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益好
(夏邑縣原種場,河南 商丘 476400)
小麥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保證小麥高產必須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小麥白粉病是小麥常發性病害,在小麥各個生育期均可發生,病菌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葉鞘、莖稈和穗部均可受害。病部最初出現白色霉點,以后逐漸擴大形成白色霉斑,發病重時病斑連成一片,形成大片白色至灰色霉層。一般葉片正面病斑多于葉片背面,下部葉片較上部葉片發病重,嚴重時形成大量霉穗,對小麥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影響。
小麥白粉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可危害葉鞘、莖稈和穗部。小麥白粉病是由禾布氏白粉菌感染導致的真菌性疾病,隨著矮稈小麥品種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栽培群體密度不斷增加,田間郁熱的生長條件為白粉病的發病提供了有利環境。白粉病在小麥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以為害葉片為主,嚴重時葉鞘、莖稈、穗部均會受到侵染。發病初期病部可見黃色小點,隨著病情加重病點逐漸發展為病斑,呈橢圓形或圓形,表面有一層白粉狀霉層,發展至中期呈白灰色,后期呈淺褐色,并產生閉囊殼。病情較輕時霉斑呈分散分布,隨著病情加重霉斑也逐漸擴大成片,最終覆蓋全葉;病斑下部及周圍組織褪綠,病葉發黃、早枯,如發病累及莖及葉鞘,則會導致植株整株倒伏;植株矮小細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有顯著下降,最終影響小麥產量。
作為一種氣傳病害,小麥白粉病害流行的發病基地往往具有較高海拔或緯度,當菌源基數積累到一定量,可利用氣流進行較短或較遠距離的擴散及傳播,進而擴大到全國。對小麥白粉病流行程度造成影響的因素較多,如氣候、小麥品種抗病性等。也就是說,于小麥白粉病而言,小麥品種抗源單一化及水肥用量的增加都會導致白粉病流行,但同時氣候因素同樣影響較大。如秋冬季節或早春時節,具有較高氣溫,且雨量充足,則會導致秋苗發病、病菌越冬及早春病害的快速發展,不利于小麥成長,將大大加重病害流行。相反,則病害發展速度較慢,對病害流行較為不利。
1)氣溫。目前,針對病害分析,春氣氣溫的主要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始發期的早晚。春氣氣溫可快速回暖,發病較早;第二,對潛育期長短、病情發展速度影響較大。因氣溫快速回升,將大大縮短病菌潛育期,加快病情發展;第三,對病害終止期的時間影響較大。當小麥生長后期,高溫天氣過早到來,對病害發生及流行程度可起到減輕的作用。
2)雨水。作為影響病害流行最為重要的因素。通常來說,當小麥在雨量充足季節成長,將對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入侵、萌發極為有利,特別是北方地區,極利于病害流行。但當降雨量過大的情況下,則對分生孢子的發展、擴散極為不利,將有利于病害發展的遏制。
3)種植。增加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加大化肥使用量,特別是增加N肥使用量,將大大提升小麥種植密度與單產水平,但也會隨之加重小麥白粉病流行程度。當增加大量氮肥,將加重病害發生,而合理配置使用氮肥與磷肥,則能夠起到發病程度減輕的作用。同時,灌溉和發病之間也存在緊密的聯系。如與旱地相比,水澆地往往具有較重的發病情況,因此,必須重視排水問題,控制濕度。但在干旱條件下,因寄主具有較弱的抗病能力,少數情況下旱地也具有較為嚴重的發病情況,因此必須做好澆水工作。通常情況下,當小麥具有較大種植密度時,將加重發病程度,因此,必須合理控制種植密度。如具有較大密度,極易出現倒伏情況,這也是加重小麥白粉病的直接原因。
小麥白粉病不能單純地依賴化學防控措施,應綜合運用抗病品種栽培、強化栽培管理、適時化學防控等措施,才能從根本上減輕小麥白粉病發生,控制其危害。
1)推廣抗(耐)病品種。使用抗(耐)病品種是高效控制小麥白粉病發生最經濟的手段。因地制宜選用抗病、高產、優質品種,壓縮感病品種種植面積,做好現有小麥品種對比試驗,篩選、推廣一批農藝性狀好、抗(耐)病小麥品種;同時,生產上應注意合理安排品種布局,杜絕大面積種植單一小麥品種。建議農業部門適時公布不同小麥品種對小麥白粉病抗性狀況,指導種植戶合理選用小麥品種,擴大抗(耐)病品種種植面積。
2)強化田間栽培管理。推行適期播種,大力推廣精量、半精量播種技術,秋播小麥播種量控制為187.5~225kg/hm2,控減基本苗,降低麥苗密度、小麥群體數量,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推行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減施氮肥,增施磷鉀肥,促使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抗病性,減輕小麥白粉病危害。此外,加強田間排灌溝系的配套建設,及時防除麥田雜草,營造有利于小麥生長而不利于小麥白粉病流行的農田生態條件,降低小麥白粉病發生危害。此外,根據氣候條件、土壤肥力的實際情況合理控制種植密度,提高氮、磷、鉀等肥料施用的合理性,避免氮肥施用量過大。此外,還要合理灌溉,既保證充足水分滿足小麥生長所需,又能夠合理降低田間濕度。
3)優化防控策略。對于小麥白粉病重發、早發年份,必須堅持“關口前移、治小控早”的防控策略,將小麥白粉病首次用藥時間提前至小麥白粉病發病初期,對病株率10%(或病葉率5%)的田塊開展1次防治,壓低病情發生基數;重發地區第1次防治后間隔7~10d或結合穗期赤霉病防控再次用藥進行防治,控制小麥白粉病的流行擴散。
4)科學輪換用藥。科學合理使用藥劑不僅能有效延緩藥劑抗藥性產生,而且能提高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在小麥白粉病防治適期,可選用吡唑醚菌酯、醚菌酯、戊唑醇、烯唑醇、丙環唑、腈菌唑、氟環唑、三唑酮等化學藥劑進行防治。藥劑防治過程中要選用不同作用機理的化學藥劑輪換使用,以降低或延緩抗藥性的產生,確保防效。同時,積極做好小麥白粉病抗藥性監測,明確小麥白粉病菌對常用藥劑的抗藥性水平,指導大面積科學合理用藥。
5)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由于一家一戶的分散防治難以做到適期、對路、足量用藥,實施專業化統防統治可有效提升小麥白粉病等病蟲防控效果和效率。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頭引領作用,依托專業化服務組織,全面推進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切實提高小麥白粉病的防治效果,降低小麥白粉病等危害損失。
綜上所述,小麥白粉病是一種流行性病害,在小麥各個生長周期均可發生。近年來,隨著麥田肥水條件的改善及高產攻關田群體密度加大,使得小麥白粉病害逐年加重。更好地抑制小麥白粉病發生,必須對其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采取科學、有效的綜合防治對策,以期為今后小麥白粉病控制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