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孫 瑩
建設富強民主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祖國,實現經濟與科技的共同繁榮,是一項極為宏偉的目標。當前人類正處在未來科技革命的前夜,整個人類文明體系與現代產業結構卻處在近兩百年未見的低潮期,科技革命的如期到來需要創新產業驅動,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文明導向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人類歷史上數次科技革命均處在文明的上升期,人類需要用高的生產效率與生產模式來擴展人類文明的生存空間,但是以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卻會出現在人類文明的衰退期,這是一種反常的現象,以至于許多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都得出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很有可能不會出現的論斷。自21世紀以來,科技明顯陷入停滯,文明發展開始衰退,年輕人自發性的選擇節育,新的產業組織形態與商業形態只不過是在過去的架構之下縫縫補補,沒有革命性的管理改革。未來科技革命將建立在一個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能源技術等智能創造技術為技術奇點的衰退文明之中,這是一切技術進步的大背景。
首先,信息技術的主導地位將會繼續擠壓傳統制造業的生存空間,以人工智能、物聯網為首的高新信息技術將會將人類生活智能化,同時極大的解放生產力,除傳統人力為導向的制造業將會轉變為以科技與自動化為導向的高新制造業。其次,生命科學將會得到突破性的進展,以干細胞培養、基因治療、遠程醫療與合成生物學為代表的現代醫療將會邁入新的階段。再次,可控核聚變將會成為無限能源的開始,一旦可控核聚變研發成功,這就代表著全球范圍內的能源問題將會得到暫時的解決,而清潔能源的研發也會在未來幾十年內占據全球一半以上的能源供應。最后,全球科技創新將會陷入多極化、區域封閉化的趨勢,全球創新與科研將會以地區與國別為界限,科學家與科學成果將被迫局限在單一地域。在未來的三十年內,科技戰、科技封閉、惡意收購將會成為研發和創新的主流。
制造業改革
科技革命無論是否會到來,都會影響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對于中國來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二產業的改革與發展。事實上當前大多數傳統制造業已經遇到了人力危機與市場危機,全球的制造業陷入了整體衰退。當智能化與自動化的生產普及之后,將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力危機,但是市場的整體衰退與萎縮卻無法通過制造業的改革所影響,需要著力于開發新興國家市場,采用信息化的創新與服務來推動中國工業升級向更高的形態,延續制造業的發展紅利。特別是如納米材料、生物材料等高新材料技術將會與制造業相互融合,讓全球制造業向更高的形態躍遷。
智能化崛起
信息化與數字化等技術將會導致智能化生產生活的崛起,當前風頭正勁的機械學習與人工智能等前沿研究,還有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智能機器人等,都著力于將單調的重復勞動用更多的智能化機械所替代。在不遠的將來智能化的產業升級結構將會是大國崛起的重要部分。但是智能化仍然需要滿足一些重要定理與核心原理的證明,技術研發已經將傳統理論之中能夠組合的精華盡數提取,需要更多的基礎科學的研發投入。
能源綠色轉型
綠色能源和可控核聚變將會是未來五十年內決定人類命運的唯一技術問題,當前人類能源開發與儲存已經陷入泥潭之中,長期化石燃料的使用將人類文明推向了懸崖邊緣,而可控核聚變的快速實現是唯一的危機解決辦法。但是可控核聚變需要強大的國家財政支持,未來的三十年內,可控核聚變的實現將會是人類實現真正的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制造的關鍵技術。能源以及能源利用率的高速上升,將會使得人類文明從低谷之中迅速崛起,大量新的市場與勞動力被解放出來,能夠迅速的提升產業結構,極大的擴展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生產上限,實現全產業鏈的低碳可持續發展。
高效服務融合
先進工業國家乘上了戰后高速發展的產業列車,在市場急速擴張的時期生產效率與技術水平對發展制造業影響不大,但是當九十年代末期以來,市場萎縮與停滯讓低端制造業大量空心化與金融化,而這類先工業化國家遇到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提防并進行提前部署。需要憑借基礎創新將服務業和制造業相互融合,共同促進服務業向專業化與精準化邁進,從而展現出制造業全產業鏈的經濟新生態,大力培養網絡型與分享型的服務結構,將服務業所能提供的效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從因應市場萎縮的不可逆形式,使得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用高新技術的服務經濟全面轉化為市場新動力。
知識與市場的發展將會帶來下一次的科技革命,而想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則更要將現有現代產業體系進行高新產業改革,解放生產力,改革生產效率,優化生產關系。科技革命關系到人類文明的生死存亡,智能化、信息化、生物化等諸多產業方向都是提振市場經濟,擴大人類生存范圍的關鍵要素,是產業結構改革的重要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