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毅飛
“費奧多爾”是一名本領高強的救援機器人。該機器人原型機會開門、使用鉆孔機、駕駛轎車和全地形行車,還會用手槍射擊。
不過這些本領在空間站里仿佛沒什么用武之地,俄羅斯人研制“費奧多爾”是希望它執行太空修理任務。他們認為,國際空間站里常會有一些瑣事,例如站外某顆螺絲釘脫扣要擰緊、老設備要更新、需要檢查艙體外表面有無異物……這些工作技術含量不高,但不能不做,做起來還挺麻煩,需要太空行走,耗費艙外生命保障資源。如果能交給機器人,解決問題就容易多了。
“費奧多爾”能夠完成約50種艙外作業。人工操作時,航天員可以穿上特制服裝,通過它傳回的視頻畫面看到工作現場情況,只需做出使用工具、修理等動作,就能同步控制它逼真地模仿人類工作。
“費奧多爾”還能救火。這個功能十分重要,畢竟在太空里發生火災不是鬧著玩的,人類航天史上曾發生此類情況。讓機器人去做這些危險的事,總比讓航天員冒險強。
“費奧多爾”是國際空間站里的第一個俄羅斯機器人,而它的外國同類,已在空間站里跟航天員共事多年。
2011年2月,美國“R2”機器人搭乘發現號航天飛機來到國際空間站,成為航天員們首個類人機器人伙伴。
“R2”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通用公司聯合設計。它看上去跟人類很相似,有腦袋、身軀和手臂,不過最初只有上半身被送到空間站。設計者的初衷是讓它從事擦欄桿和清理空氣濾清器這兩項單調工作,為后續太空機器人的設計、應用積累經驗。

2014年,NASA為“R2”送去了兩條腿,希望它能在艙內、艙外開展更多工作。不過此后它開始出現各種問題,到2018年被送回了地球。如今這型機器人已經更新換代,NASA或將于2020年讓新款機器人前往空間站。
相比之下,日本于2013年送到國際空間站的機器宇航員“Kirobo”則是另一種畫風。這臺機器人只有34厘米高,1公斤重,主打賣萌溫暖路線,主要用于陪航天員聊天解悶。
“Kirobo”雖然知識淵博,但有一個短板——只懂日語。因此它不得不在太空沉默了3個月,直到日本航天員若田光一抵達空間站,才有了發言的機會。另外,這臺機器人的語音識別能力也有待提高,它時常聽不懂別人的話,有時干脆不理人。
從類人機器人來看,其扮演的角色也將越來越重要。在“R2”前往空間站時,時任NASA探索系統集成辦公室負責人的約翰·奧爾森表示:“未來,人類和機器人的合作所產生的效益可以實現1+1>2的效能。機器人的參與可以使得人類走得更遠,甚至超越人類當今想象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