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電影《色戒》和小說《色·戒》的對比,發現電影中的王佳芝更有層次地展現了與親情、友情、政治身份的情感疏離。她在“人民的公益道德”和“自由主義的生存倫理”中,選擇了“自由主義的生存倫理”,超越個人欲望、超越理性的“戒線”,選擇相信自己的身體感覺,成了一個追求人性自由的個體。
關鍵詞:親情的疏離 友情的疏離 政治的疏離 越“戒”
小說《色·戒》中的王佳芝是一個心態通透、堅韌的形象,而電影《色·戒》中的王佳芝內心更柔軟、心態更溫和,她更明顯地體現出自身的脆弱,展現自己與親情、友情、革命團體的疏離這三層心靈軌跡。
一、親情的疏離:無處為家的“棄女”
小說《色·戒》沒有交代王佳芝的個人身世。但電影中,王佳芝的父親帶著兒子遠去英國躲避戰亂,拋棄王佳芝,電影院里的王佳芝心態崩潰、泣不成聲;為了獲得讀書的機會,王佳芝還將自己的房產讓給貪財而冷漠的舅媽……電影中的王佳芝就是一個沒有家庭溫暖的“棄女”,親生父親的絕情、舅媽的冷漠都是造成她內在性格叛逆、無所畏懼、隨性的原因。
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是基于張愛玲人生經歷的創造。張愛玲八歲的時候,父母就離異,父親對家庭也毫無責任心,她過早地體會過家族沒落后冷漠的親情。這種童年經歷直接影響到了張愛玲的小說創作,如《傾城之戀》中始終生活在親情暴力和壓力中的白流蘇;《茉莉香片》中慵懶墮落地躺在煙鋪上抽鴉片的父親和繼母;《花凋》中生活瀟灑卻不為女兒花錢治病的鄭先生……
所以,電影《色·戒》在小說的基礎上,基于張愛玲的人生經歷進行再創造,不僅豐富了小說單薄的故事情節,豐富了王佳芝的人物經歷,也更為深刻地展現了王佳芝內在孤獨、叛逆與無所畏懼的性格。
二、友情的疏離:身體的犧牲與理想的破滅
王佳芝是一個美麗單純的女孩,在港大學習,她愛上了表演。小說中描述,“下了臺她興奮得松弛不下來,大家吃了宵夜才散,她還不肯回去,與兩個女同學乘雙層電車游車河”。在充滿青春、熱血的校同環境中,王佳芝可以迅速地釋放自己備受壓抑的活力與青春。因此,小說中的王佳芝是一個積極尋求自己集體價值和定位的姑娘。她在舞臺上展現的是一種自然的天真、活力與激情。另外,王佳芝對年輕帥氣的鄺裕民有一種“可能的喜歡”,她陷入一種懵懂的初戀情愫。所以,當這一群熱血小青年決定用“美人計”來誘殺漢奸的時候,王佳芝出于青春的鼓動,出于對鄺裕民的支持,出于在集體中尋求自我價值的滿足,出于內在性格的孤獨、叛逆、毫無畏懼,她毅然將自己送上了不計后果的美人計的“舞臺”。當王佳芝需要與梁潤生發生性關系時,王佳芝選擇犧牲自己,“浴在舞臺照明的余暉里,連梁潤生都不十分討厭了”“于是戲繼續演下去”。
但是,王佳芝的犧牲,是一種集體的行為,她背負著的始終不是屬于自己個人生命價值應該承受的集體理想,她被“集體強奸”(1)了。鄺裕民作為活動的主要發起者,是一個身負家仇國恨的熱血青年,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他們美人計的實施懵懂而冒險、內部財力物力都不夠,團隊更是不專業,如王佳芝留在杯子上的口紅印、大家手忙腳亂驚恐地殺死曹副官……這一次美人計的失敗,使王佳芝無法面對大家“好奇的異樣的眼光”,帶著一種委屈、羞辱……離開了。
在小說與電影中,我們都能看到王佳芝對于這個友誼團體的疏離。她失身于自己并不喜歡的男人,行動的失敗也抽空了她的價值。只不過,電影中王佳芝的情感層次更為清晰、情感態度更為決絕。當三年后,鄺裕民想要吻王佳芝的時候,王佳芝一把將他推開,“三年前你可以的,為什么不?”相對于小說來說,電影的層次更為分明,清晰地展現了王佳芝內心的孤獨、堅韌,對愛情、友情的失望和決絕。
