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龍加將
在日常稅務管理中,對自產自用混凝土(僅指自產并用于生產及經營設施建設的混凝土)是否需要繳納增值稅的問題在“營改增”后一直存在爭議。部分審計師認為自產自用的混凝土仍舊需要納稅,部分地方稅務局也要求企業將自產自用混凝土視同銷售繳納增值稅。雖然企業按照要求申報納稅,但是對此問題該怎樣適用稅收政策仍舊不明確。本文就對此進行重點探究。
(1)1993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四條明確規定,將自產或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非應稅項目視同銷售貨物。此處的“非應稅項目”包含應納營業稅的項目。由于建筑服務繳納營業稅,因此自產自用混凝土應屬于該規定的范疇。(2)1993年發布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增值稅若干具體問題的規定〉的通知》(國稅發〔1993〕154號)第一條(四)規定:“基本建設單位和從事建筑安裝業務的企業附設的工廠、車間生產的水泥預制構件、其他構件或建筑材料,用于本單位或本企業的建筑工程的,應在移送使用時征收增值稅。但對其在建筑現場制造的預制構件,凡直接用于本單位或本企業建筑工程的,不征收增值稅。”該條款是基于“將自產或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非應稅項目視同銷售貨物”而進一步作出的規定。在自設商混站的建筑企業,商混站銷售給同一法人所屬從事建筑施工的事業部的混凝土就屬于以上情況,需要按規定繳納增值稅。(3)1997年財政部發布的《關于自產自用的產品視同銷售如何進行會計處理的復函》指出:“企業將自己生產的產品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門、非生產性機構、捐贈、贊助、集資、廣告、樣品、職工福利獎勵等方面,﹍﹍,會計上不作銷售處理,而按成本轉賬。但按稅收規定,自產自用的產品視同對外銷售,并據以計算交納各種稅費。”雖然該文件已于2011年宣布廢止,但其進一步佐證自產自用產品需要繳納稅款。綜上,“營改增”前,自產自用混凝土屬于用于非應稅項目而視同銷售的貨物,確實需要繳納增值稅。在實務中,無論是稅務局還是企業,都嚴格適用此規定。
(1)按照相關法規推定,自產自用混凝土無需繳納增值稅。“營改增”前,建筑服務業繳納營業稅,混凝土銷售繳納增值稅,但“營改增”后兩者都繳納增值稅。因此,“將自產或委托加工的貨物用于非應稅項目視同銷售貨物”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自產自用混凝土將不再屬于“用于非應稅項目”。基于此,“營改增”后,依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增值稅若干具體問題的規定〉的通知》(國稅發〔1993〕154號)第一條(四)的規定要求就自產自用混凝土需繼續繳納增值稅的做法已無充分理由。(2)按照《增值稅暫行條例》關于視同銷售條款的立法精神,自產自用混凝土不需要繳納增值稅。增值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對視同銷售行為的規定,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偷漏稅、避免稅負不均、保證抵扣鏈條完整等。營改增后,企業投入的成本和實現的增值額都體現在銷售額內,除用于職工福利等特殊目的的產品外,以銷售額為計稅依據的增值稅額已包含自產自用混凝土所實現增值額的應納稅款,因此在這方面已無偷漏稅的空間。自建用混凝土服務于生產經營,單獨計提增值稅,使相對應的增值稅無法開具發票(企業不能自己給自己開發票)進行抵扣,必然是重復征稅,不符合稅法精神。(3)屬于應稅產品生產的中間環節,不需要繳納增值稅。自產自用行為實際上僅僅是商品混凝土生產銷售的中間環節,其價值也最終轉移到企業對外銷售的商品混凝土上。按照《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自產自用混凝土所耗用的物資及其他材料的進項稅不屬于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項目,如果重復計提繳納稅款,必然造成企業自己給自己開發票,并毫無實質意義地進行內部循環抵扣的現象。因此,“營改增”后,無論原營業稅存續期間的一些政策是否明令廢止,按照新法優于舊法的原則,無論是從法律條款的內涵推定還是從立法精神進行分析,基于自產自用行為的經濟實質,自產自用混凝土都無需繼續單獨計提并繳納增值稅。
由于營改增后,部分基于營業稅和增值稅并存的前提頒布的法規,并未隨“營改增”的全面推開而失效,新法規也未就相關問題進行明確,部分地方稅務局及一些行業人員未對相關的稅收管理工作進行調整,因而出現了各地稅務局對“自產自用混凝土是否應該視同銷售繳納增值稅”的問題采取了不同的稅收管理政策。因地方稅務局無法給出統一意見,混凝土行業企業在處理相關問題時無法適從。因此,為避免重復征稅,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開展,建議國家盡快明確相關政策。
由于經濟環境不斷變化,國家稅收政策也會根據實際進行調整。財務人員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不斷更新知識才能在財務工作中游刃有余。依法納稅的工作原則,是財務人員能夠充滿信心與各方進行溝通的基礎,也是稅務部門能夠對企業建立信任,重視企業訴求的的根本原因。因此,堅定不移地依法經營的形象是企業得到尊重和發展的基本要求。