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如今,位于北京市密云經濟開發區內的北京某電器裝配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 “電器裝配公司”)的廠房內早已人去樓空,荒蕪的廠區內已經找不到企業曾經高達1800余人用工量的熱鬧景象。據了解,該電器裝配公司已經遷址到京外,曾經在密云廠區內工作的職工已經全部依法解除了勞動關系。
這場因企業遷址引發的勞動爭議事件,曾經轟動一時。但是,在密云區總工會勞動爭議調解中心及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下,此次糾紛得到了圓滿解決。糾紛中涉及的155名職工已經全部拿到了經濟補償金,開始了新生活。
該電器裝配公司的首次勞資糾紛發生在2017年5月。當時,該企業擁有員工700多人。其中,一線車間工人500多人。
“2016年,企業年度營業收入達4億元,年度稅收4000萬。企業一線車間職工月均收入在4000~5000元左右。”密云區總工會勞動爭議調解中心王玉娟律師告訴記者,盡管這樣,該電器裝配公司與員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的工資標準是按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執行,車間工人每月4000~5000元工資中主要是加班工資。這樣的工資約定和工資構成,為日后的矛盾沖突埋下了隱患。
王玉娟回憶說,受復雜市場因素的影響,2017年3月份以來隨著某品牌汽車銷量逐步下滑,作為配件供應商的該電器裝配公司也深受影響。2017年上半年該公司訂單同比下降了60%左右,生產線由原來的20條減至6條。由于訂單減少,公司無法保證足夠的工作量,造成大量職工在工作時間無活可干。公司則只能按照合同約定的北京市最低工資,即每月1890元發放。
工資銳減讓職工產生不安。當時,職工認為,該電器裝配公司在訂單不足的情況下并不采取解除勞動合同的措施,即便合同到期也不主動解除而繼續與職工續簽合同,目的在于采取軟裁員的方式,以降薪等形式,迫使職工主動辭職,從而避免支付職工經濟補償金。由此,勞資雙方矛盾一觸即發。
2017年5月的一天,該電器裝配公司一線車間500多名職工在廠區聚集后前往政府部門,集中反映自己的訴求,要求公司提高工資標準,或主動解除勞動合同并對職工進行經濟補償。
“得知企業職工集中反映訴求,我們第一時間來到聚集地聽取職工聲音。”王玉娟表示,在現場她才得知,企業降薪連同企業存在外遷可能的傳言,都讓職工惶恐不安。部分職工還希望與公司協商解除勞動關系,由公司依法支付經濟補償金。
為盡快化解此次勞資糾紛,密云區專門成立了工作組,依托密云區勞動爭議調解 “六方聯動”機制,迅速組織調解律師進駐企業,分別與職工和資方管理層進行溝通。
針對職工訴求,企業答復:公司不會搬遷,預估在2017年7、8月份產量會恢復正常狀態。勞動合同約定的工資標準為按北京市最低工資支付,符合企業現今經營狀況,且不違反中國法律。職工主動提出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并要求企業支付經濟補償沒有法律依據。同時,資方表示,企業現今遇到困難,需要職工理解,與企業共渡難關,而非單純要求提高工資待遇。
“了解到勞資雙方的基本訴求與態度,我們馬上進入上午走訪、下午約談的工作模式。”王玉娟說,期間,他們還審核了企業規章制度、工資構成、加班工資支付情況、社會保險的繳納情況等。
同時,深入車間、庫房,了解企業設備價值及庫存情況。通過面對面與職工溝通,準確掌握了職工的真實想法。
最終,經過工作組成員的不懈努力,2017年6月8日,勞資雙方最終達成了和解。按照和解方案,公司需向職工支付特定時期生活費和補償金。此外,公司與區政府職能部門共同設立監管賬戶,由公司存入人民幣500萬元,作為保證金,承諾公司不會搬遷。
在和解協議中還約定,如果公司出現搬遷或者依據法律規定需要支付經濟補償的情況,須按照2016年平均工資標準向員工支付經濟補償金。
和解方案公布后,絕大部分員工表示理解并接受,陸續回到車間開展生產經營工作。
然而,好景不長。
2017年的糾紛剛剛過去一年,2018年9月中旬,該電器裝配公司便決定遷址山東。而長期在密云工作的職工不同意隨著公司遷址,雙方進行協商后同意解除勞動合同。此次糾紛涉及職工155名。
“由于職工對于企業拿出的搬遷補償方案有爭議,我們便迅速介入調解工作。” 王玉娟說: “我們是在2018年9月19日介入調解的,一方面安撫情緒激動的職工,一方面建議企業修改補償方案,提高補償標準。”
但是,王玉娟等人在走訪中發現,因為每個職工的工作年限都不同,職工在職場中的立場和價值感知都不同,很難形成一個滿足所有人個性需求的補償方案。
于是,王玉娟建議職工 “抓大放小”,即不要斤斤計較所有的利益,要把握好主要的經濟權益,協調出適應絕大多數職工的解決方案,盡快推進問題得到解決。
在了解調解處理糾紛的利弊后,勞資雙方統一達成了調解意向。而最終形成的補償方案,是經過多次協調談判,三易初稿,才得到雙方滿意的。
此次糾紛調解完成后,企業因這場糾紛存入共管賬戶的2000萬元保證金,用于支付職工補償。
(密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