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博安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教師 申琳廣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過年不再像小時候那樣變得令人期待與守望,我們總會聽到“年味淡了”的感慨,一時間讓人有種青春易逝、韶華易老,記憶中年味兒永再難尋的錯覺。時光如流水,轉眼,一年已至尾聲了。看著窗外飄飛的雪花,我不禁回憶起以往過年的景象來。
記憶中的年味兒充滿豐足噴香,是以“媽媽的味道”作為開端的。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是過了臘八,媽媽就開始蒸棗花、蒸糕。那時,媽媽早早就忙起來了,頭天晚上發上面,第二天她很早起來和幾個關系好的鄰居一起蒸。在鄰居家被灶火熏得黢黑的灶間里,男人們壓面,女人們捏棗花,我和一幫年齡差不多的孩子一會兒到屋里看看,一會兒又跑得沒有了蹤影,總之這一天家長是不管孩子的,也許是顧不上管吧。棗花和蒸糕,媽媽現在還是年年蒸,年年吃。
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那頓團圓飯更是讓我難忘,飯桌上擺的不僅僅是佳肴,更是一個個祝福、一聲聲囑咐。全家一起看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一起談國家巨變,一起聊眾泰民生,望著窗外繽紛絢麗的煙花,我們跟著主持人一起倒計時,一起迎接新春的到來,我們舉杯同慶,互道新春的第一句祝福。這個夜晚是我過得最不同尋常的夜晚,時常憶起,又時常懷念。
記憶中的年味充滿心馳神往,是以一家人團聚作為起始的旅程。最讓我難忘的是老舍先生筆下的《北京的春節》:“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這也是我兒時記憶最深、最有共鳴的一篇小學課文,它意味悠長,回味無窮。盡管現在我早已告別了孩提時代,但每每讀及此文,即使身處異地他鄉也常心馳神往。不可否認,春節這一蘊含親情、鄉情和家國情的盛大傳統節日,在中國老百姓的心中是無可替代的。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在我的記憶里,小時候每年春節前回老家的奔波是異常難忘的。因為當時農村的交通還很不方便,諸如汽車這類交通工具也還很匱乏,搭著擁擠漏風的公交車顛簸輾轉還得站上一路,而那時自己年紀小,腳力不行,所以這一路的艱辛刻骨銘心。后來,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以及家中經濟條件的改善,過年回家變成了開私家車無需再擠公交,兒時的回鄉體驗也讓我對“春運”里歸鄉人的不易有了更深的感受。
記憶中的年味兒充滿鮮艷喜慶,是在共同參與除舊迎新中接受潤物無聲的感化。記憶中變化最深的就是傳統年俗的爆竹聲聲到“綠色春節”。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和環保意識的增強,讓我也開始嘗試著與“綠色春節”握手言歡,在難得的靜謐中享受團圓帶來的其樂融融。“雖然現在不放鞭炮年味兒看似淡了些,但春節里的空氣質量確實好了,那些環衛工人也不用那么辛苦了。”這是我去年大年初一啟程拜年時的最大感受。
時光荏苒,歲月穿梭。隨著時代的變遷,人民的生活被注入了新的內涵,過年有了更多獨具時代特色的表達方式。至此,我仍然相信,那些在漫長時間浸潤中形成的春節內涵從未消逝,只是過年形式和習俗在隨時代變遷而不斷更易,春節回家、闔家團圓仍然是這個民族與國家不可舍棄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