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偉彬

胡堂山
1977 年生,祖籍江西南昌,本科學歷,2018 年進修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刻類高研班,1993 年跟隨蘇州核雕大師謝才元,鐘秀琴夫婦學習核雕技藝。作品“桃核羅漢”2017 年參加中國核雕協會舉辦的首屆“核藝杯”上榮獲銅獎!;“青梅竹馬”2017 年參加中國核雕協會舉辦的“核藝杯"上榮獲銀獎;《八羅漢》在2019 年中國核雕協會舉辦的春季“核藝杯"榮獲金獎;“八仙過海”于2019 年10 月在廣州會展中心舉辦的第十一屆廣東民間工藝博覽會上榮獲嶺南杯金獎;與鐘秀琴老師合作耗時五年創作的“深圳之春”,在第十四屆民間工藝美術山花獎大賽中摘得山花獎。現為中國核雕藝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深圳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深圳市寶安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
胡堂山1977 年12 月5 日生,袓籍江西南昌,祖父是舊時的私塾先生,也是個郎中,閑時也搞古玩收藏。他父親胡頂梅繼承“祖業”,成為一位資深古玩文玩愛好者,接觸過很多藝術圈人士,胡堂山的兩位師傅——核雕大師謝才元、鐘秀琴夫婦就是他的好朋友。
受家庭環境熏陶,胡堂山自小就喜歡美術,對精美的雕刻及繪畫作品也情有獨鐘。小學讀書時,常偷偷地在木質老房子上刻畫公仔等,甚至連寫字的書桌也不放過。由于當時家里生活并不寬裕,請不起老師,只能開啟“堂山”自學模式。為防受傷,家人便請一個木匠親戚定做了一把較為標準的雕刻刀,讓他練習雕刻。
1993 年暑假時,他被父親送到蘇州謝才元、鐘秀琴家學習核雕,從而正式與核雕結緣。剛開始學時感到枯燥乏味,并沒有以前想象中那么“好玩”,便決定回深圳讀書,在學習之余練習核雕技法。為了把基本功掌握好,師父告訴他“三連練”,三個月“走直線”,三個月“走曲線”,三個月練“轉圈”。雖說師父不在身邊,但他每天練習時間好幾個小時,一分鐘也不能少,“轉”得他有點想打退堂鼓了。
在深圳與蘇州之間來回奔波三年后,終于如期完成了拜師任務。畢業作品與拜師前作品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他才感受到師傅的良苦用心,決心以師傅為榜樣,好好鉆研核雕技術,希望成為和他們一樣出色的核雕藝術家。
雕刻路,必須付出“血的代價”,為了學到真本領,他不知挨過多少刀,流過多少血,他的手指現在還有模糊的傷痕印記。我笑著問他挨過刀嗎,他說:“在刀鋒邊過日子,哪能不挨刀,受傷的次數應該不下2 萬次。”
胡堂山如今在航城街道從事文化方面的工作。剛開始雕刻還不能養活自己,所以雕刻只能是他的業余愛好,但這不妨礙他在雕刻藝術路上砥礪前行。

為了開闊眼界,學到更多真本領,2018 年他到廣州美術學院就讀雕刻高研班,從而在核雕理論及實踐方面又積累了新的感悟,為他作品《深圳之春》后來獲得“山花”獎埋下伏筆。
核雕是一種民間藝術,屬微雕,比一般雕刻更難把握,要求也更嚴,更要有耐心。核雕創作是一條很苦的民間藝術人生路,選擇核雕,就意味著走一條“血性”的“尖刀”路。核雕,方寸間更顯工匠精神,沒有過人毅力,很難在深圳立足,很難在民間落地生根。
2019 年12 月22 日,在第十四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上,寶安核雕藝術家胡堂山與他師傅鐘秀琴創作的核雕作品《深圳之春》脫穎而出,榮獲“第十四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金獎。這是深圳建市40 年來深圳民間文藝家首次在該項目上獲得金獎殊榮。這個沉甸甸的獎杯是對他核雕藝術路20 多年來兢兢業業的最好回報,榮耀后面飽含汗水、淚水與感激之情。
《深圳之春》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它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體,融入當代人文風物建筑城市景觀及科技金融的一種學院派表達,一股獨特的藝術魅力撲面而來,體現了中國核雕工匠非凡的藝術造詣。