三、政治的疏離:無名的犧牲與身體的真實
當這個不成熟的團隊“跟一個地下工作者搭上了線”后,美人計的性質就成為更嚴肅、更危險的政治性活動。這個時期的王佳芝更為果敢、任性,也更為有魅力、有膽量。王佳芝這個時期的失身,是一種政治意識形態下面的失身,她的身體也“成為國家權力的從屬物”②,她的牛命是獻給政治救亡活動的,“在現代性革命倫理即人民倫理話語中,個體身體只具有T具的意義。革命倫理也可稱為獻身倫理。個體的身體成為歷史發展必然性的祭壇上的犧牲,成為實現偉大的歷史意志的T具,是要獻出去的東西”(3)。
王佳芝已經失去了家庭的親情之愛、友情的單純之愛,她是一個需要尋求自己內在精神滿足的個體,所以,在長期的超強度壓力的特務工作中,她面臨慢慢陷入彷徨、孤獨,甚至絕望的境地。她不僅要應付易太太以及易太太周圍的人,又要隨時保持冷靜的頭腦跟蹤易默成的行蹤,與組織聯系;她長期處在“提心吊膽”“處處留神”“風聲鶴唳”“一夕數驚”的狀態中,“她從來不鬧失眠癥的人”,也必須依靠安眠藥來入睡。當吳先生神色堅定地對著鄺裕民和她怒吼“情報工作者只有一個信念:忠于領袖,忠于自己的國家”時,王佳芝的情感終于爆發了:“我只有忠誠地待在這個角色里面,我才能鉆到他的心里。……在黑暗里,只有他知道這一切是真的!”“每次最后,他身體一抽倒下了,是不是就在這個時候,你們應該沖進來朝他的后腦勺開槍,然后他的血和腦漿都會蹦到我一身!”
她身上的擔子太重了,面臨巨大的心靈壓力,她懷疑自己的價值,懷疑一切的意義。她開始相信自己身體的感覺。
性愛是王佳芝和易默成兩人相交流的唯一方式,是他們壓力的出口,也是他們不斷相知的方式。王佳芝開始覺得和老易在一起的時光是真實的,“每次跟老易在一起就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郁都沖掉了,因為一切都有了個目的”。她對吳先生吼道:“他不但要往我的身體里鉆,還要像條蛇一樣,往我心里面越鉆越深。”就像張愛玲《余燼錄》中:“去掉一切的浮文,剩下的仿佛只有‘飲食男女這兩項。”王佳芝開始迷茫,她需要真實的感覺,所以,電影院那“灰紅暗黃二色磚砌的門面”,讓她感到“一種針織粗呢的溫暖感”。電影中王佳芝演唱《天涯歌女》那場戲,更是用一種戲謔展現了王佳芝和易先生“相依為命”的畸形愛戀。易默成本來就是一個為了權勢殺人如麻的漢奸,他與王佳芝的交往從最初的暴利式的占有到最后放松警惕的性狂歡,甚至到最后剎那間的動情,二人在身體交流中得到一種生存的共鳴:兩人都是在危險邊緣生活的孤獨的靈魂。因此,電影中兩人在妓院中動情相偎,兩人已經達到精神互相寄托的境界。
其實,在故事的最后階段,王佳芝陷入一種現代性的倫理矛盾之中,一種是“人民的公益道德”④,一種是“自由主義的生存倫理觀”(5)。在人民倫理中,個人的命運變得微不足道,民族、國家、歷史的宏大意義將會超越自己個人生命感覺。但是,當王佳芝在遙遠、虛無的政治理想之中陷入困境時,在她開始相信自己的身體感覺之時,她就有了一種個人自覺的自由意識。從理論上來講,人民倫理的集體理想需要她出賣身體,但是,“身體是建構人主體意識的主要權力點.既是權力的結果,又是權力關系得以形成和反抗的載體”(福柯語)。⑥因此,最終王佳芝會因為身體的實在而背叛集體,背叛政治。
