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明
“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在“互聯網+”計劃頒布施行后,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的產生加快了傳統會計的轉型升級,傳統會計行業正在面對社會發展進步的巨大挑戰,同時也對會計人才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行業的發展需要適應互聯網社會發展需求,大量的傳統會計人員需要從核算型財務會計人員向懂預測、會分析、能決策的復合型管理會計人才進行轉型。
1.財務數據化促進會計行業效率提升。數據是會計行業存在的基礎,企業做出的科學決策大多數都是來源于準確的基礎數據信息。傳統會計的數據主要依靠人力來進行核算,人力核算存在兩個弊端:一是成本高,二是數據不精確容易出現錯誤。在互聯網時代下,大數據技術的產生很好的解決了以上的兩個問題。人們利用電子信息技術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處理很大數據量的會計信息,不光節省了人力資源,還節約了時間,提高了計算的準確率,會計行業整個運營的效率和質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此外,利用移動互聯技術進行標準化審核,使處理出來的數據具有更高的準確性和可信性,可以為企業進行重要決策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從而提升企業的決策正確性。
2.實務業務的重合化促使服務平臺的構建。傳統的企業會計信息傳遞效率低,這直接影響了會計企業處理數據的效率,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對會計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做賬和收付,也會要求會計做預算管理、績效管理、成本管理、稅務籌劃、匯率風險管理等工作。這就要求會計工作實現財務和業務的融合,進行戰略規劃和實施,也就是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面對這種轉型趨勢,財務工作會發生兩種變革:一是多種管理功能的集中處理;二是財務與業務開始融合,即業財融合。“互聯網+”時代為會計企業搭建一個全面的共享平臺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首先信息共享平臺的搭建使財務數據在信息庫中進行整合,利用人工智能新技術進行數據的比對、調整、更新,這比以往更為便捷,這種變革使得人力和時間成本相較以往效率都有大幅提升。其次是在數據效率方而,共享會計信息平臺的建立可以使企業的會計人員及時與外部單位進行溝通交流,對企業自己收集上來的信息資料進行核查。相關核查人員可以進行信息比對,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信息差錯無所遁形,便于會計人員進行錯誤信息的查找和更正。
3.復合型人才需求加速會計人員轉型。“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全球經濟環境急劇變化,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信息技術正在顛覆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企業面臨著商業運行不斷出現新范式的巨大變化,使財務工作的重復性工作內容被人工智能機器人所取代,這也意味著企業對會計人才會產生新的需求。會計人員的需求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記賬、算賬、報賬,更多的企業是需要會計人員掌握預測、分析、決策等高級的財務技能,并具備較強的領導能力、企業視角、談判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的全才,會計工作要從“核算型”向“管理型”進行轉化,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更加被企業看中。
1.高校會計人才培養體系存在的問題。會計職業轉型使會計人員的職業能力要隨著社會趨勢的發展變化而改變,高等院校的會計人才培養體系多年陳舊不變,學生所學課程內容和培養模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新型會計人才的需求。“互聯網+”時代下,傳統教學模式下會計教學內容將從財務核算向財務分析、管理、決策的方向轉移,會計專業課程的設置要結合當前新技術、新手段、新環境下會計領域變革與創新的相關熱點,圍繞核心崗位專業能力框架體系,結合院校的會計專業特色設置課程體系,從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實訓課程到企業綜合實訓課程四個層面逐級遞進完成課程構建,實現學有所用,對接企業用人標準和崗位工作任務。
2.會計行業和會計人員自身存在的問題。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會計知識更新速度快,新制度、新準則不斷推出,這對會計人員業務提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實際情況卻是會計培訓平臺較少,大多數會計人員每年的培訓只局限于繼續教育,而且授課方式以網絡為主,多數人只是流于形式,沒有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會計從業人員大多年齡老化,只能掌握有限的財務軟件知識,對其他業務技能知之甚少,還停留在只會核算的層面。對新事物、新技術學習欲望不強,沒有意識到新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的助推作用,只能被迫的接受新生事物,因循守舊的思想嚴重阻礙了會計人才轉型的工作推進。
1.高校主體(1)培養雙師型教師團隊。高校教師普遍存在理論講授強、實踐動手弱的特性,實踐經驗不足的短板不利于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會計人才。針對問題可以有兩個解決方案:一是可以聘請企業專家到校講學,傳授實務中的實踐經驗,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二是動員教師考取職業資格證書,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積極參加專業培訓,促進教師理論與實務的融合。(2)優化課程結構。現有會計人才培養需要從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在強調學生計算能力、統計能力和計算機能力的基礎上,將專業覆蓋面延伸到預測、分析、決策等方面。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適度增加互聯網技術、財務共享、企業內部控制等在實務中用處較大的專業課程。同時為提高學生職業素養,還需開設會計制度設計、會計文化、會計職業道德等課程,并加入課程思政元素。(3)構建校企協同培養機制。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校企深度合作,打造協同培養的育人平臺是會計人才轉型的重要手段。邀請行業的知名專家和高校教師一起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和企業的專業人士一起開發課程、編寫教材,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校企長期深入合作還可以進行師資交換,學校的老師可以去企業實踐,給企業人員傳授前沿的會計理論,企業的專家也可以到學校來給學生傳授實踐中的經驗和方法。
2.企業主體。(1)解放思想,培養管理會計意識。企業管理者要在思想站位上提升會計管理意識,深刻認識到管理型會計對當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改變已有的舊思想和舊觀念,高度重視管理會計工作,讓管理會計人員參與經營決策,不斷完善企業的管理工作。(2)建立完善的會計制度和組織機構。管理會計人員在實際參與管理過程中主要發揮參謀、助手的作用,但為了避免會計人員參與決策過度,需要企業發揮制度的規范作用,建立完善的會計制度和組織結構,讓管理者各司其職,各部門之間相互配合,讓一切工作的開展都有據可循。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會計人才從財務型轉變為管理型,由單一性轉變為復合型已經成為不可逆的會計行業發展趨勢。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技術應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相信會計人才的轉型也必然會給企業帶來更加豐厚的利潤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