《深圳之春》是胡堂山目前最滿意的作品,它花費了師徒倆五年多的心血,其中的艱辛也許只有他們倆才能體會。每個作品都是兩人智慧與辛勞的結晶。為了完成好這組作品,五年來胡堂山天天加班,經常熬夜到凌晨二三點。由于用眼過度,過于操勞,現在他眼睛已成150 度老花,工作時要戴老花眼鏡,配戴的放大鏡壞了三個,臺燈也不知用壞了多少盞。
這次他們成功獲得“山花獎”,也創造了雕刻界師徒異地成功合作的佳話。師傅鐘秀琴居住在江蘇,胡堂山和師傅鐘秀琴每完成一件作品后,都要在深圳與蘇州兩地傳遞,單快遞費都花了1000多元。師徒倆很默契地在兩地交流,互相融合,互相修改。傳統與現代交融,產生分歧也是很正常的事,但這樣可以不斷碰撞出藝術火花,讓作品創作得更厚重更完美。一朵亮麗的“山花”,終于在深圳閃耀綻放。
胡堂山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敢于在小小的橄欖核上融入自己的創意,敢于在創意中融合現代元素,展現深圳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巨大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已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大都市,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怎樣結合深圳本土元素,讓更多人了解深圳,展示深圳精神,弘揚“敢為天下先”“實干興邦、空談誤國”的深圳觀念,這無疑要解放思想,在傳統中尋求一種大膽突破。
《深圳之春》組雕的15 個核雕作品,第一顆為原核,其上面雕刻的《深圳之春》意指改革開放試驗田的一粒種子在春風沐浴下茁壯成長,孺子牛辛勤耕耘,小漁村終于發展為大都市。

《深圳之春》是純手工雕刻而成,每個核雕都栩栩如生,長度均為4.5 厘米,寬度在2.2 厘米至2.3 厘米之間。12 件作品內容包括深圳漁村船屋、客家村居(農家小院)、老深圳舊址、孺子牛(開拓、創新、奉獻)、深圳速度、大梅沙公園(放飛夢想)、深圳機場、黃田荔枝、科技金融中心、城市建設者(擼起袖子加油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春風吹遍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
方寸間見功力,在能工巧匠眼里,每一處線條的弧度、每一刀用力角度、每一個黃金分割點,都是很有考量的。
為了刻好這組作品,他練習過1200 多顆橄欖核,最終參賽成品采用了價值不菲的廣東梅林橄欖大核,在行家看來,每一粒創意都是精品之作。為了創作出更逼真、更接地氣的作品,胡堂山多次前往客家民居、深圳機場、黃田荔枝林等地仔細觀察,真實體驗“深圳生活”,力求做到完美。還獨自爬上蓮花山頂,拿著望遠鏡,觀察帝王大廈、京基100、平安大廈等深圳地標式建筑物。
藝術來源于生活,核雕已成為胡堂山他們生命的一部分,《深圳之春》每一件作品都飽含核雕藝術家對人生的理解,對生命的感悟。

寶安文聯主席史文集為胡堂山題字
作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及《城市建設者(擼起袖子加油干)》是最后加上去的。2019 年8 月18 日深圳市被批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8月19 日便開始設計創作,經過20 多天醞釀、試驗、打磨,一氣呵成完成了這件大氣的作品。《深圳之春》在創作五年多的過程中,得到了寶安區文聯的鼓勵與支持,2017 年胡堂山將創作3 年的核雕部分作品向寶安文聯匯報展示時,寶安文聯主席史文集看后大加贊賞,鼓勵他繼續打磨,把作品做好做精,并為其作品題字打氣,并預祝他作品在大賽中取得好成績。
胡堂山扎根深圳寶安20 多年,見證了深圳的飛速發展,作為一位民間手工藝人,他更能體會來深建設者的不易。《城市建設者(擼起袖子加油干)》是胡堂山上班途中偶然發現的素材。一個身穿工作服,擼起袖子,手舉著小旗,吹著口哨,指揮建筑施工的建筑工人讓他捕捉到了創作靈感。現場熱火朝天的城市建設場面,讓他心情澎湃,從而有感而發,創作了這個既接地氣又很傳神的作品,為城市建設者謳歌,為核雕藝術留青史。
核雕有個厚積薄發的發展過程。這次兩年一屆的“山花獎”有3 萬多件作品參賽,只有78 件入圍,最后只有8 件作品獲獎,獲獎絕非易事。但對胡堂山而言,獲獎已是水到渠成的事。在此之前的2017 年、2018 年、2019 年,他的作品分別在中國核雕藝術家協會舉辦的“核藝杯”賽事中斬獲銅獎、銀獎、金獎。
名師出高徒,成功總是青睞勤奮努力的人,青睞持之以恒默默堅守的人。2009 年,胡堂山作品有幸跟隨師傅謝才元、鐘秀琴核雕作品展“亮相”寶安,除師傅作品受到收藏界人士的瘋狂追捧外,胡堂山作品也開始被深圳核雕藝術界關注并認可。

