研究欄目在2018年后成為每期推出的固定欄目,并加強刊發黨的十九大精神研究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等方面的論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雜志以學術問題為切入口,遵循學術邏輯,通過學術話語講好政治思想、政治主張、政治要求。例如,《論新現代性的中國道路與中國邏輯——對五四運動以來百年歷史的現代性審思》[2]任平、郭一丁:《論新現代性的中國道路與中國邏輯——對五四運動以來百年歷史的現代性審思》,〔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19年第2期。一文通過開創性地解決重大學術問題來實現理論闡釋的目標。該文首先提出“馬克思之問”“列寧之問”在研究中國現代性問題上的重要價值,原創性地提出中國“新現代性”理念,闡發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及其邏輯,對新現代性的中國道路與經典現代性在西方、中國和蘇聯的發展道路進行視野廣闊的比較研究,系統回答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史和現代思想史中的相關重要問題。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時刻,該文提出的中國“新現代性”理念有助于增強中國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對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和內在邏輯具有突出的意義。該文受到思想理論界的廣泛關注,獲《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并被列為封面重點推薦文章。
3.厚重樸實。學術期刊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在于保證和提升學術質量。但是,當前急功近利的風氣和激烈競爭的環境往往會極大影響辦刊人的心態和認知,從而遮蔽“質量為王”的淺顯道理。《江蘇社會科學》歷來把學術質量和期刊品質放在優先地位,倡導學術論文內容充實、文風樸實,依托厚重的學術史,彰顯深厚的文化底蘊,呈現出厚重樸實的期刊特色。(1)雜志聚焦影響深遠的重大學術問題,刊發眾多大視野、長時段的研究成果,為中國的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提供厚重、扎實的學術支撐。(2)雜志要求對熱點、重點問題的討論和理論創新不脫離學術史和常識,反對制造和炒作冗余浮夸的“新”概念,鼓勵結合熱點問題闡發和解決學術史中的真問題。(3)雜志重視基礎學科的發展。文史哲等人文學科被稱為基礎學科,它們孕育了眾多現代應用學科,在促進學術發展、傳承中國精神、弘揚現代理念、激發思想活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些基礎學科的論文雖然因為學科特性而在被引量等方面不如應用學科的論文,但其在國內外有巨大的讀者群和閱讀需求。根據中國知網的數據,雜志歷史下載頻次排名前10的論文有4篇屬文學、哲學等基礎學科,下載頻次排名第1的論文屬文學類。雜志微信平臺閱讀量最大的推文也屬文學類。可見,基礎學科欄目在提升雜志受關注度、打造雜志品牌等方面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總之,雜志對基礎學科的重視有利于持續繁榮中國學術,有利于擴大雜志影響力,也與江蘇人文大省的地位相一致。
4. 創新引領。雜志不斷發掘創新思想并持續呈現最新研究進展,在不少重大議題研討、新興學科建設方面起到引領作用。(1)2000 年第3 期雜志聚焦新興的經濟倫理學議題,推出經濟倫理學研究專欄,發表了《經濟倫理學研究什么?》[1]夏偉東:《經濟倫理學研究什么?》,〔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等七篇重量級論文。其中,《論道德資本》[2]王小錫:《論道德資本》,〔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一文對道德資本概念進行了創新闡發,引發學界的大量關注和廣泛討論(被引頻次達138)。此后,雜志持續追蹤道德資本等創新概念,刊發了大量后續研究成果。到2006 年,對道德資本的研究論文已經發表到“五論”[3]王小錫:《五論道德資本》,〔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相關研究接近完備,研究全貌基本在雜志上完整呈現出來。(2)在2001年第3期上,雜志邀請鄭杭生為主持人,把在北京舉行的“社會結構和社會公平學術研討會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掛牌儀式”上交流的部分成果以專題研討的形式發表。其中,《社會公平與社會分層》[4]鄭杭生:《社會公平與社會分層》,〔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被引頻次達152)一文創新地提出了對合理的社會分層體系的基本構想。此后至今,雜志持續聚焦社會階層議題,刊發了陸學藝、鄭杭生、李培林、李強、周曉虹、李路路、張翼、李春玲等眾多知名學者的深入研究成果,多篇論文被引頻次破百(《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化與流動》[5]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化與流動》,〔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第4期。被引頻次達352),持續引領國內對該議題的討論。(3)2016—2020 年,雜志開設鄉賢文化研究專欄,發掘新的學術增長點,刊發了《當代鄉村建設中鄉賢文化自覺與踐行路徑》[6]季中揚、胡燕:《當代鄉村建設中鄉賢文化自覺與踐行路徑》,〔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16年第2期。《五四鄉土文學的啟蒙觀念與鄉賢敘事》[7]余榮虎:《五四鄉土文學的啟蒙觀念與鄉賢敘事》,〔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19年第2期。《新鄉賢:基層協商民主的實踐主體與身份界定》[8]張興宇、季中揚:《新鄉賢:基層協商民主的實踐主體與身份界定》,〔南京〕《江蘇社會科學》2020年第2期。等一批廣受關注的論文(最高被引頻次為91),依托資深編輯的學術成果和學術領導力迅速引領相關議題,打造出新的品牌專欄。如此等等,雜志在理論創新、學術引領方面持之以恒、持續推進,也造就了獨特的辦刊特色和精品欄目。
《江蘇社會科學》30年的輝煌歷程是中國學術期刊大繁榮的縮影,而其多維綜合、以學術講政治、厚重樸實、創新引領的辦刊特色,對中國學術期刊和人文社會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