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2月25日文章,原題:中國科研人員在工作如何被評估方面迎來重大改變,而這或許與新冠病毒怒火不無關系中國教育部、科技部近日聯合印發通知,表示將改變評價數百萬科研人員的方式,其中研究論文不再像以前那樣對未來職業至關重要。按照該通知,在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等指標,將不再是評價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相反,今年7月后生效的新評價體系,將基于創新、對(中國)社會或經濟的貢獻,或在西方科技主流以外有所突破等方面獎勵科研人員。許多科學家認為,該通知出臺,是受到中國科學界對此次疫情略顯遲緩的反應的推動,這預示著中國的研發政策或將出現幾十年來的重大變化。有關贊成和反對該改革的激烈爭論,已使許多人“徹夜難眠”。
SCI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上世紀60年代創建的科技文獻索引系統。它給予科學家一種簡便工具,能更易跟蹤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論文及被引用次數等。如今該數據庫收錄9000多種出版物,許多都是英文期刊且總部都在西方。
中國的研究機構和大學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一直使用SCI評價科研人員的工作成效,且過去20年來這已成為重要評判依據。無論漲薪、晉升還是職稱評定,都主要取決于科研人員發表的此類論文數量,這些指標還對大學排名及其能從政府獲得多少研究經費產生影響。
如今,中國人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據超過任何其他國家,與西方科學界的關系也從未像現在這樣密切。一些人擔心此類壓力會導致研究人員偏離科研初衷。多發表論文的動機,使一些重要發現像被擠牙膏一樣發表于一系列論文中,且還出現編造有關數據的案例。很多研究人員也因此放棄獨創理念。
許多科研人員相信,新冠疫情和不滿觸發了此次學術水平評價改革。在相關的科學社區網站上,這次改革成為熱門話題。支持者說科研人員擁有了“甩掉枷鎖”的機會,納稅人的錢將有更好用途,而非被浪費在“一堆廢紙上”,學者們能與產業或企業更密切合作,年輕研究人員將擁有更多用于追求個人研究興趣的時間和自由。“盯著SCI論文的數量、充當外國期刊的學術苦力……都為(中國)年輕人樹立了很糟的榜樣,”大連理工大學一名計算機科學教授寫道,“長此以往,他們的創新骨氣和思想源泉將徹底枯竭。”但也有不同意見。浙江工商大學某教授稱,SCI并不完美,但作為一種低成本的“最公平”評估方式,它應有一席之地。
此類(學術)挑戰并不僅限于中國。當然,中國繼續鼓勵科研人員在著名國際期刊如《自然》《科學》等上面發表論文,但在影響力較低的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將不再吸引政府提供研究經費。▲
(作者陳冰琳,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2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