雕刻講究刀法,嫻熟的刀法不是一朝一夕能練就的,拜師學藝幾十年,用刀無數,圓刀、平刀、尖刀。圓刀又分大圓刀、中圓刀、小圓刀。平刀又分大平刀、中平刀和小平刀。作品《深圳之春》組件,就有十四五把刀輪番使用。在雕刻行業沉浸了這么多年,胡堂山刀法已日臻嫻熟。在他的手里,一把小刀就是一把富有魔力的聽話工具。雕刻很難,磨刀比雕刻還難。除尖刀外,其他都是一面走向,把握不好,磨刀很容易走形。用刀多年后,他積累了一套做刀經驗。現在使用的工具基本都是自己加工的,選用合適材質,做自己喜歡的工具。
磨刀不誤砍柴工,對雕刻而言,刀具是一支有靈性的“創意筆”,每一刀每一鏟,每一溝每一壑,每一絲每一毫,對工匠來說,都胸有成竹,運用自如。
鐘秀琴既是他師母,也是他的師傅。比較而言,師傅謝才元作品粗獷大氣,師母鐘秀琴作品更注重細節與內涵。胡堂山有幸接受兩位核雕大師的真傳,可謂是如虎添翼了。
鐘秀琴的師傅鐘年福是蘇州鐘派核雕創始人,號稱舟山核雕第一人。在鐘年福88 歲時,送了三幅字給胡堂山,其中一幅《核癡》最讓他愛不釋手,裝裱后一直掛在自己工作室正上方,時刻鞭策自己把核雕事業做大做強,雖然師公已仙逝,但老人家的教誨還在激勵著他。
在與胡堂山短暫交流中,我能感覺他身上有一股爽快及倔強勁,但在藝術方面他卻是個很低調的人。為了尋求更多的進步,在外人面前總是展示差的一面,以利于提高自己,從而得到更多高人的指點,學到更多的真本領。
學無止境,人無第一。雖然此次他獲得了“山花”大獎,但他感覺自己永遠在民間藝術的學習路上。胡堂山還在努力學習外語,為攻讀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作準備。
那天我在航城街道的一雍紫砂博物館采訪他時,請他透露何時可以搞個人核雕作品展時,他說一雍博物館有他的工作室,里面也有很漂亮的展覽空間,不出意外就在那里舉行他的“核雕藝術展首秀”。
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雕刻成工藝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傳承核雕技術,如今身為航城民間文藝家協會會長的胡堂山多了一份責任。他覺得非遺傳承任重道遠,希望通過辦展覽、公益教學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核雕藝術,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這項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并發揚光大,并希望這項非遺藝術在寶安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2019 年3 月初,核雕巧匠胡堂山走進嶺南風物大講堂。2019 年10 月底,寶安區民間文藝家協會航城街道分會在鶴洲社區鶴鄰之家舉辦12 場核雕公益課“城市美學?印象寶安”核雕公益培訓,胡堂山與30 余名核雕愛好者分享了核雕藝術的歷史,講解核雕欣賞與把玩技巧,傳授收藏經驗,并現場進行了核雕展示。
今年在寶安文聯的運作下,在區、街道的支持下,寶安區十個街道都成立了“寶安文聯直屬文藝家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是其中之一,這讓胡堂山看到了寶安民間文藝發展的希望,表示將繼續扎根寶安,創作出更多更有思想的好作品,回饋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