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琪

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有規律地改變睡眠習慣,例如工作日早早起床,也可能提高出現代謝問題的風險。此前已有幾項研究表明,打破身體的生物鐘可能對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將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提高40%以上。
發表在美國《臨床內分泌學與新陳代謝雜志》月刊上的這項最新研究首次把不倒班工人所謂的“社會性時差”與代謝疾病聯系起來。研究分析了一些在不固定時間起床的中年人,發現這種習慣會提高他們血液中的脂肪水平,并減少一種降低血糖濃度的化合物。科學家說,倒班的工人比正常上白班的工人更可能出現代謝問題、冠狀動脈心臟病和2型糖尿病。
美國匹茲堡大學的帕特里夏·黃博士說:“社會性時差是指人的生物鐘與社會施加給他們的睡眠時間安排上的不匹配。然而,這是首次有研究表明,即使一個健康的成年人睡眠時間安排與生物鐘的不匹配并非那么極端,其社會性時差也可能導致代謝問題。這可能引發肥胖、糖尿病和冠狀動脈疾病。”
研究人員對一組447名年齡在30到54歲之間的男女的睡眠模式進行了研究。這些人每周至少出門工作25小時。在一周的時間里,參與者佩戴一個手環,用以24小時不間斷地記錄他們的活動和睡眠情況。研究人員隨后利用調查問卷評估參與者的飲食和鍛煉習慣。與工作日相比,有將近85%的人在休息日里睡眠周期的中間點延后,剩下15%的人睡眠中間點提前。
休息日和工作日的睡眠時間安排相差較多的參與者傾向于出現膽固醇水平不佳、空腹胰島素水平較高、腰圍加大、身體質量指數升高的情況,而且比社會性時差較少的人更容易抵抗胰島素。即使在研究人員將其他健康行為因素——如體育鍛煉和卡路里攝入等——考慮在內并調整測量結果后,這種聯系仍然存在。
黃博士補充說:“如果未來的研究重復了我們的發現,那么我們可能就需要考慮現代社會中的工作和社會責任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睡眠和健康。這可能有利于研究生物鐘紊亂的臨床干預,在工作場所進行知識普及,以幫助雇員及其家庭在時間安排上做出明智的決定,并制定鼓勵雇主考慮出臺解決這些問題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