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_方鳳燕
云祭奠
社交媒體的一陣風,吹不來“白鱘復生”
2020年代第一個讓人動情的新聞熱點竟然是白鱘。據說,“白鱘滅絕”的話題沖上了微博熱搜,閱讀量過5 億。我愿意相信那些悲傷、感慨、唏噓的情緒都是真的。但我個人對這條新聞所稱的“白鱘滅絕”本身完全無感,沒有意外,沒有震驚,沒有特別的悲憫。
絕大多數痛悼白鱘的網友,大概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就是白鱘這個物種的所謂“死訊”。“云祭奠”時似乎“音容宛在”,但白鱘究竟什么樣,與“好吃”的中華鱘有什么區別,我相信都不甚了了。
人類社會真正在生態保護上采取有效的行動,其實也不過是一兩百年間的事。只有在普遍的個體價值觀念覺醒,個體意識能夠轉化為行動的前提下,我們對于某個物種的理性與情感,才可能成為長久的愿力,而不是淪為社交媒體上呼嘯而過、不留痕跡的一陣風。
——宋金波,媒體人
似乎進入了云時代,一切人工都變得智能了。
云社交
“聽歌交友”和“找共同點交朋友”本質上沒有不同
音樂和記憶是分不開的。一段音樂在地理上可以與人行走過的地點進行聯結,在時間上能和我們度過的日子交纏。一首歌無論聽起來多么純粹歡快,人們總能聽出不一樣的滋味。而和陌生人聊故事聊感情,是人的拿手好戲。
流行就是一個快樂跟風行為的小集合,流行歌曲的概念可以和時尚進行類比。我們看一個人的打扮和聽的歌會常常使用類似的基本形容詞:酷、土、有趣、俗。討論時尚和音樂是青年人某種心照不宣的社交活動,穿成什么樣,聽什么歌好像是無形的社交標簽。
一首歌下可以評論,評論區可以點贊回復,可以點開用戶頭像看歌單看動態,可以私信聊天。所以“聽歌交友”這個概念和那些“找共同點交朋友”的社交模式本質上沒有不同。只要用戶能繼續想象創造,歌單的趣味也就不會終結。趣味不終結,人和人之間的致命吸引力也不會停止。
——segallaye
云儀式
名人去世,朋友圈為何總掀起“我們很熟”熱潮?
幾乎所有文化名人去世時,都將經受這樣的“命運”——朋友圈中紀念文章、蠟燭、雙手合十、簽名、合影層出不窮。人類的紀念儀式,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從日常生活被移植到互聯網上。有網友將這類刷屏狂潮戲稱為“云戴孝”,盡管一到兩天之后,一般就不會有人再度提及。
當每個人都為了紀念而紀念,情緒的表達、向友鄰展示自我的意味,甚或超出紀念本身。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需要被責備或質疑。因為在這個習慣于表演的時代,真正的感動太難了。“倒地痛哭”“淚水遍地”的動畫表情、“嗚嗚嗚”和“憂桑”的文字,已經代替我們完成了感動。
——張暢,媒體人
云孝子
“朋友圈孝子”招誰了?別難為網絡孝心
我就不懂了。你們咋就知道秀孝心的朋友沒加媽媽微信呢?咋就知道人把媽媽給屏蔽了呢?咋就知道人沒打電話,禮物沒送到母親手上呢?以前老師說了一句話我一直記得:看不慣別人秀,是潛意識里不滿別人搶先出了風頭。我就挺感激朋友圈秀孝心的,不然我這種不孝子壓根就意識不到哪天是母親節。
——穿紅衣服的小子彈,網友
(以上內容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