小說的題目是《色·戒》,“色”是情欲,“戒”是戒指,象征著欲望、金錢。電影的題目是《色·戒》,“色”表示情欲、感性,“戒”可以表示戒指、倫理、理性。⑦因此,如果要談越“戒”的話,這個“戒”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超越身外之物的“戒”,超越欲望、金錢;第二層含義是超越理性的界限,成了叛逆者、自由者。王佳芝在珠寶店一剎那之間放走了易默成,“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她選擇相信自己身體的真實,選擇了這一剎那的惘然之愛。對不懂她的人來說,她是墮落的,選擇了情欲的放縱,縱容了賣罔賊,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她拋棄了理性的認知、理性的界限,成了一個徹底的叛逆者。但是,如果從王佳芝個體的生命體驗來說,她的越“戒”是選擇了個人的倫理感覺,她在“人民的公益道德”和“自由主義的生存倫理”中,選擇了“自由主義的生存倫理”。福柯說:“身體是被動的”“建立在身體上的主體是無法改變自己命運的”。因此,她在身體與性愛中才找到了自己的自由。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王佳芝找到了自我主體存在的意義,釋放了自己的靈魂,找到了生命的皈依。
其實,張愛玲有一種寬廣的胸懷,她想要剝離掉愛情、家庭、集體政治所有的枷鎖,去為任何一個角色申請一個存在的理由。所以,她的作品里面所有的人物都值得同情。無論貴族、漢奸……除去所有看似很具體的物質外殼:金錢、權勢、聲望……表面的繁華背后最終不過是內在的孤獨。所以,她的小說很好地詮釋了一種個人倫理的自由情懷,豐富了小說敘事形態中人性的內涵。因此,李安的電影,既層次清楚地展現了王佳芝一步步剝離掉自己的身份枷鎖的心靈軌跡,也很好地展現出了王佳芝追逐自由的灑脫與悲壯,小說和電影互相成就,成為經典。
①吳曉佳:《反“身體政治”的身體——張愛玲(色·戒)中的雙重解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16年第5期。②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31-41頁。
③陶東風、羅靖:《身體敘事——前先鋒、先鋒、后先鋒》,《文藝研究》2005年第10期。
④⑤劉小楓:《沉重的肉身(第6版)》,華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頁,第155頁。
⑥侯阿妮:《西方語境下女權主義關于身體的理論闡釋》,參考劉思謙、屈雅君:《性別研究:理論背景與文學文化闡釋》,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23頁。
⑦丁潤生:《(色·戒):從小說到電影的演繹與詮釋》,《江 漢論壇》2009年第1期。
參考文獻:
[1]吳曉佳.反“身體政治”的身體——張愛玲《色·戒》中的雙重解構[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6(5)
[2]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3]陶東風,羅靖.身體敘事——前先鋒、先鋒、后先鋒[J]文藝研究,2005(10).
[4]劉小楓.沉重的肉身(第6版)[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5]侯阿妮.西方語境下女權主義關于身體的理論闡釋[A].劉思謙,屈雅君.性別研究:理論背景與文學文化闡釋[C].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
[6]丁潤生:《色·戒》:從小說到電影的演繹與詮釋[J]江 漢論壇,2009(1)
[7]張愛玲.色·戒[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7
作者:李文巧,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