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顯著優勢之一,就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這句話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們制度的核心組成部分;另一個是這個制度的比較優勢,即可以確保國家的政治穩定和正確方向。
那么,我們怎么來看待這個問題?或者說,為什么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能夠具有這些比較優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外不同視角加以分析。
1840年鴉片戰爭后,歷經多次變革和改良,也沒有挽救清王朝的滅亡命運。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國進入新的社會政治變革時代,即多黨議會的民主政治時代,當時的社會政治精英把西方發達國家的議會政治視為瑰寶,把它作為推行中國政治現代化的不二選擇。原因很簡單,那時的人們在思想觀念上認為,西方的民主政治是最先進的政治,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正如孫中山曾說,開明專制是老式的火車頭,而民主政治就是個新式火車頭。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當時社會政治精英會把西方民主政治作為一種優先的選擇,甚至是排他性選擇。
正是在這種思想認知下,再加上當時的中國各省各自為政,要組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幾乎不太可能。于是,當時采取一省一票的方式,通過一省一票的方式形成一個多黨競爭的議會民主制度共和國。
走上多黨競爭議會民主制度道路后,當時的中國一下子涌出了300多個政黨,形成無窮無盡的黨爭,各黨都各自運用自己的政治資源,用各種見不得人的手段來進行議會席位的爭奪。這種爭奪過程,最后導致了矛盾沖突不可調和,于是導致了宋教仁被暗殺之類的血案。經歷這些之后,革命派又進行二次革命,袁世凱進一步鎮壓,最后解散國會,出現了總統獨裁,多元民主政治宣告失敗。隨著袁世凱恢復帝制鬧劇的失敗,中國進入長年的軍閥混戰時期。在內,老百姓生活得非常苦,面對方方面面的威脅和壓力,苛捐雜稅,天災人禍綿延不絕。在外,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非常低,屢受欺凌。這樣的時代,何時才能結束?
經歷了不斷變革與革命,一批覺悟的中國先進分子逐漸認識到,推行西方多黨民主制度,不僅沒有給中國帶來穩定、繁榮與發展,而且中國人民仍然處于被壓迫、被奴役、被剝削的悲慘境地。中國的出路在哪里?中國人民在黑暗中思考著、摸索著、奮斗著。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了,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國革命的面貌自此煥然一新。此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革命進入了徹底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發展階段,歷經國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長達28年的艱苦卓絕的英勇奮戰,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起新中國。新中國的誕生,標志著中國結束了長達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歷史,最終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獨立和解放。
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為了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有中央的強有力的統一領導,必須有全國的統一計劃和統一紀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寫進了憲法和黨章。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制度逐步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曾形象地指出,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猶如“眾星捧月”,這個“月”就是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治理體系的大棋局中,黨中央是坐鎮中軍帳的“帥”,車馬炮各展其長,一盤棋大局分明。實踐充分證明,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這種制度設計,可以有效地避免在中國出現各自為政、一盤散沙的局面,而且可以確保國家政治長期穩定、國家發展中長期目標的實現。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披荊斬棘、風雨兼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連火柴、煤油都要進口,到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制造業第一大國;從百業蕭條,到活躍著上億的市場主體,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從民不聊生,到農村人口脫貧、黨的十八大以來減貧達8239萬人,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即將歷史性地畫上句號,建成覆蓋十幾億人的世界最大社會保障體系,人均預期壽命由35歲增長到2018年的77歲;從飽受欺凌,到攜手各國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這些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使中國人民從切身經歷的發展變遷中、從歷史和現實的比較中,深刻認識到為什么“黨是領導一切的”,明白了為什么“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懂得了什么是“道路決定命運”的深刻道理。
但是,并非所有國家和人民都像中國人民這么幸運,有類似“中國共產黨”這樣一個帶領著國家走出混亂和困境,踏上奔向美好生活幸福列車的政黨。幾乎在同一歷史時期,大多數的亞非拉國家在民族革命后,選擇了以西方議會民主政治為模板,開始建立起自己的政權。今天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些國家除了極少數較為穩定外,其余國家和地區大多數都產生了無窮無盡的黨爭,走向了不負責任又沒有效率的多元政治和政黨國家化,其政府形式變成了介于民主與威權之間的混合物,又因治理失靈而變成了“失敗國家”。這些國家的政治轉型如此失敗,以至于很快又爆發了“顏色革命”,形成了內外聯動的政治拉鋸戰。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議會制是在西方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逐漸演變過來的,它與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是有機統一體。顯然,要推行西方的議會民主政治,必須要有法制的傳統,有發達的市場經濟,有成熟的市民社會。這些因素,構成了民主政治有效運行的條件。然而這些條件在其他很多國家都不完全具備,簡單照搬照抄西方議會民主制度的結果只能是走向失敗和災難。
歷史與現實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告訴我們,中國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并把發展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圖譜的首要位置,貫穿于國家治理體系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的制度安排之中。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