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崔元坤 李 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和總綱領。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對金融機構來說是一個重要機遇,金融機構順應鄉村振興要求,創新金融產品,滿足“三農”對金融服務的新需求,促進農村產業振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服務實體經濟,但仍面臨一些困境。
政府增信保障機制有待完善
一是產業扶貧類貸款風險分散機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尚未建立起專門的由財政主導的扶貧擔保公司或者扶貧專項基金和風險補償基金,已經建立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也規模較小,后續投入跟不上。以甘肅為例為破解企業抵押不足的困境,政府成立了金控擔保公司、設立了“農擔貸”基金,但據企業反映,弱擔保和無擔保問題仍未破解,多數企業得不到政策性擔保。已開辦的“隴原農擔貸”開展時日不久就已停辦,金控公司的擔保手續比銀行貸款手續還要復雜很多。二是農村保險品種過少。除了政策規定的新農合醫療保險、農村居民養老保險之外,農戶急需的大病養老保險、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等開展較少或未開展。此外,因保險費率高、農戶接受新事物水平有限、投保率低等因素也阻礙了金融機構對連片特困地區的投入。
農村經營主體不規范
據調查,目前新型農村經營主體主要包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能人大戶等,這些新型農村經營主體自身建設不規范,其法人治理流于形式、財務管理形同虛設、內控制度不健全,有些甚至是只掛牌未運營的“空殼企業”“空殼社”“家庭社”。在現場走訪的22戶涉農企業中,有12戶企業存在財務報表不完整,6戶企業個人和企業賬務不分,僅有2戶省級龍頭企業財務報表規范,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成立的初衷是為了套取國家補貼等扶持政策,有31.9%合作社是未運營的“空殼社”,銀行信貸準入難度較大,極大地制約了金融產業扶貧作用的發揮。
強化政府職能,全面提升產業融合水平
通過地方政府的引導,加快金融機構深入農村,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實現保險業務與產業扶貧的高度匹配,降低農戶、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其次是嚴格審批貸款資格,規范企業準入標準。政府為確保扶貧資金的撥款落到實處,應強化貸款資格審查,規范資金運轉機制的同時,完善產業扶貧的監管機制,實現優質企業涌入鄉村振興建設中。二是加強產業政策與金融政策的融合。由政府牽頭金融機構與企業,為農戶的脫貧致富開辟一條康莊大道。政府與企業共同規劃產業項目,組建培育基地,完善金融支持產業扶貧幫扶發展模式,實現產業政策與金融政策的融合。
轉變經營理念,全面提高金融服務水平
首先是提升保險機構與擔保機構的參與力度。金融機構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應加快對農村信用擔保體系的完善。政策性銀行通過資金支持和降息貼息,加強其在鄉村振興中的參與度。金融機構應借信用擔保體系減輕貸款風險,有效緩解農村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其次是創新符合鄉村產業扶貧所需的金融支持模式。
結合扶貧攻堅規劃項目為重點,加強對產業項目的營銷對接,積極支持農村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體驗農業、定制農業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制定差別化的金融服務方案,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
調整產業結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步伐
首先是找準適宜產業,形成帶動生產作用。農業企業與合作社應明確自身定位,發揮自身角色的作用,正確引導農戶融入農村產業鏈,讓農戶自愿參與到金融支持產業扶貧的幫扶發展模式中。企業與合作社應該要充分投入到當地特色資源的開發、開辟新產業、培育新產品、打造新品牌中去,以實現農產品的高質量和品牌效應。
其次是發揮引導作用,注重農戶能力培養。為解決農戶知識不足的問題,企業與合作社需定期開展培訓,通過求助咨詢科研所、高等院校等組織種植管理培訓、講解種植改進方法和新興技術的使用,提升農戶農業素養、提高種植效率。在此基礎上,根據農戶在生產活動中的特長,針對性對優質農戶進行強化培訓,為企業和合作社的長期發展儲備后備人才資源,推動產業鏈的有效健康發展。
金融是鄉村振興極為重要的支撐要素。金融機構作為農村金融市場的參與主體,應提高政治站位,將支持鄉村振興作為經營發展的突破口和重要機遇,圍繞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對接農村金融需求,不斷創新產品,提升服務,實現金融資源向農村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